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2022-11-25鲁尚林
鲁尚林
(平昌县西兴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平昌 636430)
受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问题的影响,稻谷生产面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使得水稻二化螟危害问题变得更突出。为有效解决二化螟病虫问题,该领域的学者加大了对二化螟生长规律以及各方面特点的研究力度,并对其为害发生特点展开了重点研究,希望通过对二化螟进行全方面了解以及剖析,利用其生长特点以及危害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防治策略,以便实现对虫害的有效治理,保证水稻的生长态势以及最终产量。
1 水稻二化螟基本情况介绍
二化螟属于螟蛾科类,是我国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害虫。其主要蛀食水稻茎部位置,会对分蘖期水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枯心苗以及枯鞘等问题。对抽穗期水稻以及孕穗期水稻进行为害时,会造成白穗、枯孕穗的状况。在对乳熟期与灌浆期水稻进行为害的过程中,会导致发生虫伤株、半枯穗等状况。二化螟的成长规律,分为蛹、幼虫、卵和成虫几个阶段,其中,雄性成虫展翅能够达到20毫米,雌性展翅能够达到26毫米左右,头部圆形、顶端为尖,呈现为淡灰褐色。
2 为害特点分析
二化螟的为害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生面积相对较广,呈现出逐年加重的趋势。由于水稻二化螟的生长力较为顽强,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根治,很容易会因为寄主逐年减少,而出现不断扩展的问题,还会因为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生面积出现不断扩大的情况;②危害时间相对较长,容易与三化螟产生交叉危害。一般二化螟会发生在三化螟发生的3~5天之后,也有先于三化螟发生的状况,两者很容易会出现交叉危害的问题,会直接延长整体危害的时间,导致危害期超过20天以上,会直接增加整体防治工作的开展难度,导致水稻产量受到严重损失;③品种差异较大,危害区域较为明显。一般杂交水稻的虫害发生影响的程度要高于常规水稻,优质水稻的发生影响程度要高于普通水稻,各水稻品种之间因为有差异,所产生的病虫害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容易会因为病虫的影响而造成塌圈状况,会导致水稻出现倒伏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④代际间危害差异小。一般二化螟年发生四代,以二代和四代的影响最为严重,但在影响程度方面,弱于三化螟的二代和四代。如果灾害已经爆发成灾,水稻的生育期处于明显延后或者提前的状况,则二化螟的一代和三代的发生会较为严重,三化螟的影响会相对较为弱化[1]。所以,对二化螟的防治面相对较广,无论是否有病虫害发生,都需要进行对每代进行治理处理,需要保证防治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否则很容易会出现隐患,导致病虫害反复出现。
3 水稻二化螟病虫的产生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水稻二化螟病虫的出现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着密切关联:
3.1 地区气候条件
在冬天,如果整体气温相对较温暖,很容易会出现虫源变多的状况,而夏天如果整体气温较为凉爽,虫子的整体发育会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由于近几年冬季气温一直在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稻田结冰和冻寒的时间相对较少,在春季也存在着强对流天气活动较弱的情况,所以很容易出现害虫安全过冬的问题,会直接增加害虫的羽化数量。如果6月—8月的气温能够处于19℃~30℃,就会为二化螟的生存提供有利空间,导致幼虫明显增加,进而造成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问题。
3.2 寄主范围关系
二化螟属于杂食性害虫,会通过在寄主根茬或者在茎杆中进行寄生的方式,保证幼虫能够顺利度过冬天。一般害虫很少会在土内进行越冬,会将稻草以及倒桩作为主要越冬场所。沟边以及田间地头等大量的杂草,也为病虫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导致出现虫源增加且防治难度过大的问题,进一步加重了病虫害的危险程度[2]。没有进行冬闲田翻耕、春耕沤田存在较迟的状况,都会直接导致幼虫能够安全羽化,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
3.3 栽植管理工作
