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武艺竞技对抗的传承与创新
——以长兵为例

2022-11-24阮文翩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国术武艺兵器

阮文翩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1 前言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目标;[1]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1],这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然发展到一个全新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长兵器已经是人类的手中日常工具,用于驱逐野兽、保卫家园,再到发展为冷兵时代的标志性武器。而长兵对抗作为体育运动的形式,在明代便以显露,近代民国期间中央国术馆构建了国术竞技体系,长兵对抗是其“国术”竞技对抗项目之一。新时期,中国古典武艺竞技长兵对抗的传承与创新,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武术器械对抗的标准化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形式,增加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竞技项目。恢复和发展长兵竞技对抗,作为新时期服务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复兴,以及民族体育向更符合运动化、健康化、教育化发展基本需要发展的新的尝试

2 武术与长兵关系阐释

武术是人类早期生存中,自我保卫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技能,有徒手的拳术和持握武器的格斗和套路表现形式。[2]而中国古代冷兵器是指从史前兵器出现到清末鸦片战争结束,一直用于军队进行战争的军事装备,而兵器类型,根据用途及攻击距离分为短兵、长兵、抛射兵器等。[3]杨晓斌(2013)指出:“武术长兵对刺是我国传统武术训练和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两人手持武术长兵器 (枪、棍等) 运用扎、戳、刺等技法进行相互击刺的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对抗运动”。[4]马廉祯教授指出,长兵对抗的概念应该“是中国武术项目内容之一,在武术枪、棍等长兵器技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武术器械格斗对抗竞赛的体育运动,长兵竞技体系主要包括扎、劈的技术体系,以及对应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评判制度立体构建的中国特色民族体育项目。”

3 长兵器的产生与演进历程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发现促使长兵器的产生与演进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生产力促使长兵器的发展。石器时期时,人与兽斗时,人类利用石头、木棒制成的原始的武器,进行猎杀或抵御防止野兽入侵,在此基础上衍生了长柄武器“矛”,这时的矛还是以木棒削尖为主形状。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加工技术,许多石质、骨质的矛头更利于与矛柄的绑缚,[5]复合的长柄武器的诞生,从原始的生产工具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长武器的攻击性能也日益增强;夏商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金属冶炼技术进一步发展,青铜武器的出现,使得长兵器形状和形制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铜质的到青铜的,再到铁质的,到钢质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刺激着长兵器的演化。[6]这些因素使我国古代出现了一大批的具有代表性的长兵器,如“戈、戟、矛、枪、棍等”。二是,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部落之间的资源争夺,推动了武器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打斗已经取代了人与兽的“搏斗”。而部落与部落的“打斗”、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促使长兵器开始服务于“战场”,无论是步战或车马战的厮杀,长兵器都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4 长兵竞技运动的历史渊源

4.1 服务于搏杀、实用为主的军旅武艺

军旅实战武艺中,长兵技术以搏杀为主的军事技能,技术简单,但注重实战效果。戚继光《纪效新书》明确了军旅中长兵技术特征:“(枪)施之于行阵,则又有不同者,何也?法欲简,立欲疏,非简无以解乱分纠,非疏无以腾挪进退。左右必佐以短兵,长短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奔溃”。[7]可以看到战时须将不同的兵器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发挥兵器的最大效能。”[8]而这一特征在茅元仪《武备志》、唐顺之的《武编》、程宗猷的《耕余剩技·长枪法选·长枪说》、吴殳《手臂录·卷四》中均有著述。戚继光、何良臣等人出于军事训练目的,一直强调“花法”不可学,不图人前美观。温力教授亦指出:作为军事技术的武术,它简单用效的价值,正是为适应战斗的需要。[9]上述材料说明,枪是军旅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且其技术是临战实用为主。

4.2 服务于竞技、健身为主的民间武艺

随着长兵的军事价值末落,军事技术向对抗性体育比赛转化,在民间游场中,长兵技术体系得到了最大程度和最多元化的发展。宋、元时代,长兵的体育性质开始显露出来。在吴殳《手臂录》记载了“游枪”竞技形式,“敬岩在游场,遇低手不戳革枪,浅直如不见深者,拔而掷之”说明他的老师石敬岩在游场与人比较武艺展示出高超的枪艺。[10]棍由于无刃而不易造成严重伤害,一般不在封建国家的“禁兵”之列。而棍法于宋代在民间就已经形成了对抗性运动竞技项目[11];另据马明达教授的口述:元、明时代,“使棒”作为一种可供观赏的竞技活动与娱乐健身性质的运动,“打棒”甚至深入到达官显宦之家和神圣的皇家宫掖之中。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更有专门使棒的武艺社团“英略社”。[12]明代,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记载:“青面兽杨志在大名府先与周谨斗武,两人把枪去了枪尖,用毡片包了,去石灰桶里蘸了石灰,上马拼杀。几十回合下来,周谨身上如打翻了豆腐盘,斑斑点点三五十处,看杨志身上,只有左肩牌下一点白”。[13]可见这种棍的竞技活动在我国民间一直传存着。

