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
——以photoshop 图像处理课程为例
2022-11-24张黎杨山
张 黎 杨 山
(无锡开放大学 环境与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011)
一、社区教育的特点
社区是由集中在特定地域居住的有着密切联系和共同成员感、共同隶属感的群体组成的社会共同体[1]。社区教育,是使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以及社区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2]。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许多街道、社区纷纷建设了培训中心,为居民们提供了多种教育服务,让终身教育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学习模式。
社区教育想要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就需要分析和服务于居民们的学习需求。例如青少年想要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追求新奇和愉悦的课程体验;成年人往往倾向于职业能力的拓展或是生活技能的提升;老年人一方面想通过学习开阔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也想通过社区平台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
二、微课对社区教育的意义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的一种超小型课程,短的只有不到1 分钟,长的也不超过10 分钟[3]。微课满足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需求,它对社区教育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微课内容短小精悍
一节微课一般控制在5~10 分钟,讲述1~2 个知识点,短小精炼的内容能够有效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独立的内容方便课程的整合和分离,多元的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二) 微课教学符合时代要求
微课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社区教育形式。首先,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形式,将课堂搬到网络平台,解决了社区教育难以集中学习的问题;其次,它整合了教学资源,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化,将教学的重难点强化,用较短的时间以符合人们认知能力的方式呈现,提高了社区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 微课学习灵活自由
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导致一些线下社区教育活动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将微课运用于社区教育后,社区居民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程,随时随地预习、学习、复习教学内容,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当前社区教育微课开发存在的不足
社区教育微课是从微课形式出发,立足于社区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兼具了社区教育及微课两种属性,目前社区教育的微课开发存在以下不足。
(一) 课程开发目的不够明确
社区教育微课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而当前部分微课的开发却是为了参加微课比赛,这使微课偏离了它本身存在的目的。社区教育的微课开发要实实在在地服务好社区居民,通过选择应用价值高的学科展开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使社区居民感受到微课的教学效果,用实际效果展现开发微课目的,让微课真正实现价值,进而优化社区教育。
(二) 开发技术专业性不够强
微课制作包含选题、制作、发布等一系列流程,需要多方人员通力配合。目前,有的教师在微课开发中缺乏团队协作,由于个人掌握的技术有限,导致开发方式单一,课堂实录和课件录屏占据很大比例。有的教师没有掌握微课制作的技巧,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沿用至微课教学,实践性不强,导致微课质量不高。
(三) 开发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的优质微课大多独立呈现,系列微课较少。有的教师只录制1~2 节微课,这在内容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适合于长期教学。社区教育的微课应该呈系列性,通过系列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整掌握某领域的相关知识。
(四) 开发形式创意不足
微课虽短小精炼,但也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微课教学设计相似,学习者容易产生疲劳感。社区微课在设计时应注重生活性,以学习者熟悉的场景或热点新闻作为导入,结合一些有创意的文字、图片、音频等素材,让社区居民产生兴趣,学习有劲不乏味。
四、Photoshop 图像处理微课设计与开发
Photoshop 图像处理是一门软件课程,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掌握基本的Photoshop 软件技巧,并学以致用解决日常遇到的图像处理难题。在Photoshop 图像处理系列微课设计、开发过程中,课题组尝试依据ADDIE 模型对微课设计活动进行分解。该模型主要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 (Evaluation) 五个阶段[4]。根据 ADDIE 模型框架,结合社区教育的特点和课程的实际情况,课程从以下五方面来构建微课的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开发模式图
(一) 微课分析
微课分析主要分析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通过分析知道什么样的内容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具备实用性,并且适合以微课形式呈现。
1.对象分析
Photoshop 图像处理课程主要面向社区居民,通过调查,其学习对象年龄跨度较大,学习者的职业种类较多,较难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学习。但是,居民对社区教育又存在一定期待,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养和生活质量。因此,社区教育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开展形式,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此外,社区居民大多都拥有可以上网看视频的移动设备,例如电脑、PAD 或智能手机,这为网上学习提供了可能。
2.内容分析
Photoshop 图像处理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它覆盖领域较广,实用性较高,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习者软件水平的差异以及需求的不同。Photoshop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涉及的应用领域较广泛。当前市面上Photoshop 的教材内容基本类似,主要包含以下部分:基本操作、选区的绘制与编辑、图像的绘制与修饰、图层的应用、路径的绘制、色彩的调整、文字的输入与编辑,蒙版的应用、滤镜的应用。这些内容包含了Photoshop 软件的基本操作,内容庞杂,若教师在录制微课时只是讲解基本操作步骤,学习者只能初步理解软件的理论知识,没有掌握使用技巧,难以做到熟练运用。
基于以上问题,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发现随着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普及,人像照片后期处理成为社区居民想要掌握的技能。根据社区居民这一需求,课题组开发了“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分别从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唇、皮肤、头发、身形等方面入手,具有针对性地逐步指导学习者完成人像照片的后期处理。课程知识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工具技能使用的掌握,另一类是项目实例的操作。每个项目都是独立的内容,做到“一个微课,一个知识点”。基础较好的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习者则可以按课程顺序学习,逐步跟着教师掌握人像处理的所有技能。
