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喻血轮及其诗歌创作简论

2022-11-24程翔章

新文学评论 2022年1期

□ 程翔章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湖北文坛上,曾活跃着一位极富才华的青年作家。他以其生花妙笔,不仅撰写了一系列的哀情小说,而且发表了数量众多的其他文学作品;尤其是他撰写的哀情小说,往往一版再版,有的甚至“一年中皆销至二十余版”①,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不仅在湖北,而且在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创作丰富又有影响的文学家,不仅20世纪,就是21世纪出版的众多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和作品;即使有的偶尔提到他的某部作品,却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故今天有学人称他是“文学史上的失踪者”②。他,就是湖北黄梅的喻血轮。

对于喻血轮的小说和散文创作,笔者有专文介绍、论述,此处仅就其诗歌创作略加论述,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让更多的学人读来关注他。

喻血轮,原名允锡,字命三,别号雪轮,自号“绮情楼主”,别署“皓首匹夫”,笔名血轮、绮翁;室名有“秋月独明室”“绮情楼”“忆梅庵”等。光绪十八年十一月初十日(1892年12月28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城东门一个喻姓大家庭。

这是一个在当地颇有影响的书香世家。太高祖喻文鏊(1746—1816),字冶存,号石农,贡生,曾官湖北竹溪县教谕;为性灵派著名诗人,亦工古文,有《红蕉山馆诗钞》《红蕉山馆文钞》《考田诗话》《湖北先贤学行略》等著作行世。高祖喻元洽(1781—1849),恩贡生,候选教谕改选州判。曾祖喻葆模(1806—1866),议叙八品官。祖父喻焕烈(1833—1883),名润畦,廪膳生。父亲喻次溪(1861—1909),号增颐,廪膳生,戊戌前后曾入江汉书院,为黄侃之父黄云鹄的入门弟子(黄侃之姊为喻血轮的七舅母),著有《嚣嚣斋诗集》。母亲梅氏为同邑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梅雨田的长孙女,知书识礼,贤声播乡里。长兄喻的痴(1888—1951),武汉报纸编辑、主编,曾官安徽青阳县县长,著有《樗园漫识》《喻老斋诗存》《喻老斋诗话》《适园文存》等。二兄喻雪钟(1890—1954),北京、武汉各大报社编辑,曾官黄梅县金库主任。

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喻血轮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幼年的喻血轮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胸怀大志,一直跟随三叔喻肖畦(1868—1925)、舅父梅宝瓒学习古典文学,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基础。十二岁时,就读黄梅县八角亭高等小学,与吴醒亚同学。八角亭高小由原调梅书院改建而成,是黄梅的最高学府,亦成为黄梅近现代文化的摇篮,喻血轮乃八角亭高小的首届毕业生。

宣统元年(1909年),十八岁的喻血轮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进入黄州府中学堂学习。其时,先喻血轮进入黄州府中学堂学习的尚有长兄喻的痴,蕲春方觉慧、詹大悲,罗田何亚新与同邑的宛思演等人,他们很快成为好友。方觉慧、詹大悲、何亚新、宛思演等人或是同盟会会员,或是日知会会员,或是群治学社社员,相互激励革命斗志,还在学校成立了明德学会,倡导民主革命思想。喻血轮耳濡目染,亦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同年底,同邑好友宛思演离开黄州府中学堂,变卖家产,赴汉口接办《汉口商务报》,以之作为群治学社的机关报。于是,喻肖畦、邢伯谦、詹大悲、何海鸣、梅宝玑(喻血轮的堂舅)、查光佛、刘复基等革命志士皆汇集报社一起办报,“不特鼓吹革命,言论激昂,抨击无所忌讳”(喻的痴《樗园漫识》)。

宣统二年(1910年),在《汉口商务报》被查封后,经梅宝玑的劝说,黄梅富家子胡为霖又投资创办了《大江白话报》,仍由詹大悲、何海鸣担任正副主笔。《大江白话报》一发刊,便旗帜鲜明地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于现实时政,“据实直书,无所畏惮”(喻肖畦《大江报馆重出版祝词》),一时名震全国。喻血轮此时虽仍在校读书,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受他们的影响,思想逐渐倾向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喻血轮立即来到武昌,投身起义军的学生军。后因体弱不能继续服役,不得已才报考了北京法政学校。

1912年初,喻血轮赴京入北京法政学校学习。在舅父梅涤嘏的鼓励下,喻血轮一边学习,一边以“血轮”的笔名为汉口的《国民新报》撰稿,颇受主笔许止竞的赏识。这不仅为其后来专门从事新闻事业作了铺垫,而且为其后来一边办报、一般从事文学创作练了笔。

