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IE模型在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中的应用
2022-11-24刘龙秀王荣王草源侯慧许彬
刘龙秀 王荣 王草源 侯慧 许彬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苏 南京 210029)
为加快推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增加护理服务供给,国家卫健委相继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1]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2],规范引导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护理服务起步较早,体系业已成熟[3-5]。我国“互联网+护理服务”起步较晚,目前三级医院仍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派单的主体单位,基层医疗机构因服务水平偏弱等问题,未能在打通护理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充分发挥作用[6]。在此背景下,三级医院可对基层护士进行培训,以提升其“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能力[7],然而目前尚无贴合实际、系统全面的适用于基层护士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体系。ADDIE模型是一套有系统地发展教学的方法,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及评价(evaluation)5个阶段,能够高效识别并针对性地解决护士的问题[8]。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开展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护理部于2019年荣获江苏省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依托该中心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苏北、苏中、苏南13个城市的67家县(区)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共计15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注册护士。(2)5年以上工作年限。(3)护师以上职称。(4)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培训者。排除标准:(1)未在岗护士。(2)已接受过“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者。剔除标准:(1)自愿退出培训者。(2)因不可抗因素退出培训者。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6~45岁,平均(34.85±5.50)岁;学历:本科97名(64.7%),专科53名(35.3%);职称:主任护师6名(4.0%),副主任护师36名(24.0%),主管护师68名(45.3%),护师40名(26.7%);工作年限:6~10年30名(20.0%),11~19年65名(43.3%),≥20年55名(36.7%),其中专科护士40名(26.7%)。
1.2方法
1.2.1成立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团队 培训师资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10年以上工作年限,并具备“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管理经验或实践经验。其中公共培训课程师资7人,专科(专项)护理技术、慢病个案管理培训师资14人,护理部副主任负责培训质量控制。
1.2.2基于ADDIE模型开展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
1.2.2.1分析阶段 调研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参照省护理学会制定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技术指南和服务规范,以“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等关键词查阅文献,并结合我院优势学科等实际情况,自行编制“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需求调研问卷”,对67家基层医疗机构的15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参加培训的意愿较高,99.3%的护士认为有必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94.7%需要公共培训课程(如“互联网+护理服务”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服务流程及平台操作方法等),96.7%需要专科(专项)护理技术培训(如PICC/植入式输液港维护等),94.0%需要慢病个案管理培训(如慢性心衰患者的个案管理等)。对培训方式的倾向性选择:集中授课(72.0%)、操作示范(83.3%)、情景模拟(67.3%)及工作坊(86.7%),并希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99.3%)。对考核形式的倾向性选择:出勤率(73.3%)、学习时长(66.7%)、随堂测验(66.0%)、理论考核(70.0%)和操作考核(72.7%)。结合地理分区分析,不同区域基层护士的培训需求具有相似性;结合一般资料分析,高级职称和工作年限≥20年的护士将公共课程作为首位需求,或与该层级护士在团队中处于权威角色,更期待在制度、人员及平台等管理层面获得借鉴有关;而中级及以下职称、工作年限<20年的护士将专科(专项)护理技术培训作为首位需求,或与该层级护士更关注在实操层面提升技能水平有关。学历等其他分类特征对于培训需求的异同影响较小。
1.2.2.2设计阶段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遵照江苏省“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服务项目名目,围绕“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9],由团队专家从培训对象、目标、内容、学时、方式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培训设计。鉴于公共课程内容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项目开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全员均须参加;专科(专项)护理技术和慢病个案管理培训项目允许护士个性化选报。学习评价在后文详述。其他设计内容,见表1。
表1 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设计
续表1 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设计
1.2.2.3开发阶段 针对培训设计,准备培训资料、完善配套资源,进行教学培训。培训资料包括课件、教学案例和考核题库等。我院制定“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护理流程及质量标准,经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后下发,既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化培训的制度保障,也作为理论考核内容和操作考核标准。配套资源主要指确定线下培训场地以及线上培训平台(第三方“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教学培训旨在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熟练运用教学方法,在多轮教学演练、团队成员互评中精进教学水平。
1.2.2.4实施阶段 2021年12月20-31日由护理部副主任统筹,延伸护理服务专项组具体落实此次培训。培训前,护士依据专科背景选择培训项目(除公共课程外),结合自身需求选择线下或线上的培训形式。培训中,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护士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密切关注反馈信息,适时做出调整。此外,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质量,增加护士实操和互动的机会,将护士分组或分场次,每组或每场次≤20人。培训后,课件及视频共享至平台,便于反复观看学习;追踪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展情况,从管理、技术等层面及时给予指导。
1.2.2.5评价阶段 学习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定体系[10]。形成性评价是指培训过程中对护士的日常表现做出评价,包括出勤率、学习时长、随堂测验答题情况等。终结性评价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本研究应用柯氏4级培训评估模式[11]分别从培训满意度评价(反应层)、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学习层)、“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行为层)、“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成效(结果层)进行评定。