(二) 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是微课开发的灵魂,根据前一阶段分析后确定的教学内容,对其进行教学设计、脚本设计。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效果的保障。微课的教学设计同传统教学一样,主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目标:掌握钢笔工具、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滤镜、色相/ 饱和度命令以及通道面板等功能;技能目标:能够运用Photoshop 软件处理人像照片,包括眼睛、鼻子、嘴唇、皮肤、头发、身形等处理;情感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6 节系列微课的学习,学生不但了解了修图工具,掌握了基本的修图技能,而且能够灵活运用工具完成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的各个项目,达到学习目的,如图2 所示。
图2 微课教学设计案例图
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环境展开讨论、互动等方法。社区的微课教学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进行,缺少真实的空间,教与学是分离的,即“教”的环节为教师提前录制微课,“学”的环节由学生根据微课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教学中的交互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4]。课题组在进行微课教学方法设计时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实现交互:(1) 在交互平台建立讨论区,设置课前讨论,课中讨论和课后讨论,方便快速解答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2) 课前布置探索任务,供学生提前预习;课后布置拓展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探究;(3) 录制的课程内容由易到难分层展开,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自己动手探索。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环节很重要的部分,系列微课在设计过程中参考了加涅的九段教学法,并结合微课短小精炼的特点,将教学过程简化为四个环节:导入、告知学习目标、新知讲授、归纳总结[5]。导入部分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创设情景,激发其学习兴趣。“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的导入基本以常见生活片段拍摄为主,通过展示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共鸣,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结束后,教师开门见山地告知学习者本节微课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目的;讲授新知阶段根据课程案例依次呈现知识点,知识点由易到难,分层展开,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在学习中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环节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习者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加深印象。
2.脚本设计
教学设计完成后就要进行脚本撰写,脚本总体上规划了微课的录制方式、视频结构、画面内容、解说词等。将微课设计思路可视化,可以提高微课拍摄的效率和质量。
(三) 微课开发
该课程开发选择系列微课“人像照片后期处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钢笔工具、画笔工具、修补工具、液化滤镜、色相饱和度命令以及通道等修图方法,通过对眼睛、鼻子、嘴、皮肤、头发、身形等进行修饰,打造精致的人像照片。系列微课的开发阶段包括素材的准备、微课件的制作、微课录制等内容。
1.素材准备
微课录制需要的素材主要包括案例需要的素材和微课需要的素材。案例选择普通的人物生活照,通过修图前后的对比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微课需要的素材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动画、音频、视频。文字的内容已经在脚本中呈现,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完成,也可以自行运用软件制作,这些素材需根据微课内容和风格搜集,以辅助学习者学习为目的,不能过于夸张、繁琐,以免本末倒置。
2.课件制作
课件主要发挥导入、衔接、总结的作用。课件所需要的文字、音乐、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在素材准备阶段已经准备到位,根据教案的思路,将课程名称、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流程清晰地呈现。合理运用素材,制作清晰的课件,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时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3.微课录制
《设计好微课》一书中介绍,根据微课开发的技术手段,可将微课分为拍摄式微课、幻灯片演示型微课、录屏混合式微课、交互式动画微课[6]。拍摄式微课需要具备摄像机、智能手机、录播室等硬件条件;幻灯片演示型微课需要提前制作好课件,并设置好课件的自动播放功能;录屏混合式微课可以使用EV 录屏、Camtasia Studio 等软件进行屏幕录制;交互式动画微课可以使用Flash、AE 等软件进行制作。拍摄式微课和录屏混合式微课还需要运用Premiere、剪映等软件进行后期编辑,部分音频需要单独录制。
制作方式的选取要考虑到制作者的技术运用能力,可以单独使用某一技术,也可以混合使用多种技术。“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在课程内容导入和理论讲解部分采用了拍摄的方式,由于社区课程缺少面对面的机会,教师的出境能够让学习者感受教师的魅力、体会课堂的温度。在软件操作部分采用了录屏的方式,录屏能让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强调重难点、知识点总结部分采用了课件录屏方式。通过6节系列微课的录制,总结出微课制作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运用拍摄方式录制时,教师穿着要正式,语言要规范,讲解要生动自然;(2) 音频的录制环境要安静,后期需配字幕;(3) 软件操作要熟练,录制时能顺畅演示;(4) 录屏时,保证屏幕的简洁,操作过程中鼠标不能在屏幕上随意移动,以免影响学习者注意力;(5) 后期剪辑时,适当放大操作区域,让学习者看清软件工具所在位置以及具体操作方法;(6) 视频合成时,要注意不同录制方式之间的合理衔接,画面协调突出重点。
(四) 微课实施
社区微课的应用途径与传统微课不同,传统微课可以结合各种授课方式,灵活运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社区微课的学习就比较单一,社区居民直接通过相应的平台进行学习。该课题系列微课的最终发布平台为“江苏终身学习资源库”,在该资源库中,学习者可以获取视频、课件等学习资源,课题组也可以通过视频的播放量来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情况,此外,课题组还建立了一个微信讨论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可以在讨论群里提出,促进学习的有效进行。
(五) 微课评价
微课的评价需要从课程开发以及社区居民学习效果出发,建立多元主体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课程研究人员、社区居民。课程研究人员对微课的评价方面,课题组依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提出的评审标准设计出了“微课设计评价表”,就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使用价值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社区居民的评价方面主要围绕学习效果,一般采用访谈的形式进行,随机选取学习过该课程的社区居民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解:(1) 是否喜欢用微课这样的形式进行软件学习;(2) “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的内容是否符合其学习需求;(3) 每一节微课的讲解是否清晰;(4) 通过微课的学习是否能掌握并应用相应的技能。通过课程研究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两方面的评价和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微课。
五、结语
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任重而道远。文章借助photoshop 图像处理课程中“人像照片后期处理”系列微课阐述了以ADDIE 模型为指导的微课开发流程,并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开发注意事项,希望为社区微课设计者提供一些开发建议。课题组也从中总结经验,争取提高社区微课的开发水准,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