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程的工作重点分析
2022-11-24刘向峰
刘向峰
(成都市郫都区水务局,四川 成都 611730)
0 引言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讲究环境保护的矿山开采和工厂生产,不仅污染了环境,还破坏了水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近年来,河道治理力度在持续加强就是有力的证明。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人们在统一筹划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资源保护原则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重心放在防洪结构的优化,景观绿化程度的提升,生态治理和河道疏浚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基本原则进行简单概述,重点探究河道治理工程的工作重点,为我国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提供借鉴。
1 河道治理原则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人们在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等五大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1.1 统一筹划原则
在正式开展河道治理工程项目之前,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团队的技术人员需要对河道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状况进行考察,学习河道治理规划守则,将河流流域的上游、中游以及下游地区同河道支流部分的治理工作进行统一筹划。筹划的重点是将河流水域周围的化工企业的工业用水和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分开,同时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做好自然灾害以及重大问题的防治处理工作准备。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防水、灌溉、发电等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河道治理规划应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即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1]。
1.2 协调发展原则
河道治理工程中,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首先要考虑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周边地区居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其次要考虑工厂的用水与排水,要强调外排废水的水质一定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还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河道治理规划路线,将河流堤坝同周围群众居住区域之间的距离进行统筹管理,确保河道的宽度以及河床的覆盖面积不会对周围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河道生态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河流生态系统与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沿线的整体风貌相协调统一,形成河流景观中的一道亮点,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
1.3 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以及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和施工计划安排,要因地制宜,要因势利导。不仅在工程材料的选择上要就地取材,而且要在路线规划上要顺势而为,从而确保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施工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同时达成河道治理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提升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效率,优化施工结果[2]。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应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总结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
1.4 资源保护原则
当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根据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和因地制宜的项目施工原则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施工计划之后,河道治理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团队在正式开展项目的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加强对河道周围水域环境、土地资源以及土壤和植被的保护工作。在施工河道的堤坝周围护栏外侧种植植物,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河道治理和环境美化的双重发展目标。
1.5 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原则
当面对城市河道治理时,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大步迈进,同时由于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许多本该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滞后,比如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等,历史欠账较为严重,导致很多地方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没有有效收纳处理,直接流入河道,出现了很多城市黑臭水体。所以,河道治理时,必须考虑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如构建生态植被,在河道周围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不仅美化环境,还可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治理时,应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
2 河道治理工程的工作重点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主要抓好防洪结构的优化,景观绿化程度的提升,生态治理和河道疏浚等方面的工作。
2.1 优化防洪结构
