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语境下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审美与效果提升

2022-11-24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妆容唱腔剧目

梁 娜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视觉艺术系,安徽 芜湖 241000)

泗州戏是基于安徽皖北地区节庆礼仪和民众自我娱乐的需求诞生的,最初演出形式较为简单,多属于原生态演出。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泗州戏向其他民间演出形式鼓书、琴戏、花鼓等不断学习[1],丰富了自身的表达方式,并从民间一步步迈向正规的戏剧舞台。自1980年开始,泗州戏便进入了原生态演出与正规剧场演出各显千秋的阶段,一直到现在,泗州戏仍然延续着这两种面貌。与其他戏曲形式一样,泗州戏在民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在时代的洪流中,泗州戏也面临传承保护的现实难题,提升泗州戏的舞台表演效果,使泗州戏拥有更多的观众,是实现泗州戏传承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泗州戏自身艺术魅力的重要手段。

一、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审美

戏剧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与影视艺术不同,戏剧艺术具有直观性强和互动性强的特点。这是因为戏剧表演由有思想、有灵魂的演员通过自己的语言、形体来扮演角色、演绎剧情、再现生活,演员与观众之间没有屏障和隔阂,观众可以逼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到演员所营造出的戏剧情绪和氛围。演员演出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反馈给观众,诉诸其知觉和感觉,形成一种直接的交流和感应,观众在观看戏剧舞台角色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其审美的过程。精彩的戏剧表演,能让观众和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高度默契,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根据戏剧舞台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将其舞台表演要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戏剧服装、化妆、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等为代表的外在因素;另一类是以戏剧本身唱腔、音乐伴奏、演员表演活动等为代表的内在因素。戏剧舞台表演效果的呈现离不开内外因素的交织作用和相互生发。对戏剧舞台表演的审美也应当以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为对象。

(一)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内在因素审美

1.独特的音乐

泗州戏音乐由唱腔与音乐伴奏构成。泗州戏唱腔的形成与安徽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活动有直接关系。泗州戏艺人将当地人民在赶牛、耕地、打场等活动中使用的劳动号子、妇女的哭腔等与当地的民间小调等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唱腔。泗州戏唱腔男腔和女腔有明显区别,男腔通过衬词来拖后腔,腔调低沉;女腔则采用小嗓翻高度八度的方式演唱,有一种动人心魂、委婉尽致的效果。总体来看,泗州戏唱腔的基本曲调结构包括民歌小调,专用的版式曲调,如慢板曲调、二行板曲调等,还包括花腔曲调[2]。在这些基本曲调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唱腔曲调。泗州戏唱腔十分重视气息的运用,从悦耳动听的泗州戏唱腔中,可以感受到演唱者对气息的把控力。其通过对嗓音的高低调节,确保了吐字、行腔、念白等的自如变化,并通过这种抑扬顿挫的唱腔变化表现不同曲目中蕴藏的喜怒哀乐之情,使观众为之心神陶醉。

泗州戏伴奏乐器有一个从单一到多样的变化过程。最初,泗州戏的伴奏乐器只有土琵琶、木板。其后,随着泗州戏表演艺术的日臻成熟,伴奏乐器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出现唢呐、二胡等伴奏乐器,音乐伴奏也从最初由演员亲自兼奏演变为由专门的民族乐队进行伴奏。泗州戏的伴奏乐器各有千秋,正是这些具有不同特点的乐器的交织演奏使得泗州戏的音乐更具优美、浑厚之感。以土琵琶和二胡这两个伴奏乐器为例,土琵琶又称柳琴,是泗州戏中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也是主奏乐器。这种乐器具有穿透力强、颗粒感强的特点,泗州戏中的骨干音型都由其担任,但乐器的缺点在于稍微欠缺流畅圆润之感。二胡的加入弥补了柳琴演奏的这种缺陷,二胡在音色上有贴近人声的特点,加之其独特的快慢弓音色使得泗州戏唱腔更加圆润、浑厚,对于表现一些叙事性较强的曲目独占胜场。独特的音乐伴奏对泗州戏剧目主题的升华、剧情气氛的渲染和舞台上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泗州戏舞台表演更加动人,也更具审美价值。

