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五育并举”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价值
2022-11-24李婷陈奇薛婷
李 婷 陈 奇 薛 婷
(陕西省神木市第二中学,陕西 神木)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学校过度重视分数,以分数作为评优树模的主要依据,却轻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致使学校劳动教育育人功能严重缺位。为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品味劳动的美韵,感知劳动收获的喜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劳动的认知能力,提高劳动教育的技能,建构全新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作互动,共同努力推动五育融合,劳动育人。
一、“耕读”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渊源
所谓“耕读”就是半耕半读、耕读融合的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耕读”教育理念始于春秋战国,著名的农学家许行首先倡导“耕读教育”。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提出“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从本意诠释了“耕读”对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耕读”教育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家族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以及乡村私塾教育三方面。传统的“耕读”贯穿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形成了古代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思想观念,“耕读”文化逐渐沉淀、日益丰盈成为传统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首先,“耕读”教育是农耕社会乡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封建社会以农为本,农业是社会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依托。但从隋唐设立科举考试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读书博取功名成为部分乡民自我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的首选目标。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一方面乡民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另一方面以求学问道、博取功名作为提高个人素养与凸显个人价值的有效方式,力争将提升劳动技能与锤炼自我道德修养高度融合,这是乡民在农耕社会谋得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其次,耕读教育是家风传承、家族繁衍与社会平稳运行的一种特殊手段。农耕社会统治阶级和乡民始终秉持“以农立国,耕读传家”,通过建私塾,聘请“私塾先生”对子女进行教育,将“耕读”教育的良好家风进行代际传承,家族慢慢形成了富有区域民俗特色的家风、家规与家训。“耕读”教育的推广在社会层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平民化,彰显了熏陶教化功能,为民众通过读书由社会底层向高层社会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新通道,实现了后代对家族和家族文化高度的认同。再次,“耕读”教育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耕读”教育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耕读”教育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乡民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春种秋收的显著特点。农耕时代乡民晴耕雨读、昼耕夜读,遵循“合四时而劳作”的规律,形成了尊重和敬畏自然的自然观。正是由于“耕读”教育的接续与传承,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二、近代社会“五育并举”的育人内涵
“五育并举”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在20 世纪初吸古纳新、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尝试所提出的一套全新教育理论。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五育并举”,是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民族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挖掘剖析我国传统教育精髓和特色,精准概括,高度融合,提炼出的具有一定科学体系的教育理论。蔡元培所提倡的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局限性的影响,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具有极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如军国民教育要求对国民进行军事技能和能力提升专项教育,这在当时旧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同时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模式开展国防教育,通过短期教育组建先锋军团、童子军等应急干部队伍,进而解决特殊时期特殊历史任务,通过个别培训、个别示范、群体受益,进而提升国民综合素质。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教育思想扭转了近代社会大儒推崇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培养模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思想沉淀、文化熏陶、经验积累的历史过程,尤其是一大批精英人才的脱颖而出,更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文化的沉淀。蔡元培先生认为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的开发、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等应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其次,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充分将个人的价值体现植入社会价值体系,让个人在社会发展中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烈的信念意识,最终促进个人健康、全面发展。蔡先生还认为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组织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只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才能使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受到特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贯彻落实。
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新的文化内涵,其本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身体力行,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让五育培育与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尚美、以劳强体,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培育方面的引领性作用,实现塑德育人、德育双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过程中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既关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育与发展,又在“五育并举”过程中关注学生生命本性与生命价值,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劳动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普慧的重要育人途径,利用劳动将室内教学与室外活动联结起来,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内心深处净化鄙视劳动、漠视或轻视劳动的陈俗旧念。
三、重构新时代“五育并举”视域下劳动教育的理论框架
“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高屋建瓴,要求教育必须“耕读”一体,学生活动开展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理论源于实践,又回归实践,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反复验证和校正,使理论无限地接近真理。