1.3评价指标
1.3.1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 比较培训前后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理论考核采用问卷星限时作答的形式进行,百分制,内容分为公共课程、专科(专项)护理技术及慢病个案管理3部分,护士依据申报的培训项目完成作答。操作考核项目同样由培训团队基于培训项目制定,百分制,评分标准为我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流程及质量标准。
1.3.2“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 比较培训前后“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自评分。应用“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9]作为测量工具,包含居家护理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专业发展潜力6大维度,其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 0.976,内容效度指数为0.974;采用 Likert 5级计分法,从“没有能力”至“很有能力”分别赋值1~5分,各维度均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能力越强。
1.3.3培训满意度评价 培训结束后护士填写本研究自制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从培训效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培训进行评价,统计各条目给予肯定回答的人数。
1.3.4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成效 培训结束3个月时收集各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项目的类别、服务人次、患者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医患纠纷发生率。
2 结果
2.1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基层护士考核成绩比较(分,
2.2培训前后“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评分比较(分,
2.3培训的满意度评价 见表4。
表4 基层护士对于培训的满意度评价(n=150)
2.4培训后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成效 基层医疗机构均表示受益于此次培训,培训后3个月54家机构(80.5%)共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165人次,线下服务占比87.3%,具体项目包括慢病个案管理、PICC/植入式输液港维护、伤口护理等,患者满意度97.0%,护理不良事件及医患纠纷零报告,尚未开展的机构也在积极筹备中。
3 讨论
3.1基于ADDIE模型的培训能提高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知识技能水平 ADDIE模型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套程序化的步骤,本研究将ADDIE模型应用于基层护士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中,提高了护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P<0.05),可能正与该模型的科学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灵活性有关。(1)分析阶段:调研护士培训需求,为培训的组织、设计、实施提供依据,将护士作为学习的决策者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设计阶段:契合护士培训需求,覆盖“互联网+护理服务”必备知识和技能,设置不同教学方法,允许护士个性化选择培训内容(除公共课程外)和场地(线上或线下),增加了培训的匹配度和灵活性。(3)开发阶段: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实现了培训质量的“前馈控制”。(4)实施阶段: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增强护士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感知和体验,提升培训的感染力和护士的参与度,强化了培训效果;线上线下并行培训的形式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学习的同时利于巩固培训效果[12]。(5)评价阶段:不仅关注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通过及时评估护士对教学目标的获取程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培训进行动态调整,使其进入良性循环。
3.2基于ADDIE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核心能力 护士核心能力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开展和质量[13]。研究表明:将ADDIE模型应用于护士培训中可提升护士的核心能力[14]。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培训护士的居家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明显提升(P<0.05),而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潜力变化不大(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1)专科(专项)护理技术及慢病个案管理培训帮助护士构建“互联网+护理服务”高阶思维能力,提升护士于居家环境中的病情评估能力、对策制定和实施能力,因此护士的居家实践能力有所提高。(2)通过情境模拟,重现上门服务过程,以生动、具象的形式展现了如何通过礼仪及沟通技巧形成护患信任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有效提升了护士的沟通协调能力。程芳等[15]将情景模拟应用于医患沟通教学中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3)相关立法及政策的解读使护士具备自我保护的顶层思维,风险防范、感染防控等培训内容则有助于护士识别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防范医疗纠纷、避免职业暴露,护士的自我保护能力获得提升。(4)评判性思维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潜力的形成需要时日,培训后分值虽有所提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提示了基层护士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3.3基于ADDIE模型的培训反馈良好、实效显著 护士对于培训的满意度较高,分析原因可能为:基于ADDIE模型的培训以护士需求为导向,课程内容兼具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学方法多元化,避免了单向灌输式培训,护士获益感增强[16];关注形成性评价,发挥过程评价的导向、反馈、激励和调节功能,利于护士实现培训期望。培训后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成效显著,分析相关原因可能是:(1)培训的宣传推广作用推动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模式,经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及护士对于“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把控力增强,具备“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力,敢于走出去,能够走出去。(2)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护理服务”开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持续保障了项目运行。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开展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方法科学,过程高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能力,扩大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服务主体,并为基层护士“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提供了可借鉴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