2.演员表演活动

泗州戏舞台表演中演员的舞蹈动作、武术动作、台词念白等是构成舞台表演审美的重要要素。这些演艺活动与泗州戏故事情节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展现故事脉络和曲折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二者相得益彰、配合到位,才能让整出泗州戏剧目更加鲜活生动。以舞蹈动作为例,泗州戏中经常会穿插一些不同的舞蹈场面,这一点在泗州小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泗州小戏《走娘家》为例,讲述的是刚成亲的新媳妇按习俗婚后三天回娘家路途上发生的故事。为了突出新婚夫妻的甜蜜,设计了滑步、趋步、剪子股等一系列的身段动作和步法,旨在模拟剧情中的上坡下坡、毛驴受惊等动作。演员精湛的身段步法,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剧情中的这些动作,达到了舞台无驴却胜有驴、舞台无坡却胜有坡等艺术效果。再比如在一些需要停顿的场面中,设计了一些雕塑式的舞姿,通过动作的凝固来表现停顿的瞬间。这些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有的舒展,将人体的修长线条展露无遗;有的充满律动,让人感受到人体运动的美感。演员通过这些舞蹈造型配合剧情,表现泗州戏内在的节奏韵律,达到表情、渲情的特殊艺术效果。观众则通过一个个极具造型美的舞蹈动作感受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形态美、神韵美,感受动作背后所蕴藏的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面貌等。

3.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艺术所表现的世俗民情、审美意趣和价值追求[3],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泗州戏的诞生与皖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有不解之缘。泗州戏是诞生于民间的、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剧种,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赋予它独特生命力正是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的民俗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既是一时一地民俗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大体相同,但是在庆祝节日的活动选择上,各地又有所差异。比如皖北人过春节崇尚“有戏才喜庆”,每到这个节日,皖北的戏班就开始倾巢出动到处演出,泗州戏就诞生于这样的民俗氛围。泗州戏的演出场所通常是在各村的庙台,有时甚至临时用打麦场,或搭草台,或在田间地头。演出的剧目丰富多样,题材内容贯通古今、上天入地,可谓无所不有。比较常见的有神仙帝王故事、才子佳人故事和现代婚姻、家庭故事等。泗州戏剧目中,有许多说的是皖北方言,所体现的生活内容有很多也是皖北地区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通过泗州戏舞台表演,观众可以了解到皖北地区的民风民俗,领略到皖北农民朴素的生活追求。

(二)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外在因素审美

1.服饰

泗州戏舞台表演中,演员的服装也是非常重要的审美要素,观众对演员所扮演角色的把握、对表演活动的第一印象等几乎都与服装有关。得体、契合剧情的服装,更能将观众引入剧目的剧情,反之,则容易让观众有出戏之感。泗州戏的服装讲究的是贴近实际,这一点与京剧、越剧等剧种中对服饰的要求不同。泗州戏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这些剧目中演员的服装就比较有现实特色。比如泗州戏《拾棉花》讲述的是两个农村妇女在拾棉花的农事劳动中互诉家中琐事的故事,演员所穿的服饰是当地民间妇女常穿的服饰:上衣为右衽立领窄袖小褂[4],勾勒出女性特有的身姿,下身则着一条宽腿的长裤,便于劳作,腰间系一条围裙,服饰的颜色以红色为主,寓意热情、喜庆。在这样的生活戏中,演员朴实的着装能让观众产生亲切感。除了服装,泗州戏中的人物还有很多配饰,这些配饰也起着表明角色身份、渲染剧情的作用,同时,这些配饰本身也具有极强的美学效果,能让人产生审美感受。比如讲述帝王故事的剧目中,皇帝戴的平天冠前后垂旒,以日、月、星辰为花纹,皇后或妃子所戴的凤冠,其上通常会镶嵌各种珠子,显得光彩照人。这些配饰所传达出的高贵、肃穆之美,能给人以视觉冲击。总体上看,泗州戏服饰颜色以亮色为主,使得舞台呈现出了一种热闹明快的效果。

2.化妆

泗州戏演员妆容较为简单,从视觉上也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贴近实际的感觉。比如泗州戏的生角、旦角在表演时,几乎是素面朝天,只略施脂粉,丑角表演时通常在鼻梁位置抹上一小块白粉。当然,泗州戏中也有妆容复杂的,如净角,往往需要浓墨重彩,还要在面部勾画出相应的图案。在表演活动中,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身份和境遇的变化,妆容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比如剧种人物青壮年时期,演员眉眼和两颊的妆容要浓一些,剧中人物进入老年时期,演员的妆容则会变淡一些;剧中人物生活优越,演员妆容就浓一些,剧中人物生活窘迫或身体多病,妆容就会变淡一些。总体来看,泗州戏的妆容追求的是简约的形式美,很少浓妆艳抹,追求一种相对清爽干净的舞台效果。

