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中“舟”的文人情怀

2022-11-24尚学摈

寻根 2022年5期
关键词:孤舟小舟思乡

□尚学摈

舟是古人出行常见的交通工具,它作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诗经》中就有诸多舟意象出现,如“泛彼柏舟,亦泛其流”“二子乘舟, 其逝”“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在几千年的诗歌创作中,舟之“景”与文人之“情”建构了感人至深的意象群,具有深刻的文人思想、文人情怀。

舟意象与自然的生命情调

谢灵运正式确立了山水诗,自然风景一直是文人的笔下常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辞藻修饰,将对生活的热爱、生命情调的赞颂以及悠然禅意倾泻于山水风光的意象世界。一幅怡人的自然风光总是有山有水、山水相依,因此我们也默认依山傍水就是极美景色的代名词,宋代夏元鼎诗曰“有谪仙公子,依山傍水,结茅筑圃,花竹森然”,就是如此。山水诗、田园诗中的山、水总是相依而现。既然有江河湖海的水意象,那么水上之舟自然也成为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意象。舟意象在众多山水田园诗中的意趣不尽相同,本质上都展现了文人心中各色的自然情怀。

王勃的名作《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两句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千古绝唱真可谓至美,但这绝唱的下句更具生命情调,“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们在阅读时能生成一个充满主观生命情调的意象世界:傍晚的落霞之下,渔民驶着小舟唱着渔歌,响亮的歌声飘荡在整个彭蠡湖滨,大雁伴着歌声,感受着寒意与之附和。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这种“灵感气韵”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很多山水田园诗中都有体现,而舟意象是这种生命情调意蕴的重要承载。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在她的很多游赏之作中我们能感觉到她笔下的生活情趣,体会其对生活的热爱。以名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篇幅短小,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命情趣。在此首词的意象世界中,傍晚的溪亭边伫立着微醺而忘却归路的游人,他们兴致尽散而归,乘着莲舟却迷失在满湖荷花之中,惊得那鸥鹭齐飞。这个意象世界让我们体会到了李清照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对悠然闲适状态的追求。我们仿佛置身于莲舟之上,随手便能采摘藕花,看鸥鸟飞去飞回,整个生命、生活的怡然自得都拢聚在这小小莲舟的意象之上,这就是一种“渔舟唱晚”般的生命情调,生活也因此充满诗意。

总而言之,古诗词中某些小舟的意象体现着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情怀,这种情怀中蕴含着诗人对惬意悠然生活的追求,对生命情调的思考。如韦应物诗曰:“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对世界、生命、生活的丝丝哀忧都仿佛承介在这自横而无人过问的小舟之上。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小舟作为客观的景象,与诗人的生命情调融化在意象世界中,小舟之意象承载了古代文人热爱自然万物的情怀,充满“渔舟唱晚”般的生命情调。

古代文人的“孤舟意识”

诗歌中的舟意象也经常以“孤舟”的类型出现,这种孤舟意象往往寄托着诗人对家乡、故人的思念,思念愈强而孤独感愈甚,于是诗人就将回归的强烈愿望投射到交通工具之上。孤舟意象体现着古人思故乡、念旧人的感情,或者借用“孤舟”的孤独感去审视人生,颇具哲理性意味。

