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实用美学路径下牙舟陶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2-11-24赵达源王静静
赵达源 张 超 王静静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贵阳 550000)
牙舟陶在中国当代陶瓷市场环境中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贵州牙舟陶因地缘优势,与生俱来带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研究价值。但在技术与消费均升级的当下环境中,牙舟陶产业将面临着衰退与挑战[2]。因此牙舟陶产业急需寻找一种能从新打动消费者的创新策略,从本质出发研究产品的装饰简洁,且充分体现牙舟陶基于工艺本质以“用”基础上的健康之美[3]。在当代贵州牙舟陶工艺流派和产业发展趋向中能体现出牙舟陶文化对于不同消费者心中产品印象的差异较大,传统工艺派中敦厚质朴的风格、新手工艺派表达工艺美的特点、学院派研究文化内涵的特性、文创设计派追求功能实用与造型美相融合的方法[4]。
1 牙舟陶产品概述
贵州牙舟陶作为中国十大名陶之一,其起源、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浓厚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牙舟陶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是在于它始终以家庭作坊的方式传承,正是这种“家传”的方式保留了一种最古老贵州陶器工艺的原真性。牙舟陶艺对于自己根脉的留存,恰恰是对人类制陶历史的观照,同时为人类曾经走过的路和未来的发展留下一面镜子。
2 牙舟陶意味之美
2.1 牙舟陶型之美
长期以来,牙舟陶产品主要以坛罐和烟斗为主,而纵观牙舟陶产品,其历史悠久造型诸多,或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的外形,或象形会意各种动物的形态,并有意识地分割出相应的比例,使产品功能与外观完美统一。这种象形创意的手法,不仅反映出牙舟陶艺人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还表现了传统牙舟陶造型中朴实的造型思想。
2.2 牙舟陶釉之美
牙舟陶釉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彰显的不是大众陶瓷共有的艺术表达,而是代表贵州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向往”,如果说“溜釉”是牙舟陶独有的一种技术,那么以本土山地所产的杂草树木为燃料烧制出来的“窑变”和“冰裂”则是一种可望不可期的“梦幻魅力”。牙舟陶以绿釉为主,在艺术审美上,窑色变却不唐突,色泽自然均匀、晶莹夺目,体色交相辉映,显得神韵别致可谓变化莫测,正是现代科技发达机械化生产无法寻求之美。
2.3 牙舟陶饰之美
如果说牙舟陶造型是一种形态的固定,装饰则是幻化出一个异彩缤纷呈的世界。构成牙舟陶器装饰五彩缤纷的世界主要符号的是植物纹如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以蛙纹、鸟形纹、龙纹为主;纺织纹如线纹、绳纹等;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等曲线形组成。大量栩栩如生的自然符号的使用,可感受到牙舟陶艺人追求世界等同的愿望,正是这种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使牙舟陶在时代的发展中将美与生活的实用紧紧结合在一起。
3 贵州名陶今生的隐忧
3.1 放眼外部
在新时代消费市场需求高速发展的背景中,贵州牙舟陶产品设计的创新力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导致产品工艺逐步衰落濒临失传[5]。结合当下生产环境分析牙舟陶主要存在这五个问题:
(1)制陶技术处于衰退或停滞状态;
(2)制陶艺人日渐减少,传承方式中断,青年人才培养缺失;
(3)艺术设计与创新能力布置,产品功能创新水平达不到市场需求水平;
(4)制陶文化走向消失;
(5)市场日渐萎缩,款式和釉色配制同质化严重。
3.2 聚焦内部
牙舟陶未来发展最终还得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牙舟陶的存在离不开贵州人民生活的基础需求,贵州民众对于日常生活中产品的实用性与文化信仰造就了牙舟陶产品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产品实用性的产品特点[6]。因此可以明确的知道,支撑牙舟陶千百年来屹立不倒的内在驱动力正是产品的实用性与独有的民族风格。想要解决牙舟陶产品打动不了大众消费者的现状就必须要找回初心,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目的地体现其作为“物”的“用”的功能。
4 基于民艺实用美学的牙舟陶产品设计策略构建
4.1 民艺实用美学概述
民艺实用美学的核心是“用之美”,构成“用之美”有以下基础特性。
4.1.1 实用性特点
它是为了能够满足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制作。民艺是民众的工艺,而产品中含有的实用性最能反映用户的生存活力,所以在设计过程当中,以实用为出发点创作的产品最能激活用户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对于一直得到赞誉的奢侈物品,我们往往缺乏冲动;反倒是生活中每天使用的器具,却激发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强烈爱意。
4.1.2 自然性特点
