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实践、思想演进与展望*
2022-11-24顾海英王常伟
顾海英,王常伟
(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2.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一、引 言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是中国巨变的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从百年前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国,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三农”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依靠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0%人口的吃饭问题,成功实现8亿农民脱贫,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三农”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三农”的重视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①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tm。。”世界上鲜有人口大国建国百年之内在“三农”领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三农”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特别是农民谋幸福的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建设思想先进性的充分、鲜明、具体体现(顾海英,2021)。
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这一思想凝聚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也凝聚着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更凝聚着全国人民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立足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发展实践,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不仅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需要,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中国“三农”取得新突破并顺利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进一步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来自长期的实践探索,来自结合中国现实的理论创新。百年来,中国“三农”领域的实践及成就验证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与道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
(一)农业发展:从传统小农经营到现代化水平提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生计的支撑,还关系到粮食安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土地资源配置不均、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民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中国共产党立足为广大农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根据革命需要调整土地与农业政策,回应了农民诉求、促进了农业生产,支持了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面推进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幅提升,到1952年,中国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农业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严重不足,资金十分短缺(沙健孙,1994),加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与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启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开始,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最终建立起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人民公社计划经济制度。农业生产经营的计划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我国走集体所有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奠定了基础。1978年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中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充分肯定了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将家庭承包经营明确为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相应地,农产品流通制度等相关领域也随之改革,中国农业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宋洪远等,2021)。随着农业产出水平的提升,中国的温饱问题也得到解决。2006年,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废除了农业税,延存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从此告别历史舞台,中国的农业政策由汲取型转向支持型,支农惠农补贴与政策陆续出台。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业,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进入快速推进期。通过农地“三权分置”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提升了中国农业竞争力;通过轮作休耕、农药化肥减量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等,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业不但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支撑了部分农民的生计,而且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固本安邦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农村变革:从根据地的探索实践到新农村的融合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兴于农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薄弱点也在农村。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乡村必须要振兴。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将建设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农村。在根据地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由发动群众支持革命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农村经由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了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公社成为政社合一的农村基层政府,触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活力。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城乡分治政策,农村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被乡镇人民政府取代,原有的生产大队转变为村民委员会,中国的乡村秩序也开始由计划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家庭承包经营下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放活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农村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户籍政策的放松及人口流动的加速,资源加速向城市聚集,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城乡差距也逐步扩大。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调整工与农、城与乡的关系。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农村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农村工作的总方针。近年来,中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社会治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农村正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方向快速前进。
(三)农民改善: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
农民是“三农”中的主体,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农民。解放前中国绝大部分农民生活在贫困之中,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②参见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斯诺,1982)。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与中国革命的出路结合起来,将中国农民的翻身解放与中国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龚云,2014),通过土地革命让农民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让农民看到了光明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为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农民获得了解放,但较低的生产效率使大部分农民依然相对贫困,并且,人口流动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前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7.7亿人③国家统计局“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03_1620407.html。。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确立,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农村经济的放活、乡镇企业兴起,使农民获得广泛的非农就业机会,人口流动限制政策的松动,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条件,农民收入快速增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教育、医疗与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加。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民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全面促进农民发展,通过加大农业补贴提高从农收益,通过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民非农收入,通过促进农民市民化助力农民融入城镇,特别是把农民的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攻坚战,实施了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工作。截止至2020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贫困县全部脱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农民的脱贫使中国向着共同富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思想演进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三农”实践,不仅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三农”思想。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目标在于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此阶段的“三农”思想主要表现为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对“三农”地位作用的认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面临着帝国主义、封建阶级及官僚资本的剥削,土地分配极为不均,赋税繁重,农民生活困苦。中国革命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人民的解放与民族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经典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都认为革命的重点应在城市,革命的主力应为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定的波折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形势的分析认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应充分依靠农民,最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吕偲等,2012)。这一革命路线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中国革命的基础力量是农民,做好“三农”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解放,也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理论与“三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这一革命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就农业、农村与农民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这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三农”路线与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农民革命作用的认知方面,体现在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政治革命,实现农民翻身解放(龚云,2014);主要理论成就为毛泽东思想中的“三农”思想,既包括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理论,也包括革命时期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理论。