(一)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具体落实都日益细化、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教育认可和重视程度日趋一致。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正确“三观”的基石。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在学生价值导向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劳动教育与学生行为养成、情感培育与生成层面实现高度融合。众所周知,劳动是一种付出与实践的过程,更是学生针对真实问题而开展的一种自主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认识社会的过程。教师只有加强心理疏导与校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理解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体悟劳动的育人深意,才能通过真实的生活劳动,夯实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导向的基石百年不变。首先,教师依托基础学科教学活动植入劳动教育,无论语、数、外基础学科,还是政、史、地常识学科,都是实施劳动教育,校正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如初中部编教材选编的《邓稼先》《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等经典篇目,都利用典型的人物故事给学生塑造了一个个通过个人辛勤劳动扭转自我人生轨迹,问鼎人生巅峰,这既彰显了自我人生价值,又用自身躯体扛起了社会责任,为莘莘学子砥砺前行点亮了前进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人生航向。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使每个人明白了只有付出与努力才会有收获。可见,劳动教育不仅会使学生体验到身体力行的无穷快乐,还会使其真实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劳动教育是一节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社会课,最终让学生爱上劳动,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劳动成果,净化其内心深处鄙视劳动、贬低劳动的各种陈污旧念,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流汗的过程中自发地思考劳动的真实意义与价值。通过劳动实践与教育引导,使学生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在逐渐体验和认识的历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无形。
(二)劳动教育是锻造学生意志品质的磨刀石
历史步入新时代,人的观念已发生历史性变化。对孩子从小宠爱娇惯,不洗衣、不做饭、不打扫卫生、不整理内务,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优裕的家庭生活让孩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劳动的辛苦。孩子走出家庭,离开家长的呵护,日益暴露出久藏的许多缺点和问题,更不能自然、和谐融入班级大家庭。针对学生劳动意识淡漠、参与协作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强化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扩大学生视野、开阔眼界,丰盈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保持善良、纯真的童心;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升劳动能力与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品尝劳动之苦之后,形成朴素、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学生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体验辛勤劳动,享受收获成果的愉悦。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创造精神财富,这二者相辅相成。劳动教育磨炼学生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锤炼完善人格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劳动素养,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会独立生活,自我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如神木市第二中学课题组成员陈奇、李婷、薛婷在担任八年级(1)~(6)班劳动教育教学任务时,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给学生在家整理自己卧室、洗自己衣服、打扫卫生等日常力所能及的劳动。参与这些劳动有助于从最基本、最常规的层面锻炼学生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另外,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打扫教室内外卫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慰问街道或社区鳏寡孤独老人等,从心灵深处陶冶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如2021 年12 月神木市第二中学以“‘暖冬行动’让关爱更有温度”为主题,开展了小小志愿者进社区服务活动。在长达6 个小时的劳动活动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广大学生树立榜样。许多平时娇生惯养、几乎没有参加过比较繁重体力劳动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和感染下,他们热情高涨,表现积极,不怕脏、不怕累,帮助社区工作人员打扫落叶,擦洗垃圾箱,捡拾花带中的纸屑、塑料袋等。可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德在日常集体劳动中可以得到塑造,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一切社团活动、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教育。因此,教育引导学生时,应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着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高尚人格、劳动情感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三)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实践技能
劳动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性活动。“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伟大的人民。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从本源层面说明加强劳动教育提升自我技能的重要性,这有利于社会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新时代素质教育推崇“五育并举”,凸显劳动教育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劳动是基于实践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从劳动本质上来看,劳动教育是家校社多方位创设机会提供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之乐、动之跃的快感,体悟劳动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智慧。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只有劳动才能使空洞的理论演变成真正的物质财富理论,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多次的完善最终演变成真理。同时劳动实践过程中劳动者的理论素养和劳动技能不断提升。所以,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借助理论阐释向学生进行技能概念的逐渐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创新与创造,增强动手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生存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总之,在“五育并举”视域下从全新的视角探析劳动教育的价值,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正确厘清五育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在德智体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将劳育植入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劳动教育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导向,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在全社会各行各业蔚然成风,共同致力于社会高质量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