明代俞大猷《剑经》说:“用棍如读四书,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明末,以棍法擅名的程宗猷说:“凡武备众器,非无妙用,但身手足法,多不能外乎棍。”[14]武艺家军事学家茅元仪也说:“而棍者,所以习夫手足,为短器之本”。棍作为一种双手使用的长兵器,棍的技术体系不但融合了枪的技术,更兼备有各类长短兵器的特点。程宗猷称之为“兼枪带棒”或“兼枪棒”。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劄,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上述材料说明,棍是百艺魁首,短器之本,且在民间已经形成了较艺比赛的形式。通过上述材料整理,可见枪、棍比试在古代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古典武艺竞技对抗的重要器械形式。

5 近代长兵运动的衍生与发展

民国时期,西方文化东渐,强国强种背景下,张之江等人创立了中央国术馆。[15]对中国武术进行系统整合提出“国术”,而国术竞赛模式无疑不是在继承和发扬了戚继光提出“先自舞、后比试”,提倡练打结合的武艺模式;在国术学习和考试内容上结构多样而广泛,最大限度包含了武术的各类项目,真正做到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的思想。1928年,南京举办的第一次“国术考试”中就有长兵对抗项目,当时制定的《国术考试细则》和《国术考试条例)中规定[16]:术科考试,它分为预试和正试两个层次,预试中就有“刺枪”项目,以大枪对扎为技术出发点,考试者通过预试才可以参加正试,正试中仍然设置“刺枪”项目[17];1933年,上海举办第5届全运会,武术第一次被正式列为全运会的锦标项目, 也是全运会唯一一次设置国术对抗赛[18],这次比赛中又有长兵对抗项目,可见长兵在当时被重视程度;1933年,第二次国考,仍在南京举行,基本上按照已经出台的条例和细则进行,仍然设置长兵项目。[19]虽然国术考试以及长兵对抗运动犹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但是作为中国古典武艺一种对竞技武术形式和内容一次科学化探索, 其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除了这两次国考,不少省、市也都举行过选拔赛和地方性比赛。各地比赛项目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遵照中央国术馆的有关规定进行的,都开设了长兵项目。如,《大公报》1935年载:“鲁国术考试续开,长兵、摔角、射箭、拳脚比试,到场观众万人”;1947年“青岛市国术比赛”于汇泉体育场举行,甲组报名135人,乙组报名157人。甲组拳术(散打)130人,长兵120人,短兵120人,摔角93人;乙组拳术155人,长兵146人,短兵145人,摔角116人。[20]国考长兵项目比赛时,各选手身着以坚木所制之护衣一具,圆圈用棉布包成,头部着以铁罩,枪用木棍代替,顶上包以丝棉。每开始比试时,先用红粉涂于枪尖,以扎一次为一回合,多者为胜。[21,22]这个比赛规则在当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从中我们可见当时的武术家相当注重技击,但由于当时规则、护具等不成熟,长兵对抗比赛中常出现头破血流的场面。根据上述材料可以肯定,长兵进入近代体育的视野,并成为正式体育竞技项目,是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开始的。

6 新中国长兵运动发展概况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天津“第一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23]也曾设立长兵对抗项目,由于种种原因,这是近代长兵竞技对抗运动的最后一次露面。期间中断56年之久,虽有学者、以及民间武术爱好者等在传承和复兴长兵对抗运动,但收效甚微。为此,马明达教授发表多篇文章[24,25],呼吁社会有关部门重新审视国术和恢复长兵运动。在2009年,由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举办,“首届全国长短兵交流赛”在佛山进行,比赛时间为3天,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8支代表队参赛。当时长兵被列为展示表演项目、其形式是枪刺对抗,运动员场上所展示技术为军队刺杀对拼为主,使用的器材也是部队训练的木枪。直至2019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官方主办“首届中国大学生太极推手、长短兵锦标赛”在遵义师范学院体育馆举行。这是全国高校系统继已开展的武术散打比赛、中国式摔跤比赛之后,举办的首次武术器械对抗性项目比赛。本次大赛有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48支代表队400余人,参加太极推手、长兵、短兵三个项目的比赛。毫无疑问,这次比赛开创了近年来长短兵项目的先河,促进了武术器械对抗类项目在社会的发展。此时长兵项目确立了以“棍”为兵器形制,器械为碳纤维杆包海绵材质;男、女运动员使用的长度与重量有所不同,长棍的长度在1.8米至2.2米,重量0.7千克至0.9千克;2020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了促进传统武术对抗项目的发展,于10月10日举办“全国高校长、短兵对抗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网络培训班”,共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名学员参与线上培训,其中大部分参与学习是各高校老师和学生,以上林林总总材料说明当前我国武术长兵对抗运动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

表1 历年武术长兵部分赛事活动简况表

7 当代长兵运动继承与创新意义

长兵训练项目向民族传统竞技体育转化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诸多益处。(1)在文化层面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显示了中国人在体育科学上的智慧和创造力, 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体育人文精神和价值观。例如, 竞赛活动中的“揖让”精神,攻防技巧中刚柔相济的理念以及身心双益的健康观和对平衡和谐的追求等;(2)在竞赛模式上,是继承了我国古代武艺器械对抗竞技的得分评定胜负模式,引用戚继光所言的 “既得艺,必试敌”,既有演练之美、更要体现“打”和“试”的技击功能,因此长兵运动向竞技化发展,不仅要保留原有功能,还要在安全对抗,推动健康中国等方面发挥作用;(3)在技术体系上,融合枪棍的技术体系,形成兼枪带棒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复原了中国兵器格斗技术,用现代体育的发展模式和思维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猜你喜欢

国术武艺兵器
李兰娟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