1945年的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三农”思想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三农”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建设实践下的“三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由革命转向建设,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社会的组织力与动员力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快速恢复。但一些问题也同时出现,为了稳定政权,克服小农经营的弊端,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与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参考苏联模式,开启了农业合作化之路,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下的人民公社体制。城乡分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流动。此外,这一时期建设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转向城市,“三农”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从全局观看,这一时期对农业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也为中国“三农”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所有制基础。此外,这一时期的“三农”实践探索,也为中国共产党后续突破思想约束寻找适合中国的“三农”道路提供了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核心主要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下对社会主义“三农”发展模式的探索;具体体现是“三农”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在“三农”领域的实践;理论的成就是公有制基础思想及“三农”计划经济理论。此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受到认知的约束,将农业的经营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关联,走了一定的弯路,“三农”发展受到影响。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探索为后续“三农”改革积累了经验与教训,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及公有制思想的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三农”思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三农”道路及中国整体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与调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作出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中国共产党打破原有思想束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建设之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业回归家庭经营;通过放活农村要素市场,促进了乡村多元经济的发展;通过完善村民自治,推进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农村教育、医疗、养老及救助体系。并且,取消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中国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之进一步丰富完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中国化,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发展的思想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形成并逐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是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合中国现实的伟大理论创新,其核心在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下以市场机制促进社会主义“三农”的发展。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确保粮食安全、激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三农”领域发展效率与质量,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主轴。从城乡关系来看,这一时期逐步调整了改革开放前由农村、农业支持城市、工业的思想,确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
在前期“三农”思想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发展阶段及“三农”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对中国“三农”工作进一步推进,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是通过制度的放活来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增收,那么党的十八大之后则主要通过深层次改革创新激发“三农”领域的新活力,通过精准施策与补齐短板来促进“三农”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三农”工作置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大局中审视,提出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农民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推动了“三农”发展取得新成就。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三农”置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视之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思想具体体现为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三农”各领域发展,主要理论成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是新时期中国“三农”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总结,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如在粮食安全方面,提出了深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土地制度方面,创新“三权分置”理论;在扶贫方面,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扶贫战略实现重大转变;在农村治理方面,完善了党组织领导下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更趋完善与成熟,为“三农”领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发展经验
经过百年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国“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中国“三农”发展经验的总结,将为新时期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本指引,促进中国“三农”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百年“三农”成就的最主要保障。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就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工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农民推翻了地主阶级,实现了民族独立,使农民翻身做主人。党的事业源自农村,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村集体所有制,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了“三农”的大发展。十八大以来,又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发展。一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由于历史上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自治状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社会主义改造、农村经济发展及深化改革过程中更好地维护农村的稳定与农民的利益,为“三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资源的统筹与配置,推进共同富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及土地改革等举措,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诉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工农关系。十八大之后脱贫攻坚战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资源流向农村。中国共产党充分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发展,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举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支持“三农”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城乡统筹:通过城乡工农互促推进“三农”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工农联盟、工农互促、城乡统筹,才能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走工农联盟道路(唐仁健,2021),在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农民、依靠农民,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促进“三农”发展。坚持工农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充分体现。坚持城乡统筹是农业的特性及我国特殊的历史、环境、资源禀赋决定的,农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我国又是人多地少的国家,推进“三农”的发展必须将之放置在全社会共同发展的环境中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中国采取了城乡分治政策,对中国“三农”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的事实,进一步表明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通过完善城乡要素交换机制,“三农”发展呈现了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正视“三农”的短板与弱势地位,认识到仅仅依靠“三农”自身发展远远不够,进而推动以全社会之力促进“三农”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工农联盟、坚持城乡统筹,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三农”的发展。
(三)不忘初心:将农民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农民利益为中心,是获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使农民获得生产资料,翻身做主人,获得了农民拥护。在当前进行的农村改革中,中央一再强调,各项工作都要以不损害农民利益为前提。重视农民利益,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支持与拥护,也使党的各项政策顺利推进。另一方面,注重农民利益,是推动“三农”工作的前提和目标。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实践表明,维护好农民利益,农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才能实现繁荣。“三农”工作是否有成效,“三农”改革是否成功,农民利益的增加是重要检验标准。也正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三农”工作中始终将农民的满意度作为前提和目标。此外,维护与发展农民利益,还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构成,也是相对贫穷需要帮扶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及共同富裕的推进是中国共产党“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视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四)所有制基础:坚持集体所有制在农村制度中的基础地位
集体所有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人口占多数向城镇人口占多数转变的过程中,农村集体所有制发挥着巨大作用。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才能保证党的“三农”政策不走样。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增加了农户家庭抗风险能力,增强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韧性。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为农民应对经济冲击提供了条件,维护了中国转型发展中的稳定,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2020年以来的疫情冲击等,农村都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还有效防止了农村贫富差距过大,避免了农民失地致贫等现象的发生。集体所有制保障农民基本权利不受剥夺,有效防止改革开放过程中因土地兼并而造成的两极分化,为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条件。同时,通过土地的“三权分置”等理论创新,使坚持集体所有制基础地位不妨碍农村经济的效率。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地位,也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治理及公共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财政相对有限,正是基于集体所有制,农村集体有条件在乡村治理与社会服务中承担一定的角色功能,维护了乡村良好的秩序。
