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景德镇民窑器物艺术风格研究*

2022-11-24陈思雨

陶瓷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窑白瓷青花瓷

陈思雨

(景德镇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中,从宋代开始就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是在明代以后才开始建立的。虽然景德镇官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但是景德镇民窑制品才是普通百姓频繁使用的生活之器。其所反映的陶瓷技艺、民俗风情、审美情趣比官窑产品更自由、更鲜活、更朴实。

1 宋元时期的景德镇民窑

宋代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宋代城市的繁荣不仅加速了城市面貌、结构、人口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大大地促进了饮食业的发展。日用器皿的需求量显著提升,致使宋代陶瓷业迅速发展。景德镇民窑在五代的基础上,新增了多个窑场,其制作水平和生产总量明显提高。宋代景德镇窑主要生产胎质细腻洁净、釉质温润如玉的青白瓷,并以优异的产品质量跃居宋代八大窑系之一。据《景德镇陶录》谓:“景德窑……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其器光致茂美……著行海内。”在它的影响下,江西地区的吉州窑、白舍窑、七里镇窑、乐平窑等,其它地区的如安徽、福建、广东、浙江、云南等都争相仿制青白瓷。

元代幅员辽阔,蒙古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流频繁,手工业的美学追求从宋代含蓄内敛的特色逐渐转变为华丽粗犷的风格。景德镇民窑器物在这一环境的影响下,其所生产的器物特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展现出新时代的风貌。在实现大一统的局面后,元代统治者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在重商政策的引导下,元代贵族阶级、商人与异域诸国贸易往来频繁,促使景德镇民窑出现了专门为伊斯兰地区生产的青花瓷。与此同时,景德镇窑生产的白瓷受到元代统治者的喜爱,故在景德镇设立了督陶机构,用以监制专门供御的瓷器。这些瓷器经官府在景德镇民窑订制后,层层筛选出最佳品才能进奉御前。此外,元代统治者给予瓷器生产业较为宽松的政策,使得元代景德镇民窑十分兴盛。元代景德镇民窑除了创烧出青花瓷、白瓷外,还成功烧制出釉里红、高温蓝釉等新品种,为明清彩瓷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宋元时期景德镇民窑器物艺术风格

风格是对形式的抽象,当一种类型的产品构成一定的审美形象时,它的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便升华为一种风格。风格的创立存在于一定的历史过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精神的启示下,具有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事实上,宋元时期景德镇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是在历史发展中由内外合力铸造的,它既受社会风尚、审美观念、经济发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由于宋代尚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繁荣的市场经济以及内倾的文化形态使得这一时期的景德镇民窑器物一改唐代繁丽丰腴、壮阔恢弘的面貌,呈现一种含蓄内敛、自然天成的美态。从造型上看,“宋人在造型上趋向于理性的‘内敛’——一种深沉醇厚的和谐中的精巧流畅的变化。这种审美取向直接折射出渗透于大宋文化的理学观念的光彩;优雅而不奢华,含蓄而不拘泥,流畅而不放肆,凝重而不沉闷”。就装饰而言,宋代景德镇民窑器物纹样清丽秀美,题材有娇柔的花卉纹、简洁的几何纹、洗练的动物纹、有趣的婴戏纹等。工匠采用特有的“半刀泥”技法将纹饰快速刻划在坯体上,并利用青白釉高温熔融状态下流动的特点,用薄润的釉挂在素白的胎体上,通过控制釉层的垂流,使得器物在形体的起伏转折处出现深与浅的视幻,营造出细腻的色彩层次感。

元代景德镇民窑器物是对宋代的继承和发展,此时的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的碰撞交融,促使了陶瓷器物设计审美趣味的变异,所以它在形制、装饰、材质、工艺以及艺术风格方面形成元代的特征,与宋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元代景德镇民窑除了继续烧制青白瓷之外,又创烧出卵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等品种,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以素色釉为主的局面。从造型上看,元代景德镇民窑器物除了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风尚的新器型外,其它造型种类乏善可陈。但是它的瓷胎较为厚重,器物廓形圆润饱满,故而在视觉上显得更为敦实沉稳。从装饰上来说,元代景德镇民窑器物的装饰手法有绘、刻、印、镂等,其中以绘花极具特色,多用于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瓷对后世影响极大,它常以历史故事题材为主,辅以卷草、回纹、蕉叶、云肩等纹饰,经工匠设计绘制完成后呈现层次丰富、构图饱满、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3 宋元时期景德镇民窑器物艺术风格成因

