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断奶仔猪温和型猪瘟与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预防
2022-11-24朱世锋胡胜超
朱世锋 胡胜超
(1.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500;2.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小店畜牧兽医站,山东日照 27652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养猪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一些常见猪病经常困扰着养猪户。笔者主要通过对断奶仔猪温和型猪瘟与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预防进行概述,以期为养猪专业户和散养户的实践提供一点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1 断奶仔猪温和型猪瘟的诊断
温和型猪瘟又称非典型猪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国内外发生的一种病情缓和、感染后潜伏期长、发病后症状减轻、病变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的猪瘟类型。目前,猪瘟已经成为养猪行业中常见疾病之一,在漫长的流行过程中,猪瘟病毒产生了一些变异,虽然猪瘟病毒基因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异,但临床症状表现差异较大。急性典型猪瘟极少见到,多呈慢性非典型散发。即使使用疫苗但收效甚微,临床上猪瘟病毒发病较为常见,笔者主要通过患病仔猪的临床表现,结合猪场猪瘟免疫程序等信息,诊断为温和型猪瘟原发病,并通过合理用药及免疫程序调整,将温和型猪瘟发病控制稳定。
1.1 病例
某养殖猪场目前存栏母猪100 多头,断奶仔猪300 多头,其中发病仔猪80 头左右,诊断前死亡20多头,还有60 头处于发病状态。
1.1.1 临床症状
仔猪断奶7~10d 后开始出现拉稀,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后期出现消瘦、群体发烧扎堆现象,仔猪被毛粗乱,消瘦明显。挑取几头发病小猪,后肢向上,仔猪出现轻度腹股沟淋巴结发青现象,奶头基部出现轻度发红到发青,严重者出现针状出血点,询问养殖场负责人,告知发病仔猪从发病到死亡均未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1.1.2 剖检病损
腹股沟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出现大理石样出血病变,淋巴小结边缘出血,中间白色,肺脏表面及肾脏表面针点状出血,脾脏,肝脏等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询问养殖场负责人该猪场的免疫程序,并进行查看猪瘟疫苗使用情况,发现该猪场长期在母猪产后21~25d 给母猪和仔猪同时免疫猪瘟疫苗,并且存在多种猪瘟疫苗穿插使用,通过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及免疫程序初步判定为猪瘟病毒病,临床上呈温和型,对于养殖户来说容易造成误诊而不能精确用药,造成更大的生产和经济损失。该猪场的猪瘟控制方案相对简单,即使在控制理想的情况下,仍可能会有10%的死亡率,在向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及我们的判断依据后,得到了负责人的认可。
1.1.3 治疗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出具以下方案:第一天,对发病群体使用1.0g 头孢噻呋钠粉针配合20mL 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头猪注射4~5mL,另一侧注射双黄连注射液4~5mL,主要用于控制细菌性疾病,提升免疫力,清热退烧,从而改善猪群的临床症状,降低后续治疗紧急免疫的不良反应。第二天,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3 头份进行加强免疫,并观察小猪48~72h 之内的状态,对症状改善明显的仔猪不进行第二次免疫,对症状改善不明显的仔猪进行加强免疫猪瘟疫苗3 头份。
母猪饲料中添加10%维生素C 可溶性粉,添加剂量为2kg/t 饲料,连续饲喂7d,进行猪瘟疫苗加强免疫,2 头份每头猪,并要求间隔4 周左右对母猪群体进行猪瘟疫苗重复免疫,以保证母猪猪瘟抗体水平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治疗一周后进行回访,发病仔猪大多数康复,有5 头仔猪死亡,其余猪只基本恢复正常,该养猪场负责人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 个月后回访猪场稳定情况,告知仔猪断奶后基本稳定,伤亡率明显下降。拉稀及扎堆消瘦情况基本上消失了。
1.2 小结
该养殖猪场猪瘟的成功控制,首先是临床诊断及用药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是获得猪场负责人的信任,并且负责人全面执行了用药方案。通过对该猪场病猪的诊断与治疗,可见平时免疫的重要性,在保持猪场清洁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科学的免疫程序,猪场的负责人和饲养员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应多观察猪群的变化,及时发现病情,采取相应的对策,及时调整免疫、管理等程序,科学免疫、管理从而避免猪病给猪场带来的经济损失。
当前猪瘟病毒的核酸序列有所变化,虽然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猪瘟病毒亚型流行趋势有所不同。各个厂家在猪瘟疫苗的生产中工艺基本成熟,疫苗品控也日趋完善,但每个厂家猪瘟疫苗的抗原含量有一定的差异,加上猪场尤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场,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导致养殖户在疫苗使用上存在弊端,没有通过合理的检测判定猪群抗体变化制定免疫程序,也没有根据猪群的实际临床表现对疫苗免疫程序做临时调整,因此猪场感染不断。
