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从“瘾料”到“饮料”
2022-11-24项宏伟
项宏伟
可口可乐(Coca-Cola)的具体配方被视为全世界最大的商业秘密。自可口可乐诞生起的100多年来,它的配方从未公之于众,相传掌握可口可乐配方的人甚至都不能乘坐同一架飞机。然而,鲜有人知的是,作为现代国民饮料的可口可乐却是源于一位倒霉医生的“戒毒”行动。最初的可口可乐与其说是饮料,不如说是“瘾料”。它的名字“Coca-Cola”所代表的含义不仅没那么健康,更是让后来的可口可乐公司陷入了持续不断的麻烦中。
1865年4月9日,持续4年的美國内战进入尾声,一名骑兵上校——约翰·彭伯顿不幸遭受重创。倒霉的他胸部被刀严重刺伤,此后不得不依赖吗啡来止痛。吗啡成瘾在美国内战老兵中十分普遍,所以也被称为“士兵病”。医生们习惯把吗啡作为镇痛剂使用,很多士兵伤愈后都徘徊在戒毒和吸毒之间,最终将吗啡视为自己的人生拐杖。同时作为一名化学家和药剂师的彭伯顿,敏锐地认识到吗啡成瘾带来的危险。因此,美国内战结束后不久,他就开始试验各种不含鸦片的药物,尝试寻找一种“替代品”来戒除毒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风靡欧美的马利安尼酒得到启发。依靠职业生涯中积累的各种知识,彭伯顿很快就通过混合古柯叶,葡萄酒和可乐果,制作出了第一款饮料——法国古柯葡萄酒。
不幸的是,正当彭伯顿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厄运再次向他袭来。1886年,亚特兰大市颁布禁酒令,禁止销售所有的酒精类饮料。这几乎将彭伯顿雄心勃勃的商业计划直接腰斩。为了保护自己的商业帝国梦,彭伯顿只好对原有的配方进行修改,从中剔除酒精成分并用糖浆来代替葡萄酒。但是剔除酒精后的风味明显无法让人称道。在反复的实验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助手失手将苏打水添加了进去,误打误撞间造就了经典的泡沫元素。此后经过长期调试,这款用可卡因、可乐果、苏打水、蔗糖、香精等制成的新饮料终于炼制成功。在禁酒运动期间,从底层的民众到上流社会的富豪,对可口可乐的溢美之词不绝于口,“大脑的药水,智慧的医疗”广告语一时间广为流传。
与今天生活饮料的定位不同,最初的可口可乐被作为所谓的“秘方药”在药房进行出售。内战结束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高速发展期,过度劳作下很多民众出现了厌食、腹泻、神经衰弱等病症。而19世纪的美国既没有严格的食品监管法规,也没有科学的检验技术。于是,一众毫无基本医药知识的商人瞅准机会进入市场,生产了大批假药劣药。他们在将一堆“无害”物质混合后直接申请保密专利,形成了所谓的“专利药物”。事实上,这种专利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为了保护药品中含有的各类酒精、毒品等成分不被公之于众,因此也被称为“秘方药”。彼时大西洋对岸的欧洲国家甚至一度明令禁止进口美国的药品和食品。1887年,在简单的登记手续后,彭伯顿成功地注册了“可口可乐糖浆及浓缩液”商标并取得其知识产权。自此,可口可乐也成了“秘方药”大家庭的重要一员。
1887年6月16日,可口可乐在《亚特兰大日报》上刊登的广告首次使用了大众熟悉的斯宾塞手写体可口可乐标志。亚特兰大的街头巷角、报纸文章上到处都充斥着可口可乐的品牌元素,可口可乐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饮料”。然而,好景不长,倒霉的彭伯顿在事业的上升期患上了胃癌。次年,这位集医生、学者、商人、化学家等身份为一体的天才在病床上逝世。在彭伯顿去世后,另一位医生艾萨·凯德勒前后花费2300美元接手了可口可乐公司,后来他也被人们称作“可口可乐之父”。凯德勒延续了彭伯顿的做法,坚持将饮料的配方保密。所有的配置过程均由凯德勒亲自操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确实取得了成效。在神秘感和良好口感的双重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大军。1889年,可口可乐糖浆的销量已经达到了61000杯。然而,这种几乎能够和吗啡相互替代的“秘方药”,真的如其广告所言的一样光鲜亮丽吗?
