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11-25冯小伟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甘肃临夏7318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薯蚜虫药剂

●冯小伟(甘肃省临夏县农业农村局 甘肃 临夏 731800)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自然因素、种植方法及病虫害问题均会影响其产量与品质。因此,需掌握科学种植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率,促进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1 病害

1.1 早疫病

1.1.1 发病症状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寄生途径,既可以寄生在死亡的植株上,也可以寄生在成活的植株上。在潮湿的条件下,植株上寄生的病原菌会产生大量孢子,并随风传播。马铃薯的早疫病通常在其植株发育不良、缺水或者周围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的情况下发生。发病时间较早,主要发生在植株的叶片上,初期只是黑色的小斑点,之后逐渐变大形成斑块,慢慢发展成同心圆,叶子周边会渐渐变成黄褐色。

1.1.2 防治方法应选择抗病性强的早熟品种,在播种前筛种,将病种剔除[1]。选择地势高、土肥、排水好的地块种植。栽培前要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为提高马铃薯的抗病害能力,应控制氮肥的使用,尽量喷洒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在病害严重的地区种植,可采取轮作方式,以降低发病率。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将其叶片残枝进行清理并集中焚烧,以控制病害菌的传播。马铃薯成熟后要及时收获。马铃薯运输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造成机械损伤,并放置于通风阴凉的环境中储存。在发病初期,可以用70%代森锰锌、40%灭菌丹或40%大富丹等药物喷施防治,每隔20 d左右喷施1次,连喷2~3次。

1.2 晚疫病

1.2.1 发病症状与早疫病相比,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病时间较晚,但其孢子的产生数量较早疫病多。白天温度在22℃左右,夜晚温度在10~13℃,且湿度大于95%时,最易引起晚疫病的发生。并且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地势低、水量多、度大、氮肥过量及植株发育不良等均易引起该病发生。发病初期主要发生于叶尖或边缘位置,形成不规则的褐色水渍状小病斑,渐渐变成灰绿色且病斑边缘不清晰,当湿度增大时,就会产生霉菌层。周边环境干燥时,病变的叶子会变成干枯状,易碎。严重时会侵害到叶柄和茎秆,最后浸染块茎,导致马铃薯腐烂。

1.2.2 防治方法对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首先,避免长期在同一区域种植马铃薯。其次,加强监测,当发现病株时,将其连根挖出,同时,在其病穴撒石灰消毒,在病株周围50 m范围内喷施甲霜灵、霜脲等药剂,7 d喷1次,连喷3次,可有效阻止病害扩散[2]。当株高30~40 cm且有徒长迹象时,可喷洒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控制其徒长。当出现中心病株后,要加强定点监测,同时进行大范围调查。在现蕾或初花期,在阴雨来临前喷施1~2次代森锰锌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疫情严重的区域应立即选用甲霜灵等治疗性杀菌剂,喷洒2~4次。常发和偶发区域可根据监测情况,选用上述药剂防治1~3次,或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若喷药后6 h内再次下雨,应及时对其进行补喷。注重轮换用药,适当利用有机硅助剂提高药效。收获前,将枯枝烂叶运出田外并进行集中处理。最好选择在晴天收获,收获时应避免表皮受到机械损伤。入窖前剔除带伤或有病的薯块,在阴凉通风处放置3 d。贮藏前应对窑内用硫黄、腐霉·百菌清等进行熏蒸消毒。贮藏期间加强通风,窑内温度和湿度分别控制在1~4℃和75%以下。

1.3 病毒病

1.3.1 发病症状病毒病可由X病毒、Y病毒等20多种病毒引起,根据其症状可分为花叶病和卷叶病两大类。在花叶病发病初期,马铃薯顶部的叶片会生成枯斑,后形成黑色坏死斑,当由叶片边缘蔓延到叶柄上时,就会呈褐色条斑,最终导致叶片干枯,植株逐渐萎蔫。高温会降低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因此,在南方此病害发病较为严重。马铃薯种性退化的病害属于卷叶病,发病症状是叶片边缘向上弯曲,顶部叶片先褪绿,后蔓延至中脉,扩展到老叶,严重时叶片会呈圆筒状。

1.3.2 防治方法通过建立无毒种薯的繁育基地,可对马铃薯的病毒病进行有效防治,通过脱毒技术培育优质种薯。在种植前应对种薯进行检测,筛选无毒种薯,避免带病种植,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3]。选择地势好、无污染、排水便利、土壤肥沃的良好地段进行栽培。对于病毒病的药剂防治,每667 m2可采用2%宁南霉素水剂20 mL或5%氨基寡糖素水剂10 mL等进行喷洒。对于发病严重的区域,可在5~7 d后再次喷洒,注意应轮换使用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施肥时应控制有机肥和磷钾肥的用量,合理施肥。