在最近几年的市场服务中,结合实验室猪瘟病毒的检出率,作者认为猪场的温和型猪瘟实际发病率还是要比实验室检出率要高不少。因为猪瘟疫苗在猪群发生猪瘟后紧急免疫的效果较好,而且2~3d 猪群就可以有明显的状态好转,但多数情况下实验室检测病原呈阴性。归结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温和型猪瘟可能与疫苗毒有关系,因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曾遇到做完猪瘟疫苗出现猪瘟症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没做的反而一直处于健康状态。第二,实验室检测需要合理的采集病料,做好特殊储存邮寄,这个环节人为因素及不可控因素比较多,比如采样不合理,夏季高温都会影响病料当中的猪瘟病毒的含量。第三,检测试验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或者出现错误,或者试剂设备等选用的灵敏度不够等原因导致病原不能有效检出。
1.3 猪场感染温和型猪瘟原因分析
一是母猪和仔猪未接种过疫苗。在调查养殖户发现,母猪饲养量在10 头以下的,75%以上不接种猪瘟疫苗,80%以上自繁自养的断奶仔猪不接种猪瘟疫苗。二猪瘟疫苗免疫剂量失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临床至少使用2 头份高效苗免疫剂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大多数养猪户都用低效苗。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不足是猪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猪瘟免疫程序失误。调查中发现,养殖户免疫程序不科学,超前免疫或直到出栏不再免疫,甚至购入仔猪根本不免疫。四是误诊。由于温和型猪瘟不具备典型猪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按典型猪瘟的标准诊断,易把温和型猪瘟误诊为其他病或漏诊,并且温和型猪瘟常与其他病并发,临床易误诊为其他传染病,贻误治疗时机。五是产后母猪仔猪长期同时免疫的猪场,散发多。引进后备母猪驯化,免疫不到位。专业育肥户,仔猪来源多,日龄差异大,不合理混群等。自繁自养猪场,母猪每年都有25%~35%的更新率,在引种或者留种的后备母猪饲养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规范,缺乏驯化,猪场中原有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后备母猪免疫疏漏。
2 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预防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猪场常产生化脓性淋巴结炎、败血症、脑膜炎及关节炎等[1]。2021 年猪价不是很理想,更应注意猪场平时的防控工作,避免造成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2.1 流行特点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候炎热的7—10 月易出现大面积流行,有时也因管理、环境、遗传等因素引起发病。猪的链球菌发病不分日龄、品种和性别,患病猪和病死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无临床症状和病愈后的带菌猪排泄物成为传染源。新生幼畜也可因断脐时处理不当引起感染。仔猪感染链球菌,多是由母猪作为传染源而引起的,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黏膜感染。
2.2 病例
某养殖户自繁自养的一窝11 头仔猪,有两头猪同时发病,约有5 周龄,症状是发热,体温在41℃左右,不吃食,精神沉郁,盲目游走,磨牙,倒地后四肢游泳,口吐白沫,一段时间后就死亡。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解剖发现病死猪脑膜充血、出血,蛛网膜下积脓,脑内有积水,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症状,初步诊断为脑膜脑炎型链球菌,为确定判断是否正确,取样涂片,进行实验室检查,革兰染色是阳性,呈球形短链排列,综合临床症状、解剖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为脑膜脑炎型链球菌。
2.3 预防措施
猪脑膜脑炎型链球菌主要由R、C 群引起,多见于2~6 周龄仔猪,因断奶、去势、转群或者气候骤变等因素诱发本病,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因管理因素造成更大的养殖损失。
2.3.1 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
养殖场尽量自繁自养,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做到全进全出,若必须从外地购买育肥猪必须要进行全面检疫和隔离观察,确定没有问题再共同饲养。
2.3.2 做好饲养管理
猪链球菌病在饲养管理不完善的规模场、猪舍封闭、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等条件下均可诱发本病,为了尽可能避免该病的发生,要严格控制饲养环境。猪链球菌病在各日龄均可感染,更应时刻注意。在饲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圈舍清洁,以保障圈舍干净干燥,定期开窗通风,让圈舍内的空气流动,保证空气质量,垫草、粪污及时更换、清理,建立相应的消毒机制。
2.4 预防
2.4.1 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可以让猪群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减轻发病率及死亡率。根据养殖场容易发生的该病类型提前做好相应的免疫接种工作,制定完善的免疫计划并了解免疫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4.2 药物预防
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除了按免疫计划进行常规免疫外,也可进行药物预防,比如在猪饲料中或者饮用的水中加入针对性的药物进行疾病预防,比较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头炮类、磺胺类等,也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能增强免疫抵抗力的药物,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等可提高猪群自身抵抗力,从而降低猪群发病率[2]。
2.5 小结
猪链球菌病的致死率相对较高,养殖场(户)必须对该病的发生原因和疾病类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应提前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从这两个病例中得到,在猪的养殖方面首先要保证饲养管理的科学性,做到以预防为主,降低猪病的发生,保障猪群的健康,降低养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