3.舞台设计及其他

泗州戏舞台设计一般是在遵循剧情需要的基础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原则。比如在泗州戏《刘胡兰》中,在刘胡兰英勇就义这一选段中,需体现古庙、悬崖峭壁等场景,舞台设计时就在表演区的前方用碎瓦砾加野花的组合呈现古庙场景,对悬崖峭壁场景则通过将两条墨绿色的纱幕交错来呈现。在呈现刘胡兰被铡刀铡头的一幕时,在舞台正中央,将一束鲜红的透光投射到刘胡兰身上,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效果,使得整个舞台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化繁为简、以虚代实的方法,使得演员的表演空间得到了拓展,演员可以跳脱布景充分发挥自身的唱腔和表演优势去展现人物的心理与精神面貌。

二、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提升的前提

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诉求也在改变。诸如泗州戏这样的传统剧目要在当代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寻求自身的改变,比如舞台表演形式的改变,以提升舞台表演效果。但是这种表演效果的提升不能以牺牲泗州戏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其艺术性为代价。

(一)始终抓住泗州戏艺术精髓

泗州戏诞生于皖北人民群众中,它体现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的精神寄托,寄寓了人们的审美追求。因此,要提升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就不能将其单纯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活动来审视,而应当立足于其内在的内涵,保留其精髓,在此基础上对其表演形式进行优化加工,满足群众审美情趣变化的需求。此外,泗州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底蕴的民间艺术,它面对的不仅是当地的观众,更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泗州戏表演的本身也是在展现安徽皖北地区特有的文化、民俗等。因此,在进行泗州戏舞台表演的现代化创新时,必须要保留其所承载的民间文化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文化性,从而使泗州戏这种民间艺术真正在现代语境中得到保护,并能经久不息地传承下去。

(二)将现代观念与技术融入泗州戏

从传统戏曲保护传承的角度来看,在保留其民间艺术的本质上通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迫在眉睫[5]。泗州戏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走向了专业的戏剧舞台,但走上戏剧舞台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及舞台技术的发展,戏剧舞台表演需要融入现代观念进行创新,才能真正适应时代需求,而适应时代需求恰恰是保护和传承诸如泗州戏这样的传统戏曲的重要路径。这是因为,舞台艺术本身就与时代、社会、科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同频发展的。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数媒技术高度发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且被广泛应用的当下,传统物质舞台的虚拟空间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真正意义上形式与意象美的需求[6]。要提升泗州戏的舞台表演效果,必须要将现代观念与技术融入到泗州戏的舞台演出活动中,推动泗州戏物质舞台演出的创新化和数字化,重构其戏剧空间,给观众营造更具体验感的沉浸式表演空间,让泗州戏在当代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安徽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提升的有效路径

人民群众是泗州戏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和生命动力[7],新时代,要正视泗州戏舞台表演更新,以求用更佳的舞台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这就需要立足于时代,着力于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提升表演效果。

(一)基于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内在因素提升舞台表演效果

1.保留泗州戏音乐精华部分,进行变化处理

泗州戏唱腔独特,唱腔由基本腔、花腔调门以及专用小调组成[8]。在演唱过程中,演员们往往会根据剧情需要,结合自身现实嗓音条件,灵活运用唱腔。在整个唱腔中,基本腔是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新时期,为了进一步提升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可以保留泗州戏传统腔调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吸收一些新元素,比如学习其他优秀剧种,丰富泗州戏唱腔,或将独唱、合唱、帮腔等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到泗州戏中,提高其舞台艺术感染力。在泗州戏音乐伴奏中,则可以借鉴西方专业作曲手段,或以民间音乐为蓝本从中提取音调,对其进行改革,或运用和声,派生出新的乐音,丰富泗州戏的音乐表现。

2.强化泗州戏演员专业修养,更好地塑造角色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不但影响到角色的塑造效果,也影响舞台表演效果。泗州戏剧目繁多,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戏,需要演员拥有广阔的“戏路”和多样化的演法,如果演员专业素养不高,不能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很难产生舞台感染力。因此,必须要强化泗州戏演员的专业修养,使其掌握唱、念、做、打“四功”,精通手、眼、身、法、步“五法”。因此,要加强泗州戏演员的唱腔学习,让演员精准掌握泗州戏唱腔的发声方法;要加强泗州戏演员的舞蹈技能学习,使其熟练掌握泗州戏不同剧目中的舞蹈动作、武打动作,使其在舞台表演时可以流畅衔接、惟妙惟肖;还要提升泗州戏演员的文化素养和戏曲素养,让其吃透剧本,提高对剧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展现人物的情感,在泗州戏舞台表演活动中真正展现角色的魅力。