1913年初,经朋友介绍,喻血轮离开北京法政学校,至夏口法院服务。适黄冈王华轩先生在汉口英租界维新印书馆内创办《汉口中西晚报》,为恢复《汉口中西报》(清末创办,武昌起义时停刊)打基础;以许止竞先生的荐举,喻血轮被聘为编辑。因事情不是太多,故两边事情兼顾。同年9月,王华轩先生正式恢复《汉口中西报》,以凤竹荪为主编,喻血轮为编辑。由于事情繁多,喻血轮不得不将夏口法院的工作辞掉,一心一意办报。这也成为他此后从事新闻事业三十年的正式开始。

1915年,以上海为大本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兴盛起来,受其影响,喻血轮亦利用编辑报纸的间隙,开始创作鸳鸯蝴蝶派小说,并于同年的10月,在好友、原报社同事、时任上海进步书局编辑的贡少芹的联系、举荐和支持下,在该书局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悲红悼翠录》。

1916年,《悲红悼翠录》的顺利出版及其在读者中的反响,给予喻血轮莫大的鼓舞。于是,他在编辑报纸之余,继续坚持小说的创作,本年内又出版了《情战》(上海进步书局)、《名花劫》(上海进步书局出版,上海中华书局再版)、《菊儿惨史》(上海进步书局)等几部小说。

1917年,王华轩的办报事业达到鼎盛时期,又创办《汉口日报》,以喻血轮的长兄喻的痴为主编,延聘聂醉仁(喻血轮的妹夫)、邓瘦秋(喻血轮的堂妹夫,吴仪的姨丈)等十余人担任主笔或编辑。《汉口中西报》则仍由王痴吾、喻耕屑、喻血轮负责。

也是在这一年里,应沈知方、沈骏声叔侄的邀请,喻血轮曾赴苏州出席“学术研究会”,并被聘为“学术研究会”的成员。其实,这个“学术研究会”,就是一个“雏形书局编辑部”(即后来的世界书局),其工作就是“著作小说及注解旧书”,且“经其计划编出之书,无不行销”③。喻血轮的几部最畅销的小说就完成于游苏期间。结束苏州之行后,喻血轮又曾至上海一游。

此年内,喻血轮出版的小说还有《生死情魔》(上海进步书局)和《双薄幸》(上海文明书局)两部。

1918年,对于喻血轮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也是一个大丰收的年份,不仅他的几部重要小说《西厢记演义》(上海广文书局)、《云兰泪史 云兰日记》(上海清华书局)、《蕙芳日记》(上海广文书局)、《林黛玉笔记》(上海广文书局)相继出版,而且夫人蓝玉莲(笔名喻玉铎)的长篇小说《云兰秘密日记》亦由上海广文书局出版,喻血轮与夫人喻玉铎合著的《孤鸾遗恨》也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发行。

几年来,辛亥革命的失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喻血轮感到极为失落、不满和痛苦,精神面貌和思想倾向也日趋保守与消沉。于是,他便将郁积于胸中的彷徨、落寞和伤感,通过这些作品倾泻出来。

1919年,喻血轮在办报之余,出版小说《女学生日记》(实为更名之《蕙芳日记》,广明书局)一部。

1920年,是喻血轮最痛苦的一年,与他朝夕相处、情投意合的夫人蓝玉莲(喻玉铎,1893—1920)因病去世,使他伤痛欲绝。这一年中,他没有发表任何作品。

1921年,喻血轮逐渐走出夫人去世影响的阴影,并离开武汉这个伤心之地,来到上海,担任《四民报》的总编辑。在上海,喻血轮结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周瘦鹃、赵苕狂等人,并成为好友,并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在他们主编的《游戏世界》上发表一系列短篇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其间,曾将亡妻的《云兰秘密日记:闺阁秘史之一》在广文书局推出新版。

1922年,喻血轮辞去《四民报》总编辑职务,重返武汉,仍至《汉口中西报》任职,与郑昭式女士结为伉俪,并于第二年迎来了独子喻新民的降生。这两年中,除了原出小说的再版外,他没有新的作品问世。