(一)孤舟与哲思

舟船交通是与时空紧密相关的。首先,从空间角度来看,舟船离不开水路,江河湖海等水路以水流为载体,带动舟船前进,这种位移是空间上的变化,乘舟之人虽未行寸步却能感受到空间上的变动,此时,“我”“水”“舟”好像浑然天成,彼此交融为一体,触发诗人物我合一之感。其次,从时间角度来看,在古人的诗歌创作中,时间与流水是密不可分的。诸如“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易逝就好似“川水到海不能西归”,古人早就将时间流逝与江海水流联系起来,因此舟船意象不仅与空间直接相关,也与时间有着间接的审美关系。“交通不仅是空间的位移,也是时间的流逝”,舟船意象具有打破时间、空间,突破自身存在有限性的特点,是一种难得的意境之美。叶朗先生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众多孤舟意象所呈现的超越时空之感、哲理性感悟的意蕴,就是其意境所在。如柳宗元的《江雪》就体现了一种天地浩瀚而万籁寂静的哲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江雪》的整体环境极其广阔,“千山”“万径”都是难以言说的空旷场地。就在这空荡之下,仅有一叶孤舟载渔翁垂钓。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古典写意山水画,几笔勾勒出苍茫雪山,两笔点出孤舟老翁,这天地仿佛一尘不染、万物无声,我们就在这寂静中体会天地纯洁,人生如孤舟而渔,渺小又孤寂。除《江雪》外,很多诗歌作品都借助舟船意象去抒发哲理感想,因为舟船意象具有打破时空局限的特点,诗人往往就陷入对时间、人生的思考,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其中就包含着刘禹锡对事物发展、生命异变的感叹;沈期的《杂曲歌辞·古别离》有言“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诗人借助舟意象来表达生命、时间的不可倒退,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可逆性。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是古代文人创作时所追求的境界,在这些作品中,舟意象具有重要地位。品味孤舟意象与时空交错的意境,体会其打破主体、客体局限的超越性,领悟古代文人的哲思情怀,这是一种崇高的审美活动。

(二)孤舟与思人

游子思妇是常见的诗歌主题,《诗经》中就有游子、妇人相互思念的篇章,南朝萧统选录的《古诗十九首》中多篇游子诗、思妇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众多描写与友人、亲人分开的离别诗具有感人肺腑的思念情怀。这些诗歌中常有舟意象,孤舟寄托着游子、妇人相见的渴望,或寄托着愿舟慢行的离别之苦,又因为舟意象与时空紧密相关,因此这种寄托往往打破时空的局限,穿越地理上的距离,传达离愁别绪。

舟上载的是离愁,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是将离愁别绪寄托于舟意象。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背景是金人犯境,北国沦陷,李清照的丈夫亡故,金财散尽,流离失所。整篇词都是哀怨的基调,物是人非的坎坷经历让李清照无暇梳妆,唯有以泪洗面。词的下阕将李清照的委屈、愁怨和对故国与亡故丈夫的思念都寄托在轻舟之上,但这轻舟也怕是载不动李清照的愁苦。

◇《中国古船图谱》——帆船(唐 甘肃敦煌45窟壁画)

孤舟、扁舟总是有着载动思念之情的重任,如“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通过这些诗歌作品,在其意象世界中体会那种“兰舟催发”的迫切别离,感受“无语凝噎”的无奈,想象孤舟远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共情于古人的爱情、友情的情怀之中。

(三)孤舟与思乡

思乡意识贯穿于整个古代诗歌创作,在思乡诗的意象群中舟意象占有重要篇幅。

思乡诗的舟意象寄托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回乡之望。杜甫《秋兴八首》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心系故园怎奈何?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转变为一种迫切的归乡冲动,这就将激流中速行的孤舟与回乡的迫切之感联系起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写道“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诗也是将故乡与舟相系,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样一个意象世界:李白看着荆门的江水连绵不绝,极目远望仿佛看到了这江水从家乡流淌过来,为自己的小舟缓缓送行,远在千里的家乡、荆门的江水、脚下的一叶孤舟竟成了一个整体,李白也好似回到了故里,这天地玄黄尽收于小舟之上,在舟中安睡,家乡就在枕边安然。很多古代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经历了羁旅、漂泊的贬谪、动荡生活,有的文人如杜甫一样为躲避战乱而漂泊,有的文人如李白一样因为贬谪而陷入羁旅。这些诗人的思乡诗都借物寄托思念,舟船作为交通工具,有着移动性的特点,利于打破时空的局限,孤舟意象包含着诗人回乡的冲动,这是与其他思乡意象的不同之处。

思乡情怀系于舟意象并出现于诗歌中时,除了会让我们体会到诗人思念家乡的迫切,有时还有一种“回归”内涵,不过是将回归的方式,寄托为乘舟的交通。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望江梅·闲梦远》饱含他对故国的回归之愿。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梦里不知身是客”,只有在睡梦里李煜才难得“一晌贪欢”,这首词虚实相结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哀秋清寒的意象世界。李煜无一字写“回归”,但字字都不离“回归”的内涵。李煜对已经亡去的家乡的思念,总是包含着回归的冲动,但身陷囹圄,连回归也不敢在诗词中明显地表达出来,只能希望自己穿越千里,在故国芦花丛的孤舟里听笛曲。这里孤舟的意象不仅承载着思乡之情,还包含着“回归”的内涵。