可口可乐英文名的前半部分“Coca”取自古柯叶,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丛林,当地古印第安人用它来制作麻醉剂。在传入欧美后,化学家们从古柯叶中提取出了一种生物碱——可卡因。此时的可卡因还没有被定义为毒品,而是作为一种合法的消遣药物,风靡欧美世界。媒体记者们对可卡因大肆赞扬,声称这种药物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改善食欲乃至增强体力。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还将可卡因称之为“富有魔力的物质”。但是,现代化学和医疗技术的进步逐渐揭示出这种“神奇药物”的副作用:长期吸入可卡因并不能帮助提神醒脑,相反还会造成食欲不振、心律失常乃至脏器衰竭,严重损伤人体健康。而可卡因恰恰是当时可口可乐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当时已经有不少可口可乐的消费者表露出上瘾现象,“可口可乐鬼”不时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1891年,一个风轻日朗的周末,凯德勒照例在下午茶时间阅览报纸,随手翻开报纸的一面后,一则醒目的标题牢牢地占据着报纸的头版头条:《可口可乐里面有什么?可能让人染上可卡因毒瘾的一种畅销饮料》。看到标题的一刹那,凯德勒顿感头晕目眩。他明白,麻烦来了。作为可口可乐秘方的掌控者,没有谁能比凯德勒更清楚可口可乐里面的成分。为了解决此次危机,焦头烂额的凯德勒决定重点宣传饮料的“提神功能”,弱化其药物功能,这确实成功地避开了争议。广告宣传虽然短暂转移了消费者的注意力,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
彭伯顿通过混合古柯叶,葡萄酒和可乐果,制作出了第一款饮料——法国古柯葡萄酒。
约翰·彭伯顿(左),艾萨·凯德勒(右)。
左图:1899年凯德勒推出了独特的玻璃瓶装可乐。右图:可口可乐广告。
波士顿女演员希尔达·克拉克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一位女性代言人,图为可口可乐1900年广告。
1909年,正在给可口可乐分销商送货的卡车。
1935年,美国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为可口可乐绘制的广告。
美国亚特兰大市可口可乐博物馆的约翰·彭伯顿雕像。
可口可乐在加利福尼亚的广告。
1950年可口可樂首次在法国销售,可口可乐公司试图让这款碳酸饮料进入法国每一个家庭的冰箱。人们对它的口感有着不同的反应。
在可口可乐的名气急速蹿升的同时,它富含可卡因的流言不曾停息。1899年,凯德勒推出独特的玻璃瓶装可乐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此举让“秘方药”走出了药店冷饮柜台,开始成为生活饮品。无论是病人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手里有5美分,就能喝上这种含有可卡因的饮料。美国民众担心,这种软饮料会进一步加剧可卡因滥用现象。很快,民众对可口可乐的抵制运动爆发了。1900年6月,《美国医药协会杂志》称“南方已有许多人可卡因成瘾”,媒体们争相转载报道“‘可乐鬼’遍地都是”,一些医生也出面证明“我所在的城市都是‘可口可乐成瘾者’”,恐慌的情绪在民众中不断蔓延。美国地方的立法议会开始陆续禁止或限制“专利药物”中的可卡因成分。
在公众舆论和议会立法的双重压力下,凯德勒下定决心更改配方:去除可卡因!确定方案后,凯德勒立刻展现出异于常人的魄力。1903年6月,年逾五十的凯德勒登上去往纽约的列车,他要去求助当时可卡因的最大供应商路易斯·沙弗医生,寻找一项去除可卡因的新技术。但出乎意料的是,沙弗真的发明了一项彻底去除可卡因的方法,他在将古柯叶粉碎后,利用化学溶剂进行过滤处理,得到了后来的可口可乐“5号新商品”——完全去除可卡因的古柯提取液,并成功帮可口可乐度过了此次危机。
在去除可卡因后不久,反麻醉剂的热潮就席卷全美各地,制药行业成为重点整治对象。1906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通过美国首部食品安全立法——《纯净食品与药物法》。该法案不仅禁止了食品和药物标签的滥用,还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做了规定。而此时的可口可乐似乎实现了漂亮的转身,从“秘方药”摇身一变为“软饮料”,成为社会大众热捧的生活饮品。
在解决Coca-Cola名称的前半部分带来的麻烦后,凯德勒为自己的高瞻远瞩沾沾自喜,而可口可乐名称的另一半——“Cola”(可乐果)却再次将他带入另一场风波。因为从可乐果中提取出的咖啡因恰好也是当时可口可乐重要配料,所以一位名叫哈维·华盛顿·威利的博士盯上了可口可乐公司。威利是当时美国农业部首席化学家。从1902年开始,他就领导化学局的“缉毒小分队”对美国食品中存在的各种添加剂进行严格审查,威利在职业生涯中多次检举可口可乐,称其违反了食品和药品法。
为了切实了解可口可乐公司的消费文化和生产现状,威利博士在1907年派出他的助手莱曼·基布勒到南方进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和生产设备后,基布勒还在亚特兰大居住了一段时间以观察可口可乐的消费对象。经过细致的观察,基布勒发现当地年仅4岁的儿童都是可口可乐的消费者,民众显然对这种咖啡因气泡饮料缺乏全面认知。于是他起草了一份报告《汽水成瘾代理商:他们任意妄为的贩售行为将会对社会福利造成威胁》,详细阐述了可口可乐的危险性。收到报告后,威利认定咖啡因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呼吁必须对可口可乐公司进行全面审查并促成一项法律判例,为全国咖啡因饮品审判提供依据。