1924年,经过几年的调整,本年内除《西厢记演义》在世界书局再版外,尚出版有《情海风波》(上海文明书局)、《杏花春雨记》(上海文明书局)两部小说。

1925年初,喻血轮雄心勃勃,在汉口创办了扬子通讯社,开始独立从事新闻事业,希望有所建树。岂料“六一一惨案”发生,使他的理想成为泡影:这一天,汉口码头工人两千余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抗议英商太古公司英籍船员无故殴打中国工人;但游行队伍遭到英租界军警的开枪射击,工人被打死八人,伤数十人;惨案发生后,汉口市工人、学生、市民准备召开国民大会以掀起更大的抗议活动。当晚,喻血轮便根据事实,对此事件作了如实报道;第二天,全市各大报纸均刊出了这篇报道,引起了英国领事馆的恐慌,遂勾结当局派出便衣到通讯社和相关报纸逮捕、当场枪毙有关人员。喻血轮因其时正在日租界办事,幸免于难;随后遂化装逃至黄州,再由黄州逃至安徽芜湖,走依同乡好友、同学吴醒亚。

1926年,喻血轮见世道艰险,遂放弃报业,进入政坛,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吴醒亚的秘书。

1928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科长陈立夫为宣传、鼓动北伐,振奋士气,酝酿创办《京报》。以吴醒亚的举荐,喻血轮奉命至南京,下榻中华饭店,参与筹备工作。同年4月1日,《京报》正式创刊,陈立夫兼任社长,萧吉珊(蒋介石麾下红人)任副社长,吴醒亚兼任总编辑,石信嘉(黄梅人,《汉口民国日报》的编辑)任经理,妹夫聂醉仁任主任编辑,喻血轮任副刊编辑主任,梁鼎铭为美术编辑,林振镛为经济编辑。一时间,将这份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对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贡献颇大。同年的11月,同乡好友吴醒亚被任命为安徽省民政厅长,喻血轮则应邀出任其秘书。

1929年初,同乡好友、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方觉慧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农矿厅长,不久,又任代理民政厅长。应好友之邀,喻血轮回到武昌(即夏口),担任湖北省民政厅秘书。同年夏,喻血轮被任命为湖北应山县县长,至年底解职,虽在任不满半年,因其实心为百姓办事,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1930年,喻血轮出任湖北省藕池口(今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征收局局长。

1931年,喻血轮辞去藕池口征收局长职务,回汉口就任湖北《中山日报》的总编辑。

1936年,喻血轮再次来到南京,出任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编检股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喻血轮随南京国民政府撤退至武汉,随后经武汉抵达重庆,仍在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任职。

1941年10月,川陕豫鄂党政考察团成立,以同乡好友、时任某军副军长的方觉慧为团长;应老友之邀,喻血轮出任考察团的秘书;此次考察历时四个月,行程万余里,喻氏作有《川陕豫鄂游志》一书记其行程和见闻。考察结束后,仍回原单位任职。

1943年,喻血轮离开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被任为重庆民生机器厂(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的前身)秘书。不久,调任中央造船公司秘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喻血轮辞去现有职务,离开重庆,辗转来到上海闲居。

1948年底,鉴于当时的紧张局势,喻血轮携带着自己的《秋月独明室诗文集》,还未来得及等夫人到来,便只身匆忙乘轮船抵达台湾。

1949年,喻血轮抵台后,仍出任台湾造船公司秘书之职;因任务繁重,十分辛苦,使身体大受损害,以致患了咳血症。后经多方调养,至次年方才逐渐愈复。

1951年,喻血轮开始恢复写作,不仅为《中华日报》撰写连载小说《红焰飞蛾》,而且开始撰写《绮情楼杂记》并在《新生报》(高雄版)上连载。同时,还以“绮翁”笔名在《大华晚报》上连载其《忆梅庵杂记》。喻氏所写的这些杂记,“多为名人轶事,野史奇谈,甚为读者赞赏”④。

也是在这一年,大陆友人函告,他的长兄在家乡被人民政府镇压。

1954年,喻血轮辗转得知,其二哥喻雪钟因病亦在黄梅老家去世。

1956年,由台湾启明书局将喻血轮近几年在报纸上连载的杂忆文章,结集成《绮情楼杂记》(第一集)、《绮情楼杂记》(第二集)、《绮情楼杂记》(第三集)陆续推出。

1958年,年近古稀的喻血轮,开始回忆自己的办报生涯和投身革命的经历,先后写有《军阀枪口下逃生记》《清末民初汉口报坛史》《北伐时期之〈京报〉》等文章,后收入《湖北文献》第46期(1978年版)。