(五)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无论革命的成功还是建设成绩的取得都与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分不开。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实践,也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适应了中国的“三农”发展环境,保障了党“三农”工作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便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创新,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拉开了思想解放的大幕,尽管改革开放前的“三农”工作有过波折,但基于实事求是的精神,党的“三农”工作经历一定探索后步入正轨。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三农”实际情况相结合,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道路。此外,实事求是还体现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方面,《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正是党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④2020告别贫困!习近平要求限时完成的目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615/c1001-29342594.html。。”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出,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党的“三农”工作才能更有效率地推进,也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农民利益。
(六)自我革命:不断推进政策与理论的完善
百年来的中国“三农”之路并非一翻风顺,中国共产党对“三农”政策和路线多次进行反思与因地制宜地调整,确保了革命、建设事业向前发展,也为党的“三农”理论不断创新注入了动力。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百年“三农”政策实践中,也出现过诸多问题,如浮夸风、大跃进等,但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及时修正了“三农”工作路线,确保“三农”工作的顺利推进。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也需要不断创新使“三农”理论思想与政策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实践的推进与思想发展
回顾中国百年“三农”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推进“三农”领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三农”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从农业方面看,人多地少的现实使得粮食安全将始终是我国农业的重要关注,确保农产品的供给受到资源、环境与技术等多方面的约束与挑战;小农经营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农业经营效益不高,现代化水平总体有待提升且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等高质量发展方面仍然有待提升。从农村方面看,社会变革条件下部分农村不断衰落,产业不足、活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有待提升;人口流动下的资源不匹配矛盾相对突出,人、地、钱等资源需要进一步激活。从农民来看,农民的职业化与市民化两条出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农民的物质、精神需要有待进一步满足,特别是部分特殊群体需要重点支持,如贫困农民、老年农民等。面对诸多挑战,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加快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新时期“三农”实践的进一步推进
在农业方面,首先要始终重视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目标,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础。一是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突破,坚持农地农用;二是保障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重视粮食产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建设,重视种源、农业生物技术等科技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农业竞争力。一是通过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二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转变经营方式,注重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农业附加价值与竞争力;三是防止农业的负外部性,进一步走绿色发展之路,通过财政补贴、科技支持、宣传引导等,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化学物质投入的减量化。
在农村方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进一步提升农村的硬件水平、发展活力与治理能力,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一是进一步优化村庄规划,通过合理的保护、平移,甚至上楼等,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村庄进行整治;二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提升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涉及环保、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新基建;三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在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水平的基础上,下沉公共服务组织与职能,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其次,要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一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集体资产改革等,促进农村资源的流动与再配置,激活农村资源内在价值;二是在发展农业基础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农村特殊的资源、文化,大力发展农村的农产品加工、旅游、手工制作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三是鼓励社会资源流向农村,发挥以城带乡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进一步支持农村。再次,要完善农村治理体系。一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二是完善农村的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各类事项的决策流程,加强村务公开,完善村党组织与村委的职能,完善农村矛盾的预防与处理机制;三是充分保障农民在各类事项中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提高农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在农民方面,坚持“三农”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的要求,重视农民的诉求,推动农民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要进一步重视农村教育,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投入,在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还要做实职业培训,使农民真正获得相应的技能;二是开拓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农村非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做好农民工工作,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和培训支持;三是优化社会竞争环境,消除各类就业歧视,让农民有更好的就业环境;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农业补贴等,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其次,要落实长效扶贫机制。一是稳定扶贫成效,对脱贫农民进行动态跟踪帮扶;二是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相对贫困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保障水平,通过完善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并为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提供保障。再次,要促进农民的市民化。一是进一步降低城市落户门槛,为农民市民化提供便利;二是解决好农民对市民化的关切,如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依法为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份额的自愿有偿有序退出提供相应的通道,建立进城农民农村权益的保护机制;三是完善市民化过渡机制,如以常住人口为依托,建立常住人口社会福利、子女就学等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共享机制,使农民可通过常住人口身份适应城镇生活后,逐步城镇化。最后,要特别关注农民中的特殊群体。一是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要在农村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并为农民工携子女举家进城工作与生活提供条件;二是关注农村的老年农民,农村老年农民在收入、身份与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均需要更多关注,要在提高农村老年农民保障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老年农民生活各方面的关注。
(二)新时期“三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百年的实践探索,中国“三农”政策框架基本构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也逐渐发展演进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三农”的发展成就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适宜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仍将应时代变化不断地创新发展与完善。一方面,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推进“三农”发展并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实践探索的成果将转化为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中国“三农”的发展;另一方面,迈向第二个百年的过程中,我国的外部环境、发展条件也将随之变化,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将面临新形势,“三农”政策需要动态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也将不断演进、丰富与完善。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三农”政策的调整是对历史环境与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回应,是“三农”思想与理论体系的自我检验与更新,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与自我完善的内生机制。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将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一是将进一步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担当。中国“三农”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也有了新发展目标与要求,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将随着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更加关注“三农”发展方式,如更加突出可持续的低碳与生态农业,更加突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硬件与软件的融合,更加注重农民的全面发展。中国“三农”由粗放式发展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推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环境、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二是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初衷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三农”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农民以及全体人民对于自身发展及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三农”的发展将进一步体现人本思想,在为全体国民提供更优质产品、文化与空间的同时,为农民全面发展诉求的满足创造条件。并且,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将进一步注重共同富裕,使农民更好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三是将进一步体现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全体中国人民实践探索的结果与智慧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思想财富,也是世界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为世界提供“三农”发展的中国方案,切实推动世界“三农”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