晋人刘勰曾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密切关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提出:“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是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阐述了绘画的风格演变紧随时代变迁。景德镇民窑器物的艺术风格在朝代的更替下同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受到陶瓷技术、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变化的影响。

3.1 陶瓷技术的革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元景德镇民窑器物的发展演变是陶瓷技术革新的物态呈现,是中国文化繁荣的象征。它不仅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体,而且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宋元景德镇民窑器物胎釉原料、装烧工艺、装饰技法的变化,是影响这两个时期器物设计风格演变的重要因素。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以瓷石一种原料制胎,元代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等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由于胎中氧化铝含量的增加,使得元代器物的胎体普遍变厚,造型也变得更为高大。元青花和卵白瓷使用的釉与宋青白瓷有所变化,钙釉技术逐渐被碱钙釉取代,釉中的氧化钙、氧化钾和氧化钠共同起熔剂的作用,故烧成制品釉面较为乳浊。铜红釉和高温蓝釉的烧造成功,为元代景德镇民窑瓷器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

3.2 生活方式的改变

两宋时期,垂足起居已是常态。这一生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具的形态及功能,且对宋代陶瓷器具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室内家具逐渐由低矮转向高型,家具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陶瓷器物的设计。自隋唐以来,陶瓷器物的造型即已出现“轻型化”的趋势。入宋以后,这一特点更为显著,它不再追求造型的硕大,而是日趋小巧,以适应宋代文雅生活的需要。宋人以品茶、挂画、焚香、插花为四般雅事,宋代景德镇民窑烧制出的青白瓷花瓶、茶具(见图1)、香器造型常采用弧度较小的曲线,勾勒出简约流畅的优美形态。这些精巧洗练的器物在满足实用之余又可陈设在几案上观赏,还可以放在手中把玩。

图1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莲花形盏托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习惯于逐水草而居、骑马打猎的游牧生活。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下,元代统治者考虑到生活的便捷性,对便于携带的器物钟爱有加。元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中的扁形壶就是强有力的物证,由于扁形造型的特殊性,大大降低了其在马背上摇晃摆动的幅度。另外,受蒙古族重宴飧、喜好席地围坐的饮食方式的影响,元代青花瓷中出现了很多大型器皿,如直径为40~60 cm 的大盘(见图2)、高度为30~50 cm 的大罐等,这些器物多用于盛饭、贮藏流质饮品或食物。值得注意的是,与青花瓷同时期生产的卵白瓷器形却极少大件器,形制以盘、碗、高足杯和执壶为主,这可能与蒙古族喜好吃乳制品有关。卵白釉乳浊厚重的质地与乳制品十分相近,二者互为映衬,从而带来一种美感。

图2 元景德镇窑青花飞凤麒麟纹盘

3.3 审美观念的变迁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相对软弱的一个时期,在政治上执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军事上采取了“守内虚外”对策。宋代文化一改唐代热烈奔放的基调,逐步转化为内倾淡雅的类型。反映在审美趣味上,即是对个体生命意趣的表达以及对平凡事物的关注。在宋代诗词中,我们很难再感受到唐人的豪情壮志,而往往沉浸在宋人细腻的感受和情感色彩中。宋代的艺术如壁画,再也不见了唐代壮丽雄大的场面的家庭生活的描绘,而是变得精雕细琢。再拿宋代景德镇民窑器物来说,它虽为工匠所烧,但在文人士子的影响下,讲求胎质细腻洁净、釉色单纯柔润、格调疏淡高雅,它上与唐代的艳丽丰满,下与元代的敦厚粗犷,都截然不同。

元朝建立以来,强劲有力的草原之风吹散了昔日纤柔孱弱的文化空气,以野蛮压迫的形式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元代审美风尚呈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反抗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蒙族文化与异域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中国文化显现出走向近代的征兆。如果说唐代的审美倾向是热烈而绚烂,宋代的审美倾向是淡雅而内蕴,那么元代就是对它们的综合。正如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像极了草原上辽阔的天空,宝蓝色的青花料在白釉的衬托下既鲜艳、热烈又沉静、安详,迎合了东方民族的审美爱好。

4 结语

陶瓷器物的历史性风格是在历史进化和历史变迁中由内外因素合力铸造的,不仅包括朝代更替所影响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审美等主观性因素,而且涵盖自然环境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条件。宋元时期景德镇民窑器物艺术风格的变迁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总体来说,宋代景德镇民窑器物呈现出含蓄内敛的艺术风格,元代则粗犷豪迈、敦厚饱满。

猜你喜欢

民窑白瓷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纯净的青花瓷
王兴虎陶瓷艺术作品选
明代的民窑青花:绚烂至极而非平淡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青花瓷
空中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