同年里,得大陆友人函告,知其夫人郑昭式已在上海病逝。悲痛之余,为晚年有所依存慰藉,又在台湾续娶王锦华女士为伴。

晚年的喻血轮,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多次想回大陆探亲。1967年8月,76岁高龄的喻血轮终于下定决心,经香港回大陆探亲。不料抵达香港后,旧病复发,医治无效,于同月29日带着深深的遗憾在香港与世长辞。留给后人的则是他的《喻血轮集》⑤。

我们今日所见到的喻血轮的诗作,除《诗文杂著》中收有28首(其中有26首亦是整理者从《川陕豫鄂游志》中辑出)之外,其他皆散见于他的几部小说当中,如其《悲红悼翠录》中有43首,《芸兰泪史》中有4首,《蕙芳日记》中有15首,总共约90首。

喻血轮的这些诗作,主要创作于他的早、中期,除去散见于小说作品中的篇章之外(因小说作品中的诗作主要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当时所处环境而作,不好单独拿出来论述),所剩作品数量不是太多,故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亦不是太丰富。下面仅以《诗文杂著》中的诗作来看,主要反映了如下一些内容。

其一,叙写由于战争的爆发而导致人们骨肉分离、四处飘零的社会现实。如其《戊寅除夕·民国廿七年,时因抗战避居重庆》:

爆竹声声惊岁晚,江山寥落酒痕干。白河杨柳随春展,庾岭梅蔷向腊残。九塞烽烟频报急,六朝金粉尚偷安。故园今日无消息,万里飘零作客难。

早自甘心百不如,郎潜白发敢唏嘘。闲情萧索惟拼酒,壮志消磨愧上书。宝剑无灵思薛烛,文章憎命笑黔驴。凄凉骨肉分离甚,又向天涯度岁除。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11月20日,国民党政府通告中外,即日迁都重庆。时在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任编检股长的喻血轮,亦随南京国民政府撤退至武汉,随后自武汉辗转抵达重庆,自此与亲人天各一方。除夕本来是与亲人高高兴兴、热热闹闹欢聚一堂,一起度岁的时候,可如今,关河阻断,故乡和亲人的情况都不知怎样,而自己亦飘零万里,孤苦无依,只能举杯独酌,唏嘘叹息。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由于战乱致使千千万万的家庭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的凄苦悲凉之情。如其《宿剑阁城外》:

瑟瑟西风趋剑阁,阁外天寒月方落。桥头忽遇女乡亲,翠袖殷勤留客酌。自言避难来荒城,槁砧弃置事长征。无聊且作当垆妇,日博蝇头寄此生。此生命薄长已矣,往事成尘恨如此。女伴三人共晨昏,可怜尽是良家子。言罢灯前忽垂泪,顿教座客都望寐。天涯我亦悲摇落,愿与王郎拼一醉。

此诗写于1941年11月20日。作者于是日晚七时随赴川陕豫鄂党政考察团抵达剑阁县城外之桥头。因到达时间较晚,此时既无旅店可住(家家客满),亦不见有餐馆在营业(此地夜间食客少,餐馆很早就关门了)。幸好友王伟侠遇聚乐园餐馆老板娘为安徽同乡,老板娘遂四处买菜为大家做晚饭,使大家不致饿肚子。吃饭时聊天方才得知,此餐馆共三人,王君安徽同乡本为中学生,故乡失陷后,随丈夫避难西行,至此落脚;不久,丈夫被另一女人拐跑,她愤极,决心自谋生路,便带着儿子在此开了这家菜馆。另一女子为川籍小学老师,亦避难至此,原为老板儿子的老师,亦加入为老板管账。还有一位女子,为北平人,一路避难而来,却与丈夫走散,带着一个儿子,加入进来,自任厨师。吃完饭,却无处住宿。老板又热心快肠地为大家想办法、拼案板,总算将就了一晚上。躺在“床”上,作者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这都是因为这场可恨的战争,它让不知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于是,作者写了这首七言古诗以纪其事。又如其《就食东大街家庭餐室,口占一绝》云:

家庭餐室见双鬓,匹马关河带泪还。今日青门来卖酒,流离身世老朱颜。

此诗是作者与考察团同人于1941年11月25日至西安东大街家庭餐室就餐时所写。此餐室颇为特别,每次只欢迎数雅人来此小酌,见凡夫俗子则辞谢之——餐室门口专门贴有他们所写的、一篇文情并茂的告知(即《餐经》)。家庭餐室的老板名俞印民,原来是一位作家,笔名“五湖渔隐”,民国初年曾和作者一起为《小说海》《礼拜六》杂志和世界书局撰写小说,蜚声文坛。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其夫人满怀爱国激情,加入妇女服务队,任职某伤兵医院,遂随夫人自上海经武汉,一路入陕。1939年,夫人归自前方,且夫人善烹饪,两人便在此开了这家家庭餐食。尤其是其夫人,名卢苏丽,亦能文,自参加妇女服务队后,历鄂、鲁、冀、晋而入陕,曾多次深入沦陷区从事宣传救济工作,屡遇险,皆以其智脱险。来陕后,著《敌的后方》笔记,连载于西安某报,文笔流利畅达,读之如身临其境,可称佳作。如今,两人渐老,华发盈鬓,不求发财,只为存身。作者得知其夫妻二人之遭遇,不免感叹唏嘘——若非这场可恨的战争,凭着他俩的才华何处不能安身?何至沦落至此开餐室,有家不能归?!于是,写了这首小诗赠家庭餐室男女主人。

其二,赞扬将士的同仇敌忾,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如其《潼关道中》写道:

朝发东泉店,潼关冒险过。孤城余瓦砾,一路势嵯峨。喜见熊罴守,无虞敌寇多。中原未收复,游子恨如何?

这首诗是1941年12月14日作者与考察团同人自华阴东泉店(今华阴市孟塬镇)乘车冲过敌人封锁线到达潼关后所写。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东端。其东邻河南省的灵宝市,西连陕西华阴市,南接陕西洛南县,西北与陕西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为陕、晋、豫三个省的要冲。作者在车上,放眼四望,只见“潼关山势峥嵘,气象雄伟,城建山上,依山蜿蜒起伏,状甚壮阔,城内房屋,多被敌人摧毁,车行城外,但见断瓦颓垣,搘拄寒云冷雾中,守城将士,屹立山巅或雉堞间,气概甚勇”。作者坚信,有如此险峻雄关,有熊罴将士严守,就一定能战胜敌寇,收复中原。

其三,游览名胜,感叹古人。喻氏此类诗作不少,如其《望江楼》写道:

万里桥边醉放舟,枇杷门巷此登楼。多情惟有锦江水,呜咽年年动客愁。

此诗写于1941年10月17日。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之望江楼公园内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其主要建筑有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筑的。站在望江楼上极目远眺,只见锦江从足下流过,呜咽有声;楼外芭蕉,高与檐齐,微风撼之,簌簌作响,景物恬静幽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而望江楼与薛涛的名字紧密相连。薛涛,字洪度,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幼时随父宦游蜀中,父母先后死,十六岁沦为乐籍。姿容美艳,性敏慧,通晓音律,多才艺,尤工诗,名动一时。韦皋镇蜀,令侍酒赋诗,称其为“女校书”。自是出入幕府,历十一镇,皆以诗受知。晚年隐居浣花溪,即今之望江楼。身临其境,情不自禁地对官宦才女沦落为官妓而生发出深深的怜悯、痛惜之情。又如其《留侯庙》写道:

紫柏山头夕阳红,巍然祠庙有雄风。非关王佐神仙侣,只在嬴秦一击中。

此诗写于1941年10月23日。留侯庙又名留侯祠、张良庙,位于秦岭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是为祭祀西汉初功臣张良所建。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东部及郏县东南部一带)人。其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雇力士在古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锥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时遇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曾称赞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汉朝正式建立,封为留侯;后功成身退,隐居留坝县庙台子,千古流芳。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病卒,谥号文成侯。作者此诗不仅极写留侯庙的殿宇恢宏、碧瓦翚飞、池泉幽静,而且对张良的襄助刘邦、成就其丰功伟绩有着独到的看法:张良协助刘邦打天下灭亡秦朝,不是因为他有王佐之才,也不是因为他怀有神授天书,而是因为他胸中始终怀有国仇家恨,一心要恢复韩国;当他的愿望、理想实现后,便很快功成身退,隐居不仕。这也可算得上是一家之言了。又如其《华清池》云:

秋老斜阳画角哀,华清无复旧楼台。伤心一勺温泉水,曾洗凝脂玉体来。

此诗写于1941年12月9日。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骊山,北临渭水,是以温泉汤池著称的中国古代离宫。周、秦、汉、隋、唐等历代统治者,都将这块风水宝地当成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宫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自白居易、杜牧以下历朝历代不知多少诗人曾作诗吟咏过此一代胜迹及其风流韵事。身临其境,此地虽已无复旧时模样,却让人浮想联翩:杨玉环固然由此而承恩、得宠,而其马嵬罹祸亦未尝不兆于是。作者至华清池旅馆时,还见原旅馆客厅的玻璃窗户上尚留有五年前西安事变时留下的弹孔——这不是给那些统治者,尤其是那些不顺从民心民意的统治者最好的警示么?!再如其《卧龙岗》写道:

