APP下载

“课堂革命”视角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2-11-25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基础课革命

唐 利

(安徽三联学院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课堂革命”专注于改变传统课堂面貌,建设现代课堂,旨在建立新的教学场域、教学范式、学习范式、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环境[1]。“课堂革命”的提出,既是高等教育对本科教育教学的现实审视,也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内在判断。从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堂革命”的提出必要而适时。在“课堂革命”的强势推动下,高校教育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过程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的教学定位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会产生变化。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革命”的驱动下,也面临着改革选择和质量提升的问题。推动高校公共基础课进行“课堂革命”,无论是对公共基础课的长远发展,还是从本科教育教学的整体作用,亦或是从“课堂革命”的实际改革效果来说,都是一个现实而明智的选择。

1 “课堂革命”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面临的实际问题

“课堂革命”视角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认知存在偏差、教学方法创新缺乏、教学过程互动不足、教学反馈相对有限,导致公共基础课课堂育人实效难以有效发挥,课堂育人质量难以有效保障。

1.1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基础。若没有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本科教育教学的目标将难以有效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比,其课程地位和定位有所不同。以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例,部分高校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有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生比失调,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效果不佳。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如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大学体育和高等数学等都面临着类似问题。师资短缺导致公共基础课难以真正贯彻和落实;师资数量不够,部分高校聘任年轻助教或者外聘教师以充实课程教学队伍,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平衡师生比,但是部分年轻教师或者外聘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责任感不强,导致实际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影响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升[1]。可见,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和制约其进行“课堂革命”及其质量提升的直接原因。

1.2 教学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能否对一门课程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定位,决定了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高校公共基础课不仅具有公共性,即全体学生修习的普遍性,还具有基础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奠基作用。但部分教师并未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形成正确的认知。由于公共基础课学习人群过泛,学校教学课时认定较少,教学任务实施压力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不喜欢,甚至是不参与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在这类教师看来,参与科学研究或者学术研究工作,亦或是参与专业课教学,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学生评价、更多的工资收入和更强的职业认同[2]。因而,他们本能地对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认知和定位存在偏差,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辅助性、边缘性的,甚至是难以直接看到明显实际收益的。在这种认知定位下,高校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参与到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表现显而易见,参与“课堂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可想而知。

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内容传递和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课堂革命”的本质要求是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方法的根本性改变和完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外在的“课堂革命”压力和内在的学生学习需求,仍然采取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人都能轻易触及互联网的新时代,单一的课堂讲授法事实上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尤其对于公共基础课教学而言,学习内容多为枯燥的理论知识或者文字符号,如果不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和语言转换,难以有效地传递到学生头脑中,也难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能力和素质。同时,部分高校教师或没有动力、没有能力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结果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整个教学过程像是一种硬植入的过程;学生学得很辛苦,想用心听,但是内容难以消化。

1.4 教学过程互动不足

教学互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离开了互动的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而不是一个充满温度的教育过程。但是,随着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化等工作量考核和任务考察的日益严苛,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师的“副业”,导致部分教师出现应付教学的情况。教师的精力和时间被教学之外的事情占据,教学相长在实际教学中越来越少出现。直接体现便是部分教师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疏于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互动[3]。大部分教师能做到用心、醉心于教学,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心不在教学上,仅把教学作为一项工作和任务,而不是一项事业和使命,自然会出现应付的情况,照本宣科,只做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而不做与学生深度互动的大先生;只做单向发声的传播者,而不做与学生积极对话的有情人;只完成冰冷的教学工作,而不追求有温度的教育。教学过程互动的不足,使得预设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教学工作难以真正触及学生的问题根本,难以真正指导学生的实际发展。

1.5 教学反馈相对有限

教学的实际完成过程绝不止于课堂,课程教学反馈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仍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如期末考试、论文撰写等,分数一经给出,学生与教师的课程学习关系就告一段落,学生不必向教师反馈课程学习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不必向学生反馈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中的表现和不足。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教师不可能上一次这门课程以后就不上了,失去了学生对于这门公共基础课的真实客观评价,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不足就没有机会得到解决和弥补,这对教师课程教学和育人实践而言得不偿失。对学生而言,其得不到公共基础课教师中肯和建设性的表现点评和发展建议,其未来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也面临阻碍。从“课堂革命”的角度而言,课程教学反馈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有助于引发教师全面系统的思考,进而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师生共同进步。

2 “课堂革命”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推动“课堂革命”是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必然选择,提升课堂质量是所有课程必须采取的发展策略和面临的发展目标。结合“课堂革命”的实质要求,立足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考量,高校要着力从师资力量、教学认知、方法创新、过程互动、反馈思考等方面推动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革命”。

2.1 立足质量提升,建强基础教师队伍

教师是整个课堂改革的核心力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课堂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2]。“课堂革命”的主体是教师,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革命”的关键在于建强师资队伍。高校对于“课堂革命”的现实需求应从课堂质量提升、育人作用发挥的角度和高度出发,对标“课堂革命”要求,对标质量提升目标,引育结合,培养一批优秀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基础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教师的待遇,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现有队伍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公共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的管理、服务和引导,提高工作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获得,让广大公共基础课教学教师乐于施教,形成教师队伍合力,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公共性、基础性育人作用。

2.2 整合革命信念,凝聚课堂建设共识

正确的课堂教学认知是开展“课堂革命”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目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凸显的教师认知定位偏差,高校要着力采取必要的激励和引导措施,整合“课堂革命”信念,凝聚课堂建设的共识。高校要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内在认知定位角度入手,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信念,让广大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信念能够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上来。高校要创造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良好外在环境,营造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外在氛围,设计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引导高校教师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认知,要充分认识并肯定公共基础课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克服因为公共基础课修习的人群过泛、学校教学课时认定过少、教学任务实施压力过大所带来的思想懈怠,凝聚课堂建设共识,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来实现“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统一[3]。

2.3 对标学生需求,优化教学组织模式

时代在变化,学生主体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也不断变化。“课堂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通过课堂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堂育人实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要致力于以教学方法的创新打开“课堂革命”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让高校教师习惯于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探索和使用,如慕课教学、小组研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革命”要侧重工作量认定和课酬补贴,积极组织教学方法创新培训班和示范教学,让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有意愿、有兴趣、有能力投入到实际的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之中,努力实现对标学生需求、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组织模式的目标。

2.4 强化师生联系,建立深层交流对话

师生关系是“课堂革命”的一个重要聚合点。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革命”,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建立基于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课堂之外的互动交流,建立教师与学生深层的对话。真实发生的学习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要有深度的交互[4]。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过程设计,要将育人目标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引导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以往寂静的课堂热闹起来,让以往胆小的学生大胆起来。通过强化师生联系,建立深层交流对话,回应学生的课程学习问题和诉求,增强学生公共基础课学习的获得感,扭转以往教学过程互动不足的问题,让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知识学习和生成的快乐过程。

2.5 注重倾听消化,形成育人良性循环

必要的课堂反馈是“课堂革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实际推进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课堂革命”过程中,高校要建立良性反馈机制,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联系,强化倾听和消化,改变以往隔绝式的课程单一输出现状。从价值理性角度出发,高校要着力引导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建立反馈机制上下功夫,身体力行、深入学生、倾听学生,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所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收获的体会和认知,消化吸收学生对所学公共基础课的意见和建议[5]。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学生投入到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外互动之中,深入知晓教师对学生公共基础课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评价,系统分析公共基础课学习中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理论短板、方法不足、视野局限,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公共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课学习作支撑,形成育人良性循环,促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基础课革命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中国的出行革命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为明天的课堂做准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