在开展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程即为堤体填筑工程,这一环节中第一步便是需要对土方进行开采。工程项目的管理负责人需要根据招标书上的具体要求,确定可以进行土料填筑的场所位置。在不同填筑的位置所使用的填料都需要满足物理力学的各项指标。对土料场地的材料质量和储存量等需要进行反复清点核实。例如,我国深圳市第一大河茅洲河的河道治理工程项目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防洪结构的优化调整方面。通过土方开采和土方填筑等技术,增强了防洪结构的稳定性。技术部门利用现场取样的方式,对土料的天然容量、压缩系数以及含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测试,进而为施工团队的土方开采手段提供了信息和数据的支持。在得到各项数据指标支撑的基础上,正式进行土方开采之前,对地表的杂物进行清理,选择立体开挖和平面开挖相结合的开采方式,调用了PC-450型号的挖掘机设备,开采厚度为4.5m的土料,之后运用装载机设备,将土料运输到需要堤体填筑的施工现场中,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正式进行填筑土方之前,在需要填筑土方的堤体上方铺设一层厚度为0.5m的细石料,之后再按照具体的施工标准进行土方填筑。在每一层填筑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都需要对前一层土层表面的杂质和残留物进行清理,同时将土层压实,确保每一层土层之间都能保持紧密连接。对土方填筑使用的土料含水量以及土方的倾斜度等多方面进行实时监管和控制,确保每一个施工环节的完成情况都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同时,当地施工团队还安排了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土层之间的杂质和残留物进行清理,安排质量监督人员对削坡处理和整坡压实工作进行管理。利用振动碾压的机械设备进行填筑压实工作,确保堤体土方表面同防洪墙的轴线处于平行状态,同时在边角位置利用连环套打夯的方法,提升堤体的稳定性。
2.2 提升景观绿化程度
合理利用水土保持技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对河流水域和周围地区造成灾害,同时还能扩大区域内部的景观绿化面积,优化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结果,提升区域景观的绿化效果。例如,我国深圳市茅洲河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重点对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施工路线、高岸取土场以及整治工作等进行监管。在进行治理的河道周围,适当种植绿色植物。既起到了稳固水土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环境。提升景观绿化面积时,综合运用定位监测、现场巡查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从全方位多角度提升了河道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通过对断面进行优化,利用复式断面的模式,保持主槽流速,降低悬浮物质在河道中的污染。同时,为了防止洪水对凹岸地区的严重冲刷,在凹岸地区增加了护坡护脚工程,有效降低了水流冲刷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为种植绿色植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开展生态治理
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应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清水补给”等原则,对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进行治理。截污纳管是河道生态治理最直接有效的工程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通过沿河沿湖铺设污水截流管道,并合理设置提升(输运)泵房,将污水截流并纳入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内源治理主要包括垃圾清运、生物残体及漂浮物清理、清淤疏浚等措施。生态修复主要包括岸线修复、生态净化、人工增氧等技术[3]。岸线修复可采取植草沟、生态护岸、透水砖等形式,对原有硬化河岸(湖岸)进行改造,通过恢复岸线和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强化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生态净化主要采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人工增氧主要采用跌水、喷泉、射流,以及其他各类曝气形式有效提升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清水补给适用于城市缺水水体的水量补充,或滞流、缓流水体的水动力改善,可有效提高水体的流动性。清水补给可利用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清洁地表水等作为城市水体的补充水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2017年,在对成都市郫都区杨泗堰进行河道治理时,就采取了“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清水补给”的方式。治理前,由于沿岸有污水排入,造成水质黑臭,同时河道岸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杂草丛生,树木横卧,十分影响观瞻。治理时,首先截断污染源,对杨泗堰沿岸的污染源进行纳管收集,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然后进行内源治理,对杨泗堰进行河底清淤,运送到污泥处理厂处理。其次进行生态修复,把原陡峭的硬化河岸拆除,增加坡度,采用岸坡上段铺设土工布种植花草、坡底安放钢丝石笼的方式,增加河道自身生态修复机能。最后进行清水补给,加大从府河引水,增加生态基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理效果。后来又在岸上修建休闲绿道,人们或在岸上散步,或在水中嬉戏,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4 做好河道疏浚工作
河道疏浚技术对于提升河流水域面积以及河道槽蓄容量等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水下疏浚、干河疏浚、水利工程疏浚以及爆破疏浚等。按照对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工程疏浚、生态疏浚以及环保疏浚技术等。例如,我国深圳市茅洲河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采用了河道疏浚技术,将河水中的有机物质等进行分解,同时将河床底部泥土中的重金属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避免了污染物质向河流水域以及周围土壤内部继续扩散。在采用河道疏浚技术的过程中,当地河道治理工程项目团队还采用了曝气充氧技术,同时配合微生物修复以及植物净化等方式,提升了河道疏浚技术的应用效果。技术团队在实验室中经过模拟河道河床的具体状况,引进了美国Clear-Flo系列的微生物菌剂,有效分解了河道内部的有机污染物、化学物质以及重金属物质等,从而完成了河道疏浚工作[4]。
3 结束语
近年来,河道治理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对遏制环境污染和河流水质日益恶化起到重要作用。从实践和效果上看,人们更加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体会到“环境之痛”和“自然之美”的区别。总之,坚持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因地制宜、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等五大原则,认真抓好防洪结构的优化,景观绿化程度的提升,生态治理和河道疏浚等河道治理的重点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河道治理工程承建单位的施工管理水平,还有利于提升河流水域资源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