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领学实践的思政协同效应研究
——基于大学数学类课程领学实践的思考

2022-11-24王红丽王丽燕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思政

王红丽,张 成,王丽燕

(大连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言

育才与育德的辩证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为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突出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1]。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各地各高校都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广泛尝试在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和举措,目前各高校均已初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新局面与“大思政”格局。2020年6月份学校出台的《大连大学优秀本科生“领学计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领学计划”)正是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在学校“大思政”建设推进中,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质量的一个实践创新。深刻理解学校“领学计划”精神,发掘“领学计划”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发挥领学实践与思政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在“三全育人”体系中落实落细。

二、“领学计划”中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核心要义

要发掘和发挥学校“领学计划”中的价值引领,首要问题是理解和把握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上述讲话要求高等学校中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应注重开展课程思政,发挥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用。高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调动学校各方力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构建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与学生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促使学生在坚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简称“三观”)的前提下又具有自身发展的思维和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特质与个性[3]。这里提及的“课程思政” 建设是学校全部课程的思政建设,包括学校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思政建设,隐性课程通常指正式授课之外的一些课程模式[4],比如实践类课程、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协同的前提是同向同行,所谓同向,是指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一样,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所谓同行是在保持同向的要求下,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都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这一主线,将育人,育才中所必须具备的“三观”及基本素养,依托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力,来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向同行实际上是从教育者的责任出发,要求在各类课程的建设时要增强育人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与思政课程互相配合,保持同行、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在协同育人体系中,由于思政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而课程思政关键内涵是课程育人,在思政教育协同体系中起辅助作用,对思政课程而言,课程思政发挥的是拓展补充作用,课程思政之所以会发挥协同效应,是因为在育人根本任务上与思政课程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性驱使二者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同向同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要义。只有二者同向同行,才能做到高等教育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才能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领学计划”的思政教育协同效应

在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核心要义基础上,我们来梳理大连大学领学计划中所具有的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同向同行看“领学计划”的理念目标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途径,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5],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连大学的领学计划及实践不无例外也要担负起这一职责。

大连大学的领学计划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里,明确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生中心理念,搭建师生交流,朋辈帮扶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开展朋辈互助式,分享式学习,促进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工作目标,都表明对在领学计划下开展的领学实践都要直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 “两会两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直是大连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领学计划下的领学实践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内生性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育德”是辩证统一的,是同向同行的。领学实践的“育才”是结合大连大学的办学目标,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这是育才的基础环节。从领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中可以看到必须围绕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与领学实践融会贯通、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因此领学实践就必须以“育德”为基础和方向,坚持“育德”为先、然后强化学生为中心理念,以“育才”为着力点,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全面发展与提高学习质量并重。领学实践是大连大学的一种教育实践创新,是对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践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领学实践中通过优秀学生教,以教促进优秀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从同向同行看“领学计划”的内容举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总书记这一论述,明确了思政课程的主要内容。大连大学领学计划中在选拔—培训—评价的举措中,特别强调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之困,关注优秀学生培训,关注课程特点,关注学生学业评价与反馈,从中看出领学计划是从为培养担负祖国复兴大业时代新人成才需要出发,引导优秀学生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增强服务学校,互助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深厚情感,优化育人环境,打造地方院校优质本科教育,从这些领学计划中的举措和内容中,可以看出领学计划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将增强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3.从同向同行看“领学计划”的实践获得

领学理念引领领学实践,将领学计划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称之为领学实践,领学学生和随学学生是参与领学实践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朋辈关系,生生交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数学》课程周末固定时段学生的课程领学,是学校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一种生态,氛围,对学生更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和熏陶,相对于课程育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也是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覆盖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等方方面面,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与鲜明风格,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集中展示,领学实践培养的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结伴成长的共同体关系,以及领学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把帮助随学学生取得学业进步及精神引领看成是领学学生的价值所在,这些都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领学实践中一届一届学生的实践获得和价值传承,将是大连大学思政教育的又一硕果。

三、领学实践中的思政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

为落实中央要求,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指导,给出了建设性意见,纲要强调所有高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要担负起育人责任,切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遵循纲要所给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顶层设计,在领学计划的协同育人效应中,要基于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属性,从领学实践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出发,与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相联系,在深刻理解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内涵本质及领学计划精神的基础上,笔者以大学数学类课程中的《微积分》课程的领学实践为例,立足育人目标,育人关系,育人功能,分别从强化指导教师团队协同,领学学生队伍协同,强化领学内容协同等方面着手,给出有效推进领学实践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目标一致,强化领学指导教师协同

