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传统文化 构筑高效课堂
——“浸润式”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11-25

新课程 2022年26期
关键词:西沙群岛情境阅读教学

马 艳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姜巷小学,江苏 昆山)

所谓“浸润”,即“浸染熏陶,渗透滋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浸润”是指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可能为小学生语文文本阅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生活,学以致用,自主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

小学语文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语文教学可以让优秀文化宫殿的基石牢牢奠基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浸润式”教学方法的提出,有效扭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言堂”的简单粗放,以一种轻松愉悦、润物无声的形式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浸润式”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浸润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浸润式”阅读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偏重知识获得、缺乏过程性学习的模式,注重教材文本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施“浸润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立于一个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深入研究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特性,让学生迅速深入文本,逐层融入文本的特定情境,营造充满和谐、民主、灵动的课堂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完成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使学生人文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

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血浓于水的关联。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浸润应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浸润式”教学要突出其民主性、主体性、发展性、启发性和全面性。语文课程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贯通化的。“浸润式”教学的优势与意义,首先表现于播种中华精神优秀文化的种子。一方面,可以根植于祖国丰腴深厚的文化土壤,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弘扬中华文明的传承人;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于灵魂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感。其次,能够有效拓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可以启迪教师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民族化”为指导,形成“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课程观,以“自主探究”为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语文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浸润式”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浸润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浸润

“情境”是指一种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生活的现实环境。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建构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创设情境”是“浸润式”语文教学最直接、最核心的实践途径,而教师、教学环境以及学习气氛是“浸润式”语文教学模式客体部分的三要素。

“浸润式”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浸润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在充满探究氛围的阅读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介绍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的课文。课文开头先介绍西沙群岛的位置,然后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依次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文章的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教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领略西沙群岛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求美也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充满了温馨和谐、美轮美奂的教学情景之中,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教师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阅读探索的欲望,同时在大屏幕上演示西沙群岛旖旎风光的精美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全方位地感受了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广阔与富饶。

(二)精神浸润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高雅情怀与高尚精神的人,培养能够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语文学科虽然无法承担学校教育全部的育人功能,但自古以来,“文以载道”就是历代教师所执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教学准则。“文以载道”决定了人们对语文课程教育所具备的特殊情结。语文课程教育自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底蕴,决定了其德育功能应当远远高于其他学科。这不仅是人们的共识,也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与时代责任。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些教师还是抱残守缺,把语文教学演变为一门枯燥乏味的纯工具性学科,让学生埋头于“题海”。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把思想品德教育、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理兼具的名篇华章。教师需要品一品语句的甘醇,测一测文字的温度,把一把篇章的脉搏。只有这样,语文教育才能透过这些字词篇章让学生领略到教材精神之建树,思想之引领,并在精神和审美中慢慢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学观,语文教育才可能静下心来,引领学生攀登字词篇章所建构的精神峰巅:让学生为《登鹳雀楼》而心驰神往,极目远眺;读《沙滩上的童话》而充满快乐,热爱生活;在《开满鲜花的小路》上欣赏美、赞美美、分享美。语文教育应该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地的精神代代相传;让草船借箭、扁鹊治病、曹冲称象的智慧发扬光大……对于这类闪烁着中华精神智慧的文本,教师只要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了解了传统故事的内容、感知了历史人物优秀品质,在教学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便水到渠成。学生在掌握教材文本的内容精髓的过程中,会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熏陶。

(三)活动浸润

“活动浸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浸润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活动型的浸润方式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超强的实践性。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其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活动型的“浸润式”教学方式是通过营造语文教学环境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的。二是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浸润式”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实践,可以进一步凸显其开放性,强化其开放性。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勇于实践,浸润教学才能取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自主性。活动型的浸润教学需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路与规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与培养者,但路还是要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以秋天的雨为线索,将秋各种不同景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美好、充实、美丽的秋天。文章把秋天看作一把钥匙,用它开启了秋天的大门,然后又将秋雨比作五彩缤纷的颜料,依次写到银杏树、枫树和田野……学生通过初步阅读文章,就可以初步了解这幅画的内容,借此不仅能够获取绘画的灵感,而且还能将本人的情感与想象融入文章之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画作的意境美,促进语文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秋意盎然的水粉画。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把教材改编为剧本,开展课本剧的表演。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就非常适合改编为课本剧。课本剧中人共15 个角色,有男女诗歌朗诵员、指导员、老班长、小杨、红军甲、红军乙、红军丙、旁白以及6 名受伤的战士。教师引导大家积极报名分角色饰演剧中的各个角色,鼓励学生在扮演剧中的角色时,可以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让课本剧更具特色、更加精彩、更加动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语言浸润

语文是语言学科。教材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语文的元素。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浸润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语言浸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语言包括口语与体态语,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自主学习等目标。课堂教学过程的语言浸润,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学语言风趣幽默,能叩击学生的心灵。其次是要求教学语言精炼、清晰、准确,以强化学生认知,触动学生灵魂。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时,教师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模仿裁缝与顾客的对话,以诙谐有趣的口吻读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语气,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由此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

综上所述,“浸润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采用活动、情景、语言和情感等实施方式,使学生逐步融入特定的学习环境,自觉主动获取各方面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效地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西沙群岛情境阅读教学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可爱”不是西沙群岛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