1.4 环腐病

1.4.1 发病症状环腐病又称轮腐病,其发病范围较广且传染性强,是对马铃薯威胁较大的一种病害。马铃薯发病后会发生维管束系统病变,一般在开花期后发病。初期叶脉开始褪绿,渐渐变成斑驳状,后期叶片会逐渐变黄枯萎,同时,叶片向上卷曲。发病时会从植株的下部逐渐向上发展,直至蔓延植株全身。

1.4.2 防治方法针对环腐病的防治,首先,及时对马铃薯种薯进行检疫。由于环腐病只会在相同的物种中传播,因此,带病种薯为其发病来源之一。其次,在种植时严格控制种薯的选择,可在根源上降低发病率。再次,使用脱毒技术,建立良种培育基地,构建良性种薯管理体系。

1.5 黑胫病

1.5.1 发病症状黑胫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引起的。在马铃薯的各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块茎。当马铃薯地上部生长到15~20 cm时,就会逐渐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开始褪绿发黄、节间逐渐短缩或叶片向上卷曲的症状,茎基以上部位会逐渐发黑腐烂,最后整株死亡。

1.5.2 防治方法对于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可在种植前期对种薯进行筛选,使用优质薯块作为种薯。由于黑胫病在维管束中存在,一般药剂很难将薯块内部病菌去除,可采用药物浸泡的方法,如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0.05%~0.10%春雷霉素溶液浸泡20~30 min,晾干后进行播种,可提高其抗病毒能力。播种时,可在沟内施撒98%的高锰酸钾1.5~2 kg。在生长过程中,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并对其相应洞穴进行消毒隔离,在周边撒熟石灰,避免感染其他健康植株。在发病初期,可使用2%春雷霉素粉剂、56.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或88%水合霉素粉剂等进行喷施,间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如发病严重,可使用氢氧化铜、乙蒜素、噻霉酮等对马铃薯进行灌根处理,以避免大面积传播病毒。

2 虫害

2.1 蚜虫

2.1.1 发病症状蚜虫是马铃薯最常见的一种虫害。蚜虫主要以群聚的形式刺吸马铃薯叶背的汁液,导致马铃薯叶子脱落。蚜虫群聚在叶子背面时会分泌蜜露,引发叶子出现煤污病,影响叶子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会引起植株死亡。

2.1.2 防治方法对蚜虫进行防治时,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对其越冬场所使用灌水法进行处理。控制种植密度,避免因密度过大导致通风透光条件差,增加虫口数量。此外,可以利用其天敌如甲虫和黄蜂等捕杀害虫。当蚜虫数量较大时,可以选择毒性低、残留少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撒施70%灭蚜松粉剂。在马铃薯生长阶段可以使用0.2%敌百虫粉剂1~1.5 kg/667 m2兑水30 kg喷雾防治,或使用30%氯氰菊酯乳油,稀释后进行田间喷雾。

2.2 二十八星瓢虫

2.2.1 发病症状俗称“花大姐”,其成虫和幼虫都会对马铃薯造成危害,其主要以马铃薯的叶片、果实和嫩茎为食物来源。被咬后马铃薯叶片表面会出现牙痕,仅留叶脉及上表皮。严重时受害叶片会逐渐干枯变成灰黑色,最终导致植株死亡。马铃薯果实被咬后会出现许多变硬的凹纹,伴有苦味,导致马铃薯失去商品价值。

2.2.2 防治方法针对二十八星瓢虫,可采用人工灭虫和药剂防治两种方法。在马铃薯收获后,应将其枯枝和田间杂草进行集中焚烧处理,避免其成为成虫越冬场所。在冬季对成虫进行人工捕杀,开春时及时清理田边杂草,降低虫口密度。成虫有假死性,可进行人工捕捉,降低害虫的繁殖率。针对幼虫,可每667 m2使用2.5%保得乳油30~40 mL或25%快杀灵乳油40~50 mL等进行喷杀防治,10 d喷施1次,喷3次。喷施药剂时注意叶片背面也要均匀喷施,以免幼虫残留。

3 总结

针对马铃薯病虫害现象,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对常见的种类进行分析,研究出更高效的防治技术,从而达到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马铃薯产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种薯蚜虫药剂
马铃薯种薯退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无题
不同化学药剂与喷药时期对春蚕豆赤斑病大田预防的效果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应用及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