1909年的一天,经过华盛顿特区的授权,几名联邦特工在田纳西州拦截了一辆卡车,车上有40大桶和20小桶可口可乐糖浆。这次行动意味着美国政府会安排一次正式的法庭听证会,对利润丰厚的可口可乐进行审核。听证会的日期还未确定,但该诉讼的标题就已让它赚足了眼球——“美国政府诉40大桶和20小桶可口可乐”。
1911年3月16日,美国政府正式提起对可口可乐的诉讼,认定其中咖啡因成分对儿童有害。案件尚未开审,记者们就蜂拥而至,各类新闻标题层出不穷,比如“8瓶可口可乐所含的咖啡因足以致命”“可口可乐被认定有损健康”……庭审开始后,可口可乐公司与美国农业部就咖啡因的有害性进行争辩。双方都试图从技术性角度对咖啡因的危害进行论证。但是双方的争论很快陷入僵局,因为谁也无法从科学角度彻底证明咖啡因对人类健康的切实影响。
可口可乐的辩护团队意识到,他们可能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全面分析法律条文后,律师们决定绕开咖啡因是否有损身体健康的讨论,转而提出新的论点:《纯净食品与药物法》提及的是添加剂和掺假物,但可口可乐的咖啡因不是人为“添加成分”,而是饮料配方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没有理由和立场对它提起诉讼。这番论证似乎直接击中了要害,政府方的诉讼律师一时无所適从,慌乱间居然提不出有效的抗辩论据。至此,可口可乐公司似乎已经赢得了胜利。
但是,法官的判决结果没有得到政府以及民众的赞同。在判决文书下发的同一天,政府宣布将继续对可口可乐进行上诉。经过漫长的争斗,1916年可口可乐案最终上诉至最高法院,法院认定咖啡因不能作为可口可乐的组成部分,下令重审案件!然而,早有预料的可口可乐公司再次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智慧和执行力。正当民众翘首以盼政府和可口可乐公司又一次的精彩对决时,可口可乐却做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可口可乐对于政府的控诉没有提出任何反对意见,反而主动提出了服罪请求。
如今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备受争议的话题是其产品中的高含糖量、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产时淡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在接到最高法庭判决消息的几乎同一时间,凯德勒立即决定将配方中的咖啡因剂量减半,保证能够通过农业部化学局的审查。甚至连产品中咖啡因剂量减半的证据都一并提供给了法院和政府。面对如此“坦诚”的可口可乐,艰难取胜的政府方感受不到丝毫喜悦,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失败的“胜诉”。在法院的调解下,两方最终达成了庭外和解,政府同意归还最初没收的糖浆,可口可乐则承诺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案,保护美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失败”后的可口可乐公司没有陷入困顿,反而高歌猛进,开启了它在国际上的传奇之路。从洪都拉斯的科尔特斯港到非洲好望角,从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到处都是可口可乐的身影。在竞争过程中它击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成为饮料界当之无愧的王者。与此同时,美国的食品检验技术和法律监管体系也在与时俱进,“胜利”的政府还成立了食品药物管理局,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缉查力度,而政府最初的主攻对象——可口可乐,此时它的秘密配方仍旧不为人知。
(责编:南名俊岳)
其10茶匙的糖含量(每日人体推荐的摄入量),会对你的味觉系统带来冲击。因为磷酸的存在,让你能够忍受这种甜味并把可乐咽下去。
因为血糖的提升,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你的肝脏需要将它能接触到的任何糖转化为脂肪。
当你把其中的咖啡因完全吸收后,你的瞳孔会放大,血压也会升高,同时大脑中腺苷受体的调节作用也被阻断,以防止睡意的产生。
你的身体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刺激大脑的愉悦中枢。
磷酸阻碍了钙、镁、铝在你小肠里的吸收,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新陈代谢。这是由于高剂量的糖分和人工甜味剂增加了尿液中的钙含量所导致的。
咖啡因的利尿特性发挥了作用。你会有强烈的尿意,并且通过排尿,代谢出钙、镁、锌、钠、电解质和水。
当你内心的狂欢逐渐平息后,你可能会变得更易怒,或者行动略有迟缓。在你的身体吸收有价值的营养之前,只能利用这些可乐里的物质为你的身体系统补充水分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