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划模型的乙醇偶合制备C4烯烃的最佳温度与催化剂选择
2022-11-24张中城兰韬张中健赵宝成李会雪刘今子通信作者
张中城 ,兰韬 ,张中健 ,赵宝成 ,李会雪 ,刘今子 (通信作者)
1.东北石油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1; 2.东北石油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1; 3.曲阜师范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山东济宁,273165
0 引言
在乙醇制备C4烯烃的过程中,催化剂组合与温度对C4烯烃的选择性和C4烯烃收率将产生影响。根据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给出的21组不同催化剂组合与温度下乙醇转化率与C4烯烃选择性的变化情况以及350℃ 时给定的某种催化剂组合的测试数据,基于此化学反应原理和某化工实验室的相关实验数据,研究不同催化剂组合及不同温度选择对乙醇催化偶合制备C4烯烃工艺的影响,并选择出最佳C4烯烃收率的催化剂组合与温度。
名词解释如下:
温度:反应温度;
选择性:某一个产物在所有产物中的占比;
时间:催化剂在乙醇氛围下的反应时间,单位分钟(min);
Co负载量:Co与SiO2的重量之比;
HAP:一种催化剂载体,中文名称羟基磷灰石;
Co/SiO2和HAP装料比:指Co/SiO2和HAP的质量比;
乙醇转化率:单位时间内乙醇的单程转化率,其值为100%×(乙醇进气量-乙醇剩余量)/乙醇进气量;
C4烯烃收率:其值为乙醇转化率×C4烯烃的选择性;
装料方式Ⅰ:编号A1~A14的催化剂实验中使用的装料方式;
装料方式Ⅱ:编号B1~B7的催化剂实验中使用的装料方式。
1 相关工作
1.1 符号定义
符号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符号定义表
1.2 实验假设
(1)假设每次试验均无人为因素失误操作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仅考虑所设的环境温度,不考虑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变化;
(3)不考虑在加入乙醇时乙醇的挥发;
(4)忽略SiO2随实验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热耗。
2 规划模型
规划模型的三要素为: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C4烯烃收率与乙醇转化率和C4烯烃选择性密切相关。因此,决策变量可以参照影响乙醇转化率和C4烯烃选择性的因素,它们是:Co负载量、Co/SiO2质量、HAP质量、乙醇浓度和温度等。以这些影响因素作为规划模型的决策变量,然后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最后使用LINGO进行求解,得出结果。建模流程如图1所示[1-2]。
图1 规划模型流程图
2.1 决策变量
根据C4烯烃收率=乙醇转化率×C4烯烃选择性。选择Co负载量、Co/SiO2质量、HAP质量、乙醇浓度和温度作为决策变量。
2.2 目标函数
根据C4烯烃收率=乙醇转化率×C4烯烃选择性,要使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C4烯烃收率尽可能高,就需要乙醇转化率和C4烯烃选择性都尽可能高,而影响乙醇转化率和C4烯烃选择性的因素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先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去除一些对C4烯烃收率没有相关性的因素,再根据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最后分别得出装料方式Ⅰ(A组)和装料方式Ⅱ(B组)的目标函数如下:
2.3 约束条件
一般情况下,装料方式Ⅰ(A组)、装料方式Ⅱ(B组)条件下的约束条件分别如下:
当温度低于350℃时,装料方式Ⅰ(A组)、装料方式Ⅱ(B组)条件下的约束条件分别如下:
2.4 模型求解
利用LINGO对本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出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一般情况下装料方式结果对比表
表3 温度低于(等于)350℃下装料方式结果对比表
由于目标函数中缺少乙醇浓度的决策变量,因此需要探讨乙醇浓度与C4烯烃收率的关系。采用控制变量法寻找最佳乙醇浓度,结果如图2所示[3-4]。
图2 乙醇浓度与C4烯烃收率关系图
根据表2、表3与图2得到最终结果,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使C4烯烃收率尽可能高的催化剂组合和温度
根据表4,可以得出:在一般情况下,要使C4烯烃收率尽可能高,催化剂组合方式为:Co负载量为1wt%,Co/SiO2和HAP装料比为1∶1,乙醇浓度为0.705mL/min;温度为449.9390℃。当温度低于350℃时,催化剂组合方式为:Co负载量为2wt%,Co/SiO2和HAP装料比为1∶1,乙醇浓度为0.705mL/min。温度越接近350℃收率越高。
2.5 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根据装料方式Ⅰ(A组)、装料方式Ⅱ(B组)实验数据,分别对得出的目标函数(1)、目标函数(2)进行拟合,拟合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R-square数值越接近于1,F数值越大、P数值越小表明逐步回归的拟合效果越好。表5中的两组数据的R-square、F和P均满足条件,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合理[5]。
表5 目标函数逐步回归分析拟合效果评估表
3 结语
因为化学反应本身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且反应过程也十分繁杂。因此,后期工作可以在模型当中添加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且更加细致地分析各反应条件下的反应过程,从而提高该数学模型在可逆化学反应中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