现代民众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农产品品质优化显得极为重要。在此环境中,小农经济分散作业的模式普遍存在,作物插花种植现象较为常见,容易出现茬口交替时间不集中的状况,导致苗情变得更加复杂。因为品种组合相对较多,作物的成熟时间并不相同,会直接增加整体的稻田营养丰富程度,为二化螟世代繁衍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直接加大整体防治工作的开展难度。受到灌溉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因为田间脱水而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不利于防治工作开展。
3.4 防治管理工作
防治工作开展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以及规模,会因为防治管理工作开展不当,直接增加幼虫的整体数量,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同时,由于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主要以农药的使用为主,存在着施药盲目以及对于病虫发生规律不了解等方面的问题,会造成较高浓度的农药残留,导致环境以及农产品受到污染,稻田生态条件也会随之变差,导致整体环境对于天敌种群控害力受到严重限制。
4 病虫防治方式方法
4.1 农业防治策略
做好田间的管理工作,通过对水稻品种进行科学选择,保证品种的抗虫性能,确保能够从源头上降低病虫的产生概率。还需要对栽培方式进行科学管理,做好钾肥以及氮肥的使用,通过科学进行基础施肥的方式,做好肥水的管理工作,避免农作物出现过度长高的情况,保证病虫的生长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破坏[3]。同时,需要对虫源进行有效控制,在秋收时期对幼虫的越冬环境进行破坏,在冬季或者早春时期,做好杂草的铲除以及对害虫的其他生长环境破坏工作,保证虫源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与治理。对于螟虫较多的水稻进行处理过程中,要通过提前做好预处理的方式,降低幼虫的羽化问题,即需要对病株进行及时的清理,对存在幼虫较多的植株进行连根拔除,保证田间的幼虫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不会使危害进一步加剧。具体的处理方式:需要在化蛹以及螟虫盛孵之前,运用深水处理的方式,将深水的水位控制在15厘米左右,进而对螟虫进行有效处理。
4.2 化学防治策略
在对一代的二化螟进行防治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秧苗时期展开化学防治处理工作,在进行秧苗栽种之前,需要通过进行六天打一次送嫁药的防治处理方式,对一代的病虫进行有效处理,从源头降低病虫的整体基数,确保防治工作的难度可以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抽穗期以及分蘖期等阶段,因为此时的虫卵正处于孵化的高峰期,枯鞘丛率能够达到7%,需要及时运用药物进行干预,避免出现成虫数量不断增加的状况。当水稻处于孕穗抽穗阶段,需要对虫伤株以及白穗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卵孵盛期15天之后,水稻会进入到成熟阶段,此时,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对象进行治理。
需要对农药毒性以及残留程度进行有效的检测,尽量选择低残留以及低毒性的高效农药。将麦前早栽大田和秧田作为重点保护对象,通过在卵孵盛期进行湿性粉剂喷洒的方式,做好一代病虫治理。在卵孵高峰期,需要通过在重灾区进行药剂补充施洒的方式,进行稻田的二代病虫防治。而对三代的病虫防治,主要集中在稻田的成熟阶段,需要利用氯虫苯甲酰胺以及氯苯酰等物质进行治理。
在运用化学药剂对二化螟虫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药剂相互交叉的方式进行处理。应按照上述药剂防治手段的具体应用原则,避免使用单一药物进行处理,以防稻田害虫如上文所述产生抗体。
4.3 注重防治策略的总结和分析
为保证各项防治工作能够达到最佳效果,能够按照水稻的具体生长情况以及病虫的发病情况做出正确应对,需要对病虫的各项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应结合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确定防治策略使用是否合理,及时对使用不当的策略进行调整,以便达到最优的防治处理效果,保证防治策略的应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 结束语
鉴于水稻二化螟对水稻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各地区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防治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等各项内容,按照地区二化螟的生长规律以及整体影响等各项数据,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生物防治以及其他防治技术的应用方案。确保能够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应用与组合,达到最优的病虫防治效果,以便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形成有效保护,降低病虫对水稻生长产生不良干扰,从而为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