它是生活中的常态之美,是纹样、造型、色彩与产品实用功能高度融合的表现。民艺产品的自然性是具有安定的、有保障的品质,例如为少数贵族所创作的物品是以炫耀工艺的复杂难度和材料的稀有性为出发点,迎合少数人需求而生产的“有心之作”,它是犹如无地基的空中楼阁缺少产品的基本实用属性,从而无法保障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相反以民艺实用美学为出发点的产品则是来自于民众日常需求的”无心之作”,这些民艺产品是实际生活中能够使用的物品,而纹样与造型、色彩都必须与融为一体,产品之美就存在自然而然的使用之中。
4.1.3 直观性特点
它是无需过多的思考就能清晰地反映产品的实用功能。民众在任何时候都是先看物品,是对物的直观,这里提出的“直观”是来自实践的体会。一旦直观,就能够清晰地通过直观去发挥作用。民众除了直接观察物品之外,并未再深入解读产品的实用性功能。
4.2 牙舟陶用户实用感受采集
用户对牙舟陶产品的实用感受数据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而形成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象,如果牙舟陶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较好的认同感,这将是对贵州民族区域文化的认可和文化工艺的发扬。
基于牙舟陶用户“用之美”感受采集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
(1)通过用户对牙舟陶产品使用测试,收集用户行为模式影像,结合行为分析法对采集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记录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候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挖掘产品实用功能需求。
(2)经过测试后采取问卷访谈,设立实用功能感值选项对产品直观感受进行打分,结合可用性研究方法计算出每项功能的实用性水平,确定产品的实用功能模型。
(3)运用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对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行为背后所隐藏实用性追求、心情感受等进行设计评估[7]。挖掘消费者行为与产品实用功能模型之间的落地可行性问题。
4.3 对牙舟陶产品“用之美”感受数据量化分析
在传统的牙周陶产品设计中,产品“用之美”的体现是模糊的,创新效果也难以把握,在当代活跃的民艺品消费市场需求中已跟不上设计创新的要求,所以对牙舟陶产品“用之美”进行精准量化分析势在必行。
4.3.1 “用之美”感受的维度分类
民艺学者柳宗悦将民艺实用美学中的“用之美”分为实用性维度、自然性维度、直观性维度这三种类型,根据民艺实用美学的核心“用之美”各维度感受进行感性测量。
4.3.2 “用之美”的各维度感受测量方法
通过感受测量的方法分别对“用之美”的实用性维度、自然性维度、直观性维度进行心理层面的测量。牙舟陶产品“用之美”感受关键词主要是通过用户对牙舟陶产品使用测试,收集用户行为模式影像、测试后采取问卷访谈、设计心理学对用户行为评估中产生,筛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词汇后并将感受词的程度划分为“非常好、有点好、普通、有点不好、非常不好”5个等级(见图1),最后进一步分析得到的感受要素。
图1 “用之美”感受测量表
4.3.3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用之美”各维度感受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此方法对于研究牙舟陶“用之美”产品设计方向评估与定位的科学性有极大的提升。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牙舟陶产品三种维度特征与用户感受等级之间的关系模型。以牙舟陶产品的“用之美”设计目的构成层次,分析结构中的一级目标层,然后以用户三个维度感受要素关键词构成二级准则层,通过用户感受测量的等级构成三级子准则层,以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处理评价结果得到各维度感受的最终得分,从而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最佳牙舟陶设计方案。
4.4 “用之美”产品设计策略导出
在牙舟陶产品设计中,呈现出民艺实用美学“用之美”的设计策略是用户感受意象的挖掘,由于用户使用产品感受意象已经过量化和分析,感受意象所产生的符号与内涵可与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融洽表达。
4.4.1 意存笔先
在牙舟陶产品设计过程中需了解使用的每个设计要素的缘由,在设计行动前先构思成熟的预习,牙舟陶产品设计达到用之美标准是建立在对主题和内容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产品实用性创意都需要围绕对用户感受的深刻理解。在创意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对实用需求进行深度调研导出设计痛点,并且在脑海中酝酿和发酵出新的创意,然后对新产生的设计创意进行可行性评估,为确认产品能否满足用户的实用性,最后组织产品形式语言进行设计表达[8]。
牙舟陶产品的“用之美”体现在产品功能实用性上,造型语言的组织与安排都要能够准确满足用户实用感受的诉求。牙舟陶产品才能散发出设计的影响力,实用与美观需要协调一致,这一观念符合现代用户对于形式服从功能的产品选择标准。
4.4.2 差异文化对比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催生的市场环境开始不满足于贵州而是触及全世界。牙舟陶产品设计所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发生改变。涉及产品实用性的层面,就需要不仅满足贵州民众的使用感受,而且要满足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使用感受。在面对差异文化对“用之美”观念的不同,所采用差异文化对比的设计策略应用,是将设计整体对待且强调各种区域文化内涵的相关性,能够借由对比将不同文化相互呼应,始终抓住不同文化对待“用之美”观念上个性和共性。可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将概念之间的对比放大,清晰而巧妙传达出民艺产品实用性之美的概念。
