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休的寒食节习俗文化

2022-11-24张海鑫

寻根 2022年5期
关键词:绵山寒食节介子

□张海鑫

介休寒食节的文献记载

◇绵山介公祠

在文献记载中,关于寒食节的确立与起源,无不与介子推的故事相关,最早可追溯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跟随重耳出逃时,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给重耳熬汤喝,然而重耳即位后封赏功臣,介子推却被晋文公遗忘,介子推并未与之争辩,选择背着母亲到绵山上隐居。待晋文公醒悟,带人前往绵山寻找,本想通过放火烧山引出介子推母子,不料却将他们活活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绵山”改称为“介山”,忌生火热食,由此生发出中国节日民俗中的一个重要节俗——寒食习俗。桓谭《新论》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行,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五日敕,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通过国家礼法将寒食清明节列为假期。

万历《汾州府志》记载:“高风披拂,千古如新,祀建于绵山之麓,绵麓之民,每遇清明不举火者三日,为之寒食,迄今俗仍其旧,祀乡贤,诗赞碑文载艺文志。”

介休寒食节习俗

(一)饮食方面

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蒸制各具特色的食品作为供品,在表达祭祀之意的同时也传递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燕,就是用白面捏制成燕子形状,蒸熟后作为寒食节扫墓时的供品,表达了民众对于春天的向往。《东京梦华录》卷七载:“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在介休方言中“燕燕”与“念念”同音,故当地百姓就以“燕燕”为其命名,寄托对千古先贤介子推的深切怀念之情,借以传承介子推“忠孝清烈”的崇高品格和传统道德文化。

2.蛇盘兔

◇2022年,介休绵山举办了第十五届寒食清明文化节

先捏制一块形如兔子的面团,然后在其周围盘绕一团蛇状的面块,称作蛇盘兔。对于介休当地民众而言,蛇盘兔有两种内涵:一是兔子被蛇保护着,象征介子推在绵山上保护母亲的样子;二是蛇就是地上的龙,蛇盘兔象征介子推保护着晋文公。无论是“忠”还是“孝”的解读都饱含着介休民众对介子推高尚品德的认同及传承。在介休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谚语,“蛇盘兔,必定富”,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尽孝尽忠,那么他必将得到神灵、祖先的庇佑,在日后成为生活幸福富裕之人,这一谚语表达了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介子推忠、孝精神的传承。因之于其象征的美好寓意,如今在介休当地婚礼、成人礼等民俗仪式中也会蒸制蛇盘兔来表达对受礼者的祝福。

3.贯馅糖

贯馅糖是以麦芽糖为原料,经过一百二十度高温熬制形成汤,经过“拉白”后使麦芽糖和空气充分融合,直到把黄色汤条拉成白色,然后灌入绵白糖、黑芝麻、杏仁、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等食材作为馅料。因其性热,尤其是在冬天易于保存,故而成为介休寒食节的特色食品。

(二)民间娱乐

1.打握儿

打握儿是一款多人娱乐的寒食节民间游戏,游戏者往往把一截短木棍削成枣核形状,用尺子形的“握板儿”击打“握儿”的一端,待“握儿”溅起后再用握板打向远方,然后用握板丈量击打目标的远近,击打最远者获胜。

2.打瓦儿

苏:2009年8月,我被正式确定为四川省羌族沙朗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被要求去各个乡镇去传授沙朗舞。我对沙朗舞也是有期待的:原汁原味,允许广场舞做少量的穿插!

◇绵山介公祠一景

打瓦儿,有的也称为“打岗”,古代叫“抛堵(瓦石器)”或“击壤”,是将形状、大小相似的瓦片或硬石片整齐地排列在两条相距3米的直线上,这一过程称作“立岗”,两列“岗”即代表游戏双方,一方为游戏防守的堡垒,另一方则为游戏进攻的抛瓦线,击倒对方岗次多者获胜。

3.与寒食相关的地方风物

介子推因其忠孝礼义,不仅在当时当世成为众人称颂的对象,对后世尤其是当代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同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介休设立了诸多与介子推相关的庙宇、墓碑、祠堂,当地中学也以“介子楼”为教学楼命名。

相传介子推母子被焚后,在其背靠的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血书:“割股奉君默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着这行行血字,割股奉君的往事涌上心头,泣不成声。随从人等哀号声此起彼伏,响彻林野,“哀号坡”的名称由此而来。后又为避免想起这段伤感的往事,取其谐音“艾蒿坡”。

临行前晋文公拾起一块烧剩的木头,回去后做成了木屐。他穿上木屐,顿足哀号:“足下啊,足下!”此后,这种木屐又被人们叫作“文公屐”,穿木屐的风俗也从绵山逐渐流传到大江南北,“足下”也进而成为对尊敬的朋友的称呼,被广泛应用在书信或口语中。

介子推被焚后的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带领群臣到绵山祭奠,突然遇到下雨,便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雨止天晴,君臣们素服徒步登山。当他们来到那株与介子推母子一起被烧死的大柳树下时,惊讶地发现它又神奇地复活了,嫩绿的新枝随山风摇曳。晋文公见状,便赐这株复活的柳树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绵山介公祠

◇介神庙

寒食节民俗文化内涵

寒食节民俗活动不仅风行国内,而且流传到了海外。寒食、清明的节日名称,也因其纪念活动繁多而演绎出“禁烟节”“千秋节”“火烧节”“思亲节”等多种形式。

寒食节设立时间在农历三月初,相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特别是处于我国北方的介休,尚在冬春之际,从时间上来说,天气仍显寒冷。对于寒食文化而言,“寒”在此处还有“冷食、寒食”之意,与寒食节的节俗是相对应的,为纪念忠臣孝子介子推,因其与母于绵山之上被焚烧而死,因此采取与之相反的禁火方式即食冷食的方式进行,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

同样,对于绵山改称介山的“介”字,也有诸多解读。“介”字有界限之意,与其原名“界休”具有通义:而晋文公下令改称之时,“介”则取自于介子推之姓。

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嬗变

桓谭《新论》曾提及每到寒食节,晋中乃至北方一定范围内民众先冷食一天,第二天清明节开始踏青、编柳帽等民俗活动,可见寒食节与清明节两者具有时间上的承接,但彼时并未真正设立寒食节。

◇绵山介公祠正殿

清明节的确立是在唐代。将寒食节演变为清明节,不仅是因为民间习俗本身,更重要的原因是官方因俗制礼激发了民众实践节日习俗的热情。自此,寒食节与清明节俗一直延续,民间祭祀仪式并未发生明显中断。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至此,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文化精神,我们利用清明时节,追思祖先业绩,提倡家庭、社会对历史的尊重,保持对先人的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介休作为寒食节俗文化发源地,既有凿凿的文献记载,又有千百年来当地民众持久传承的民俗纪念与纪念物,尤其是自2008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以来,介休寒食节俗文化也愈发凸显,寒食特定的节俗——“子推燕”“蛇盘兔”等面食民俗与蹴鞠、荡秋千等游戏民俗成为民众间普遍的传承,由此形成的“足下”“清明柳”等民俗纪念物也逐渐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同时,我们也能够通过民众的庆祝方式看到寒食节俗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不断与时俱进。除此以外,寒食节俗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帮助我们通过“介”“寒”等字去学习介子推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深深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猜你喜欢

绵山寒食节介子
清明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踏春去
4月3日寒食节
介子推守志
绵山,绵山
清明节的传说
绵山一日游
母子高丽参
绵山—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