3.拓展泗州戏文化内涵,进行剧目创新

泗州戏的剧目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全家抗日》等抗战剧蕴藏着歌颂人们抗日热情、唤起人们爱国情感的内涵;《拾棉花》等剧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变革,蕴藏了歌颂普通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情感;《老板娘》等剧目揭示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面临的下岗就业困境等。可以说,泗州戏不但反映了安徽皖北地区特有的民俗、民风,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我国社会的变迁。遗憾的是,进入新时期之后,泗州戏剧目创作进入了停滞期,鲜有贴合现代人生活的新剧目出现。但现代观众的欣赏品位、欣赏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泗州戏舞台上既要演绎传统剧目,还要兼顾舞台下观众的需求,主动进行剧目创新。创新方法应当以时代为导向,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比如现代人的婚恋态度、现代人的家庭矛盾纠纷、现代社会的行业故事、现代女性的风采等。新的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内容,可以让泗州戏更具舞台魅力,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向剧场。

(二)基于泗州戏舞台表演的外部因素提升舞台表演效果

1.对泗州戏戏服进行合理改造

服饰是表演活动的一部分,传统泗州戏服饰有固定化、程式化的倾向。加上当时布料生产技术、印染技术及配色等方面的局限,导致泗州戏服饰样式陈旧、色彩品种不够多,有些服饰的色彩配色在如今看来不免让观众产生不调和的观感。新时期,要提高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也应当在戏服上下功夫,应当寻找到传统与流行、内涵与形式之间存在的平衡点,将新兴材料工艺应用到戏服设计中,并充分运用现代服饰色彩搭配理念对传统泗州戏服进行适度改造,多增加一些能够营造出舒适观感的协调柔和的色彩。比如对泗州戏《大皇儿金殿把我请》中皇服的改造,可以在原本的龙图案上增加一些具有明度差异的浅黄色调,以丰富服装色彩层次,贴合当代观众审美心理。此外,还可以对泗州戏传统戏服上的一些图案进行改造,特别是对一些镶嵌着大量复杂动物、植物纹样的图案,可以化繁为简,从中提炼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习惯的具有简约化特征的龙凤、花卉造型。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绣花、数码印花等技术,改善戏服的面料肌理,使泗州戏戏服更具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

2.对泗州戏妆容进行改造

妆容能够起到彰显人物个性、升华戏剧美的特别作用。恰到好处的妆容造型可以让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更生动,可以传达台词、动作等所不具备的情感,能够为戏曲主题的呈现、人物个性的展现提供有效支持。传统泗州戏妆容较为简单,也不够精致。但是随着现代舞台灯光照明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照明技术的升级,演员的妆容会更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泗州戏舞台表演时,要充分考虑到灯光效应对舞台、对演员妆容的影响,对泗州戏传统妆容进行合理地改造。比如借鉴影视化妆技法,使演员妆容更精细,五官特征更鲜明,耐得住灯光的考验。同时,要在保持传统化妆风格的同时,将现代专业化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泗州戏妆容改造中,在化妆时充分考量演员自身条件,比如用绘画化妆法对演员面部局部特征进行修补,使其更符合角色要求。

3.对泗州戏舞台设计进行优化

只有推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戏剧舞台美术的当代化[9]。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技不断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舞台美术新的特征。特别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为舞台美术的变化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一些虚拟化的技术手段,可以营造出传统戏曲舞台空间无法呈现的事物,更流畅地实现场景的过渡和转换,弥补传统戏曲在时空与气氛传达时只能靠台词、唱腔等进行叙事的局限,并能使舞台空间画面更加丰富多样。传统泗州戏舞台设计较为简单,“一桌二椅”是最常用的道具,观众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这些简单的舞台道具来联想剧目所营造的空间。这固然是泗州戏等传统戏曲的经典范式,但经典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数字媒体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泗州戏只能靠意象来呈现剧情空间的局限。比如《樊梨花点兵》是泗州戏《樊江关》的一折,讲述的是樊梨花与妹妹薛金莲诉完投唐三年之事后发动人马点兵的故事。传统泗州戏表演时不可能呈现点兵的宏大场景,而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则可以将沙场点兵的宏大场面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突破地域和时空局限,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战事氛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樊梨花这个人物形象。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体验能够极大提升泗州戏舞台表演效果,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在加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泗州戏要发展,要重视传统、继承传统,因为传统是泗州戏的精魂所在。同时,在继承中,也要认识到泗州戏需要与时俱进,要结合市场需要、观众需求,积极运用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进行创新。这是泗州戏传承和保护的现实需求,也是泗州戏实现当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泗州戏的创作者、演出者和舞美设计者们应当坚持传承和创新并重的意识,不断提升泗州戏的舞台表演效果,让更多观众欣赏到泗州戏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妆容唱腔剧目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舞台剧目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能打造光泽透亮质感的妆容
优秀剧目进校园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拯救妆容的“小棒子”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