无论襄阳与宛城,卧龙祠庙自峥嵘。三分早定偏安局,两表如闻痛哭声。当日君臣真洒落,至今朝野颂忠贞。英雄自古多遗恨,八阵图前夕照明。

此诗写于1942年1月10日喻血轮和考察团同人一行自宛城出发去老河口的途中。卧龙岗即诸葛亮早年躬耕、隐居之地。作者所写乃指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公里处之卧龙岗,岗上有武侯祠。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一作伏龙。琅琊阳郡(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东汉末隐居南阳邓县隆中,于世事颇为关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联吴抗曹主张,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赤壁之战后同关羽镇守荆州,后协助刘备取得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后主继位,被封为武乡侯,总领西蜀军政,实行法治,严明纪律,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各族关系,推行屯田政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对峙于魏南,病逝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军中,追谥忠武侯,葬定军山。关于诸葛亮早年躬耕、隐居之地历来就有两说:一说为河南南阳城外之卧龙岗;一说为湖北襄阳市襄阳区西二十里处之隆中山,山畔有武侯草庐古迹,传说为先主三顾茅庐之处。两说莫衷一是。在诗中,作者不仅表现出了豁达的胸怀,而且对诸葛亮的功业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无论其草庐何在,武侯之勋业彪炳,自足千古”;虽然其累率师北伐,功未成而身先卒,然其“以尽瘁自明,以谨慎自处,忠心耿耿,无一日自私,其得享千秋庙食,固其宜矣”(《川陕豫鄂游志》)。

类似的诗作尚有《望白帝城口占》,此处不再展开论列。

其四,赞叹川陕地方关隘的雄伟险峻。如其《剑门》:

崱屴雄关绝世无,云屏削壁莽蓁芜。羊肠鸟道称奇险,一剑真能御万夫。

此诗写于1941年10月21日。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的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故称“剑阁”。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进入关内长约500米的幽深峡谷中,可见前人留下的“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碑刻。新修建的剑门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附近山峦绵亘,植被葱茏,景色秀丽。故作者对剑门这个绝世雄关赞叹不已,坚信据此奇险,定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其五,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已年过五十却一事无成,抒发其郁愤之情。如其《五十漫述六章》写道:

弹指光阴五十年,镜中华发已盆颠。英雄迟暮狂犹昔,肝胆镌磨老更坚。尽有河山供啸傲,会逢海国尽烽烟。一生牢落谁知己?留滞天涯万感牵。

当年意气太纵横,驰骋文坛愧有声。爱写缠绵成稗史,惯耽豪放傲公卿。丰神漫比安仁美,才调曾邀孝穆名。自笑聪明多误用,兰闺赚得泪盈盈。

劳人草草不胜情,世事荣枯转眼更。曾佐封疆参幕府,也从盾鼻檄雄兵。宰官偶现惭花县,榷使归来尚笔耕。无计消愁惟纵酒,酣酣常觉一身轻。

不堪旧事忆京尘,十里秦淮点缀新。选士亦曾随吏部,慰情还幸伴佳人。羽书蓦地传关塞,画角喧天动海滨。今日王侯谁宅第?降幡空自退萧晨。

奉檄仓皇忽入川,巴山来去北泉边。云横铁鸟星辰动,月照尘沙骨血鲜。离乱早乖黄鹄志,忧伤赖有细君怜。荒村一住经三载,回首家园意惘然。

扑面寒风凛冽天,雪花飞舞马蹄前。才从栈道穿秦岭,又逐征车到洛川。半世漫游真厌倦,满腔心愿化云烟。黄巾扫荡知何日?得赋归欤乐似仙。

1941年12月27日(农历十一月初十)是作者的五十岁生日。其时,喻血轮随川陕豫鄂党政考察团同人一行正在河南洛阳考察。真是“流光如驶”,自己“忽忽已届五十之年”,已是“华发盈颠,牙齿疏落,垂垂老矣”。于是,思绪翻腾,自己过往之经历不禁一一展现在眼前:“余兄弟三人,余最少,十六岁,严父见背,在极艰苦中求学,民元以后,遂为东西南北之人。因自幼爱好新闻学,遂择业为新闻记者,自民二迄民十,任《汉口中西报》的编辑七年,为上海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编撰小说二年”,时“仅取得著作权,而放弃版权”;岂料“余侪之笔秃,而书贾之囊饱”。“民十一年至民十五年”“自创一扬子通讯社”,“大为舆论界所重视”;“因对新闻事业,始终感觉兴奋,故殚精竭虑,力求发展,且时方盛年,意气不可一世,不慑于权威,不诱于势利,凡所立言,一以觉悟迷蒙、针砭沉痼为主。岂知绳墨不便于曲木,明镜见憎于丑妇,因是大招鄂军政当局之嫉忌”;“会民国十四,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六一一’汉口英租界亦发生同样惨案”,“鄂督……竟以‘就地正法’密令,令汉口警厅捕余”。“民十六以后,乃放弃新闻事业,从事政治生涯,在军委会总政治训练处秘书室可一年,参与皖省府民厅幕府约二年,出宰湖北应山一次”;“民十九复主办湖北《中山日报》逾年,因汉口大水辞归。廿五年入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事务所,主持编纂事宜,直至首都沦陷,随会入川,迄今犹未能脱此鸡肋生活。此次出游,特客串而已。今老矣!百事无成,际此风雪满天,犹复羁迟异地,中原未复,有家难归,缅念及此,不觉百感交集”,于是,至“照相馆摄一影”(前面所引均见《川陕豫鄂游志》),并挥毫写下了这一组诗以纪之。

与《五十漫述六章》类似的诗作尚有《离宛前夕题壁》:

人生何事太匆匆,策马天涯类转蓬。伏枥早辜千里志,读书已负十年功。中原沦陷身垂老,万里河山战未终。画角声从寒月起,卧龙岗上拜英雄。

此诗写于1942年1月9日,时作者与考察团同人一行正在河南南阳(南阳故称“宛”)考察。当天晚上,作者赴友朋宴请后归寓所,“知悉明日决启行,私念抵宛倏忽三日,方获小憩,又须远行,且明日至老河口后,汽车已无用处,再赴巴东,直须步行矣。徘徊灯下,不胜惆怅”——几十年来,自己不也是这样,早年虽也有千里之志,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如今战乱未平,中原未复,虽年过半百,华发盈颠,却仍在四处奔波,一事无成有家难归!于是,作者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喻血轮一生的主要精力在从事新闻事业、撰写小说和从政,是一位编辑,一个记者、一位小说家、一名政府公职人员,并不是一名职业诗人;其写诗,只是兴趣爱好,偶尔为之,是“余事”,故其选择的体裁形式也就不太丰富,比较单一。从其《诗文杂著》中的28首诗来看,七言绝句有15首,七言律诗有11首,五言律诗有1首,七言歌行有1首,而以七绝、七律为主(其小说作品中的诗作共62首,除2首七律之外,其他全部是七绝)。这大概这两种诗体使用最为广泛,构思起来相对简单、容易一些的缘故。

如果要从喻血轮间杂在其几部小说中的60余首诗作来看,无疑都是写得极其低沉哀婉、凄凉悲苦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其思想消沉,情绪低落,极其苦闷彷徨,落寞感伤,所写的主要也是哀情(悲情)小说;但这些都是根据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当时的处境所写,不好、也不应该以其来论定诗人的写作风格或写作倾向,故可暂且放置不论。下面仅就喻血轮《诗文杂著》中所收诗作的情况来看,由于受政局、形势、环境、心情等诸多因素影响,其风格主要还是属于雄浑豪放、气势宏大一派。如其《西工》写道:

紫陌铜驼画角哀,中原王气尽成灰。鹰扬虎踞如尘去(吴子玉五十寿辰,康南海赠寿联有“天下鹰扬,洛阳虎踞”等语),豕突狼奔动地来。百战山河伤废垒,孤城车马几雄才。元戎幸有平倭计,风卷残云夺险回。

此诗写于1941年12月17日。时作者随考察团同人一行正在此地考察。洛阳,乃周之洛邑,东汉都城,自古为著名都会。其东枕嵩山,南临伊洛,西控崤阪,北带黄河,四塞险固,虎踞龙盘,形势雄胜,昔凡中原有事,皆以此地为枢纽。而西工(今洛阳市西工区),在原洛阳老城以西约五里。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开始在此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民国九年(1920年)九月,直系军阀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身份进驻西工,并进一步扩建兵营,修筑马路,仅营封就达1.2万余间。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驻西工,洛阳第一次成为河南省的省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定洛阳为行都,曾一度迁洛办公;国民党中央党部亦曾设在西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六月,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遂成为北方抗日前哨,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就驻扎西工,洛阳成为当时华北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驻洛阳西工,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如今,因累遭敌机的轰炸,这座昔日繁华的大都市,全毁于火,略无寸堵,到处是断壁残垣,房屋多未修复。睹此惨景,怎不让人痛心万分!因此,作者满怀愤激之情,犹如大河直下,浩浩荡荡,一气呵成,写了这首诗;最后,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像前不久收复郑州一样,歼灭来犯之敌,很快收复中原。又如其《龙门》云:

山如斧劈水雷鸣,千载龙门负盛名。山恨无边无量佛,尽无面目任纵横。

此诗写于1941年12月21日,时作者随考察团同人一行正在洛阳考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又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中如斧劈,伊水贯流其下;河上建有长桥,桥东为香山寺,桥西即龙门石窟。作者一边赞颂龙门的鬼斧神工、雄奇险峻、名传千古,一边痛惜国人不知保护古迹之重要,致使很多佛像的头部被人凿去,不见面目。虽然只有四句诗,短短二十八字,却写得大气磅礴,雄浑豪放。诵读其诗,亦情不自禁地要赞叹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

自然,喻血轮的诗作也有写得比较平实,表达其闲适心情的作品,比如其《宿玛瑙观,枕上复得绝句赠伟侠》:

半壁云山青似黛,一弯新月细如眉。与君踏月循溪去,不为偷闲为觅诗。

此诗写于1942年1月21日。这一天,天气放晴,只行走了五十里,不是太累,抵达玛瑙观住宿;这里风景颇佳,住所背河临街,宽敞舒适;而镇长亲自接待,热情周到,饭菜丰盛可口,殷殷劝饮,其乐融融。饭后,作者与好友伟侠顶着一弯新月,步出街市,来到小河桥上,席地而坐,放眼两岸山上青葱的松林,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不禁诗兴大发,竟联句吟起诗来,成两绝句(即《宿玛瑙观,与伟侠联句志景二首》)。两人直坐到月没山背始归,归后,作者尚觉不太尽意,遂又吟成此绝句赠好友。全诗写得极为简洁平实,表现出身处战乱中的作者极为少有的闲适心情。

喻血轮的诗作中还有一些写得比较平实、凄婉的。如其《老河口至兴山九日陆行感赋二首》写道:

荒村野店无常处,雪满山头月满鞍。但有浊醪堪慰我,微官懒作一钱看。

纷纷落叶扫红尘,久役平添白发新。一路溪山行不尽,几时才作太平人。

这两首小诗写于1942年1月27日。其时,作者和考察团同人一行自老河口启程,经过九天的跋涉,已抵达兴山县城。回想这九天里,沿途都是崇山峻岭,没有大路,不能坐车;只有崎岖山路,全靠滑竿前行。同仁们每天起早贪黑,冒着风雪,行进在荒山野岭中;而每到一地,便感到身心疲惫,只得靠浊酒浇愁解乏。也不知道这样艰难的日子,还要熬到什么时候,大家才能安全回到重庆?!这两首诗都写得极其平实澹远、简洁明了,其中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凄婉愁苦。类似的诗作尚有:

荆襄险要自天成,汉水滔滔刁斗鸣。醉罢浑忘身是客,鸡声喔喔送残更。

——《老河口》

明妃故里香溪口,一叶扁舟系晚村。莫笑此身羁旅惯,猿啼月落也销魂。

——《宿香溪,枕上口占》

总之,喻血轮不是一个职业诗人,只是将诗作为余事,偶尔为之,故留给我们的诗作不是太多。他的诗作所反映的生活面不是太宽,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不是太深入,有的诗写得豪放,有的诗写得平实,甚至有的诗写得哀婉。尽管如此,它们却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喻血轮的思想、工作、生活、兴趣爱好和为人处世提供了有益的材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注释:

①喻血轮:《沈知方与世界书局》,《喻血轮集》附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4页。

②学人梅杰一部著作的名字(《文学史上的失踪者》,金城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它是研究废名、许君远、喻血轮、梅光迪、沈启无、朱英诞等作家的一部论文集。

③喻血轮:《沈知方与世界书局》,《喻血轮集》附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24页。

④《喻血轮小传》,《喻血轮集》附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2页。

⑤喻血轮著,眉睫编校:《喻血轮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喻血轮的作品尚有《绮情楼杂记》——另有单行本,未收入此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