舟意象与人生态度

(一)奋舟而上的入世激情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主张入世,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仁”,所谓的“仁者爱人”“杀身成仁”等,都体现着一种参与世事的“入世”要求。“入世”的人生态度使古代诗坛出现了大量劝进的诗歌,这些诗歌体现了古代文人“入世”的人生态度,激流勇进的人生勇气,其中很多诗歌便包含有舟意象,寄托着诗人在人生逆境时,逆水行舟般的坚毅品质。

李白与很多文人一样,一生漂泊,仕途坎坷,他们创作了很多具有“入世”情怀、乐观态度的诗歌,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坚守。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就是典范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行路难》是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时所作,李白仕途上遭到排挤,但仍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虽能体会“拔剑茫然”“冰塞川”“雪满山”的行路、仕途之艰难,却更被“长风破浪”的乐观向上所感动。李白借用了伊尹梦中乘舟绕行日月的典故,用伊尹之舟的意象,寄托了自己入仕的信心,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给我们一个生意盎然的意象世界。我们仿佛能看到仙风傲骨的李白乘着舟与海浪相对而行。像《行路难》一样,用舟意象来表达入世态度的诗歌有很多,如“舟楫怀明主,笙歌慰远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不管是顺流而下的兴致勃发,还是逆流而上的乐观坚毅,舟都被寄托着文人功成名就的希望。

(二)扁舟而去的隐逸避世

◇《中国古船图谱》——河船(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古代文人追求功名,但只有部分文人可以实现仕途理想,这是催生文人“出世”与“隐逸”思想的因素之一。另外,“安土重迁的民族传统心理使中国古人向往安定的生活,而宦游之路的无法避免及坎坷艰辛使士人常常在精神上倍感失落,而宦海本就沉浮难料,文人对自己的命运毫无把握,故而居无定所的舟又再一次成为文人士子情感的投射对象”。隐逸诗借助舟意象抒发诗人回归田园生活的意愿,同时官宦生活的浮浮沉沉,贬谪时的离乡千里,让隐逸诗歌中多了几分漂泊苦涩的意味。

在古代隐逸思想由来已久,道家的“无为”主张是促成隐逸思想的因素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和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就是隐逸思想的典范。以陶渊明为例,陶渊明仕途上的不称意,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失望,让陶诗充满了逃避现实、返回田园的意味。陶渊明也经常将遁逃现实的感情寄托于舟意象,如“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渺渺孤舟逝,绵绵归思纡”。陶诗中的这些“虚舟”“孤舟”“归舟”无不在诉说陶渊明隐逸、归去田园的愿望,驾舟远去仿佛是陶渊明逃避现实的良药。

相对于陶、谢二人,那些饱受贬谪、羁旅之苦的文人,其诗歌中的隐逸思想还伴随着一定的漂泊感,如苏轼的名篇《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就体现了这种避世而漂泊之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所作,“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写出了苏轼在官场的失意,自己也被功名利禄、世事无常所禁锢,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将隐逸之情承载在小舟之上,随着小舟将余生都寄托在苍茫无际、无牵无挂的江海。很多贬谪、羁旅文人都将隐逸、漂泊、小舟融为一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些诗歌中的舟意象,多与贬谪、羁旅相依,让我们体会古代文人在逆旅时的孤独漂泊之感,感受他们的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结语

总而言之,受制于古代中国的交通状况,舟船是古人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对于古代文人而言,舟不仅是羁旅远游的交通方式,也是寄托情感的重要意象。在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中,舟意象具有不同的意蕴、情怀,如自然情怀、隐逸情怀、哲思情怀、思乡情怀等,这些情怀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意识、思想。感悟舟意象中蕴含的情怀,对我们认识传统思想、阅读古代作品都大有裨益,现代社会浮躁的精神世界,需要我们有一种“孤舟”意识,从而静下心来,跳出自我的有限性,感悟生命价值所在,这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题图:《中国古船图谱》——江船(南宋 李唐《江山小景图》)]

猜你喜欢

孤舟小舟思乡
捉迷藏
喝水
别催别催
月夜独坐
月夜独坐
今夜思乡
逛超市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