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主导作用,在协同育人体系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同向同行,领学计划与实践以隐性育人为特征,教师育人的理念、责任、情怀、方式、方法都决定着育人的效果,这就需要领学团队指导教师具有立德树人的政治信念和执着追求,有较高的职业修养和人格魅力,心系祖国和人民,视野开阔;需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素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深耕教学与科研;需要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具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下一代的责任和使命,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既是经师更是人师。这样才能站在立德树人高度,找准协同育人的着力点,通过团队教师的人格、品德、学识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时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成长需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设计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培养领学学生成为“有核心价值观,有创新创造能力,有社会责任担当”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以强健的教师团队持续推动领学实践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大学数学类课程是主修工程,经济和医学等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领学大学数学类课程的优秀学生来自数学专业和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深的物理、软件、机械、土木等专业,这些领学学生已经修读完两年的本专业课程,且各方面表现优异,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纲要》指出理工类专业课程在培养科学精神时,注重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结合,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因此在对领学学生进行大学数学类课程领学培训时,通过课程专题内容的学习和讨论,重点是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围绕大学数学的领学专题,通过小组讨论,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定理条件、结论的思考;解决数学习题时,如何分析问题,找出所需知识点,思考解题的可能方法,从而建立从已知到未知的求解思路,以及对一题多解习题的思考,强化他们的练习与试讲,帮助领学学生在日后进行领学时能够在教给随学学生的过程中,清晰数理逻辑和解题思路,进一步促进领学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的学习。比如在和领学学生讨论隐函数微分法专题时,学生们要把微积分教材上下册中关于隐函数的问题都在集中到一起,然后按照隐函数概念—隐函数存在定理条件、结论—隐函数微分法进行梳理,总结求解隐函数微分时的几种方法。这样的一个讨论过程下来,对于函数的微分法,领学学生会有触类旁通之感,有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数学思维训练,再比如,微积分中的导数,定积分等概念的生成过程,都是来自实际问题的理想化模型,在与领学学生探讨这些概念的生成以及概念内涵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在与领学学生讨论中值定理条件结论以及中值定理在微积分学中的作用时,利用一些反例,加深学生对定理条件充分性的理解,对罗尔、拉格朗日、柯西、泰勒中值定理之间关系以及微分中值定理、积分中值定理与牛顿—莱布尼玆公式之间关系的理顺,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推理能力和求实精神,围绕领学实践,领学团队指导教师在培训和指导领学学生时,要凸显家国情怀,帮助学生立志科技报国,在学生中心教育理念下,重在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培养他们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和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以领学实践帮助他们实现人格的升华,为领学学生有更长足的发展搭建平台。

与人文社科老师相比而言,大学数学类课程领学指导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不断学习领会为党育才的精髓和思考数学课程本身的学科特点,启发学生的思考更深邃,培智润心,不可将思政元素脱离开课程,讲一些空洞的道理,指导教师牢牢把握住育人方向,在育人目标上做到与思政教育一致,在德育实现路径上二者保持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

(二)关系协调,强化领学学生队伍协同

领学学生队伍是领学实践协同育人的又一关键要素,他们既是协同育人中的受教育者,同时又是随学学生的学业和精神的引领者,领学学生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领学计划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他们是学校里高年级优秀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成长和成才需求,需要领学团队指导教师帮助他们进一步夯实所领学大学类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提高对所领学知识的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环节,也是关乎领学实践效果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领学团队教师还要加强对领学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断探索对领学学生价值引领,帮助他们更具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培养其丰富全面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这些都是领学学生开展领学实践时对随学学生施加影响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在领学学生开展的领学实践中,还有受领学学生影响的随学学生,他们的成长是检验领学计划实践效果的另一个方面,主要表现有显性效果,诸如随学学生大学数学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学习态度的转变等,隐性效果诸如随学学生的进取意识,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领学学生队伍的建设是领学实践中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领学计划中打造优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托。优秀的领学学生和随学学生之间的朋辈交流关系属于隐性课程思政范畴,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育人环境,优秀的领学学生对随学学生的道德品格的目标导向、价值观的影响和引领能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大思政”育人环境与育人格局下,领学计划是协同育人的新角度,是整合学校教师和优秀学生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三全育人”的一个实践创新,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又一个有效途径。

领学学生和随学学生都是同一学校要培养的人才,在学校搭建的大学数学类领学实践平台上,挖掘高年级优秀领学学生的思政资源,引导领学学生和随学学生围绕数学课程答疑解惑,讲好校本故事,传递校本正能量,并将这些故事与能量有机地融入大学类数学课程之中,这将有利于光大校园有特色的朋辈交流文化。

(三)功能互补,强化领学内容协同

《纲要》强调在保留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优势特长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以巧妙和深度融合的方式植入各类课程,或挖掘课程自有的育人元素、价值追求和品德精神,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功能。这里特别提到课程思政应对学生的教育似盐入汤,要润物无声,大学数学类课程的领学培训内容是领学实践育人元素的载体,所以教师在进行领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兼顾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的选择,注意与思政课程在协同育人功能上的互补,而不是知识与价值的简单叠加或生硬说教。要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把情感、价值、态度融合进来,丰富和建设好领学培训与实践中无盲区的协同育人领学内容。领学内容的协同要体现在对领学学生培训时课程内容的总括、专题讲座中,又要体现在课下的大学数学知识的研讨、沙龙、论坛、答疑等学生参与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领学内容的协调中畅通价值引领渠道。除此之外,还要在领学岗位培训时增强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领学学生装满弄清 “一桶水”,在对数学概念,原理的层层深入学习中,加深他们对领学内容的理解,持续激发学生们内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启迪他们的科学思维,为学生播下创新的种子,充分发挥领学实践与思政的协同效应,合力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结语

领学计划与实践是大连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人才的一个探索,是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又一个教育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大思政”和协同育人格局,把握好领学计划精神实质。大学数学类课程是理科、经济、工科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在开展大学数学类课程的领学实践时,围绕领学学生队伍建设和领学内容,必须注重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适时适度地,似盐入汤,帮助领学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学生领学时也要根据内容和特点,保持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影响和引领随学学生,将“三全育人”落实落细。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