差异文化对比的设计方法在不同文化“用之美”需求的界限始终清晰可见,没有好坏之分,强调的是和而不同,讲究两端恰如其分的取长补短,最大化释放出个体的能量保留住个体的特色,将各文化的设计元素有机融合,强调由部分组成后的协调状态。
4.4.3 差异需求中和
因为少数民族文化与大众文化对待牙舟陶产品“用之美”需求本质上的不同,几乎不可能按照常规方法把两种产品设计元素叠在一起。最好的方法是找出文化各自的核心内涵,保留个体设计特色和对产品实用需求规律,让两者保持距离同时又能互为张力、互相牵引,使两种文化的“用之美”需求在同一产品内达到一种内在力量的运转。
“用之美”设计需求差异的中和设计策略需要对用户使用感受有更为缜密的掌控,不间断地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立场寻找共通需求点,需要对两种文化的设计元素比例进行很好的把握,使产品在视觉、实用中展示自然的协调一致。对各地设计需求秉承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吸收借鉴各地“用之美”设计需求中精髓,合理地在设计中加以应用,让代表各地文化的大众给予认可和接受,使用户在理解一方的情况下,又同时对另一方有了新的认识,以一种“中和”的方式将牙舟陶产品设计各部分之间维系在整体之中。
5 “用之美”设计方法在牙舟陶产品中设计实践
为了进一步说明和验证民艺实用美学路径下牙舟陶产品的“用之美”设计策略,笔者将运用贵州苗族百鸟图蜡染文化(见图2)为牙舟陶产品设计内涵结合国内大众旅游消费文化开发一款旅行茶具产品设计。
图2 百鸟图蜡染元素提取
5.1 苗族银帽和百鸟图文化内容的选择及提取
首先对贵州丹寨本地苗族百鸟图蜡染进行调研收集素材影像。然后对原始素材进行几何化设计,导出符合大众消费者审美的设计模型(见图3),分析贵州苗族百鸟传说故事以及当地人倾向把百鸟图应用在什么类型的产品之中的习惯,结合对当地人访谈提炼出百鸟图文化中吉祥如意、兴旺祥和的文化内涵。
图3 原始素材的几何化设计
最终选取出苗族银帽和百鸟图蜡染为设计原始素材,结合消费者测试得出的产品实用性方向,将鸟纹运用于杯身和杯底,在产品使用过程中杯底纹样与茶渍结合形成鸟纹印迹,不仅造型美观,还为旅途增加一抹趣味性。茶盒即为茶盘,便捷实用。茶盘与茶具配合使用,仿佛置身于山鸟林间,寓意在外旅行途中也能体会到吉祥如意、兴旺祥和的民族文化。
5.2 牙舟陶用户“用之美”感受采集与分析
通过国内大众消费者对旅行茶具产品使用体验的模拟测试,并且收集行为模式影像分析出目标用户的产品使用偏好和实用性认知程度,结合行为分析法对采集的用户行为进行分析,记录用户在使用旅行茶具产品时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针对测试结果设立实用功能感值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出用户实用性期望、以及审美倾向,寻找用户需求与产品落地可行性的创意定位。鉴于消费者更倾向于牙舟陶旅行茶具在便携性与倒茶交互过程中实用性问题,因此在产品视觉审美、材质工艺等方面将配合产品实用性进行设计,将牙舟陶旅行茶具定位为具有贵州苗族特色的大众消费产品。
5.3 牙舟陶产品设计元素评估
为了让消费者能建立起大众文化与苗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产品外观设计除了会选择百鸟图纹样外,还会优先选择苗族服饰符号进行创作,因此需要了解消费者对苗族服饰符号元素的喜爱程度,由于苗族支系众多,因此挑选出知名度最高的几个支系元素,运用维度感受测量表“5=非常好、4=有点好、3=普通、2=有点不好、1=非常不好”5个等级对偏好程度进行评价。
5.4 基于产品创新导入“用之美”设计策略
牙舟陶旅行茶具作为一种带有实用、便携功能性的文创产品,具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态特征,同时也是面向大众消费者实用性习惯为开发基础的产品。导入民艺实用美学“用之美”设计策略中意存笔先,使创意过程中牙舟陶产品造型语言的组织与安排都准确解决功能实用性和文化内涵准确性等问题。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为协调两种文化相同性与差异性问题中将使用差异文化对比、设计需求差异的中和的方法,将各文化的设计元素有机融合,合理地在设计中加以能让代表各地文化的受众和容易接受产品的创新。“用之美”设计方法的导入一方面为牙舟陶旅行茶具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条件。另一方面,经过多种文化融合的产品特征已经成为一种代表新消费群体观念的设计符号,使大众可以通过认识这些特征来识别出产品的功能性创新属性。
5.5 最终设计方案的呈现
最终设计方案是将盛装苗族妇女形象作为茶壶主要造型,壶身与杯底分别带有几何化的百鸟图纹样。相较于市面上的旅行茶具,通过将多种文化特点融入到产品实用性当中的设计理念能很好地打破同质化问题,如将用户倒茶过程中的手势握点(见图4)与产品造型中苗族银帽和茶壶两边服饰手袖相融合的设计能够起到交互提示,提高使用舒适度的作用,以及在杯底的百鸟纹样也可以在沾上水后呈现出鸟纹印章(见图5)的趣闻性效果。
图4 符合人机的造型设计
图5 百鸟纹印章效果
笔者基于民间艺术实用美学路径中“用之美”的3个基础特性,提出牙舟陶产品设计策略,并进行了相关设计实践。牙舟陶产品设计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形态或物质表象,更是一种以实用美为基础搭建出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交流的桥梁。它的实用美学内涵能满足不同消费者情感层面的需求,并带给用户不同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