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重维度视阈下探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2022-11-24牛丽莹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牛丽莹

(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探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要不断把人类文明创造出新的形态,不断拓展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国家的有效途径,带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同时给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的选择。

一、理论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

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入,继续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好总体布局,实现理论的不断飞跃。

1.理论继承——“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了历史的演变过程具有其连续性,整个人类历史向前发展都是在前人的指引下进行的,理论发展亦是如此。每一时期新理论的诞生、发展都是对前一时期历史经验选择性的继承。离开理论的继承,新理论、新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时代的进步,注定会缺少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待理论要用科学的观点,不可全盘否定和肯定,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党史百年,铸就辉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为什么能,其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始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党始终继承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党百年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2]。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的总结过程中,才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各个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其内核,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思想的枷锁,强调“解放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累加的严峻局势下,既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强调“与时俱进”的意志品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思想路线的建设,在新时期,全党要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国内外背景之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于国家建设的全过程。

2.理论发展——“总体布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做了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政治建设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建设是灵魂,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社会建设是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在十八大基础上再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于“总体布局”,我们党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再认识的过程。党的十二大,形成“两个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党的十五大,形成“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齐发展;党的十七大,从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并拓展了“五位一体”,并首次对其进行单篇谋划,就生态文明建设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拓展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水平。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3.理论创新——“三个飞跃”

理论想要永葆生命力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党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进步,《决议》有关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就明确指出“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十大历史经验之一,理论创新在党成就伟大事业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制胜法宝。党始终能够通过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再运用新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使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百年来,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向前发展。党在重重的困难与挑战中,完成了众多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之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具体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成立百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为出发点,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根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持续推进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

二、实践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保障

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保障,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不断的实践中检验真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驾护航。

1.领导核心——党的领导

衡量中国共产党成熟与否的标志,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坚定的领导核心,其形成的重要前提就在于具备稳定的领导集体,重要保障就在于面对重大考验时的沉着应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保持高度一致,勇担使命、不负人民,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了坚定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实践经验,揭示了党的领导是历史必然与人民意愿的统一,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

百年前,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正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在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前进道路上,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以国家事业为己任。在革命时期内忧外患,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党肩负起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唤醒民众的历史使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式,在党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国家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英勇的斗争精神、无畏的牺牲精神、伟大的建党精神,成为百年中国向前发展的领航者和引路人。

2.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阐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价值理念,充分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心。“无我”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身已许国的崇高信仰,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无任何个人私利。“不负”是在政治上坚定的表达,充分体现了党坚定的决心,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表达。“我将无我”是政治宣言,“不负人民”是政治立场,彰显了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衡量了党忠心为民的价值尺度。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表达,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掌声,真正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的立场。

无论是“以人为本”或是“以人民为中心”,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此作为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人民满不满意是作为对党执政考验的评价标准,真正意义上把“为了人民”放在首位、落到实处,践行“不负人民”的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要激发全体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人民在百年道路上继续奋进,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共同努力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历史经验——实践中检验真理

历经百年,中国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实践不是无序的、盲目的、缺少领导核心的和缺少人民群众参与的过程,而是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的、自觉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一次次的成功,其根本体现在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精准把握上,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形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理论。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历史不断证明了党的理论成果具备优越性。毛泽东思想通过实践充分证明了,有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探索出了中国式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之下,在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战略指导下,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前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实践中,彰显了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把握规律、探求真理的高度自觉,经过实践检验的历史成果和经验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和物质保障。

三、文化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核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维度”中文化是其内核,文化自身具有传承性,影响着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中华儿女的伟大实践,依托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沉淀,积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既未采取西方世界的发展道路,也未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促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迸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

1.文化之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文化之魂。任何科学的理论与制度只有做到本土化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恰好诠释了这一点,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我国取得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化,能够不断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能够快速融入本国并能够发挥指导性作用,其根本就在于它与中华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近代社会以来,西方学说涌入中国与中华文化进行碰撞,从文化排异与认同的辩证关系出发进行分析,“西学”与中华文化差异较大,无法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同时腐朽落后的思想根深蒂固,未满足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直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探索了正确的方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与过去腐朽落后的思想与文化划清界限。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除了是一场社会变革更是一场文化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有机融合,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下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族谱、价值脉络,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互补。

2.文化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源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文化之根。近代的中国遭受了资本主义的冲击,在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秉持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表现为“文化全盘西化论”,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体系作为世界各国文化的唯一标准,这无疑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另一种表现为“文化保守主义”,束缚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面对新事物仍然保持传统的思维方式,跟不上时代的进程。由此,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运用辩证的角度,进行有效的甄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所凝结出来的文化,这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独特的民族基因,正是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对待传统文化的全盘接收,而是传承其精华,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才能为文化强国的建设夯基础、开新局。

3.文化之基——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文化之基。中国精神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之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中国精神主要是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若要完整系统地掌握中国精神,还要与我国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联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融合,赋予中国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构建中国精神的完整谱系。中国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既能继承过去又能开创未来。同时,中国精神又具备无比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优秀的文明成果,能够做到横向发展,纵向延伸,使得中国精神内核更加完善、更为系统。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中华文化的特性,使中国精神成为推动国家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