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创新

2022-11-24张晓玲谢家建

关键词:人民至上民本传统

张晓玲 谢家建

(1.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331;2.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本研究梳理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总结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探讨了习近平“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我国是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文明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民本思想,早在尧舜禹时期就已初见端倪。《尚书》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52虽是借托皇祖立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彼时的先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大背景下,他们的民本思想,旨在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整体利益,保证部落宗族的生存与繁衍,这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中部分开明代表如武王之弟周公旦,在吸取夏商灭亡教训的基础上,重礼仪、重宗法、重血亲,在敬天的同时开始反思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新的政治主张。譬如:周公信“天命”,但强调不能唯命是从,“惟命不于常”[1]189;周公“敬德”,希望统治者能以德配天,“无康好逸豫”[1]161,不能贪图享乐,应知“稼穑之艰难”[1]198;周公还认识到“民心无常,惟惠之怀”[1]211,即统治者要获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这些思想是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人的重要性凸显,“敬天”的传统虽保留着,但“重民”的觉悟被唤醒,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关于民本思想的言论主要见于《左传》《论语》《墨子》等典籍。譬如,《左传》记载了许多发展经济、体恤民力等德政思想,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2]440;“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2]628。 《左传》的作者强调民与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尤其是在民与神的关系问题上,更是将民放在了神之上,“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2]76;“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2]171。 可知,民与神对于国家而言,是同等重要的,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不过,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期,这些进步言论其实是伴随着“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3]的血腥代价换来的。孔子从血泪书写的春秋历史中反思暴政带来的可怕后果,提出了“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希望统治者重教化、轻刑罚,应“使民如承大祭”[4],告诫统治者应将民时刻摆在心上,处处以礼相待。孔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总结和升华了商周以来统治者在处理民与国关系问题上的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直接影响着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思想家。

战国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从各自的政治目的出发,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与国家治理紧密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地推进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法家企图通过君主的专制达到保民生的目的。韩非子认为“权势出于强力,成功在保福祉”[5]。道家庄子则希望统治者淡化政治权力,如《庄子·人间世》中提出“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即天子与平民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而将民本思想推向最高点的是孟子和荀子,他们站在儒家道德角度,以教化天下为使命,将民、国家、君放在同一政治高度加以衡量,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289。荀子则用舟与水的关系来喻指君与民的关系:“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7]81“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7]131即是说,上天派君主来世间,是为民而存在的,应为民做一个好君主。他们的民本思想深得民心,一直警示着后世的统治阶级应将民摆放在国家根本位置上,才能确保政权的长期稳固。

(二)封建专制时代的民本思想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面临转型,文化亦需重整。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大刀阔斧地整饬政治、加强管理、整合文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但由于其残暴统治,仅二世而亡,成为警示后世统治者不爱惜人民的反面教材。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王朝速亡的教训,其中就包括实行苛政、不以民为本[8]。汉朝初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用道家黄老之术,与民休息,兵士解甲,流民还乡,释奴为民,减轻田租,农民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国家富强了,人口增加了。

自汉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的积极思索下不断完善,成为封建统治者重要的治国方略。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9]唐太宗李世民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10]《宋史》载,宋钦宗下诏表示:“朕托于兆庶之上,永念民惟邦本,思所以闵恤安定之。”[11]《元史》载:“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明末清初,黄宗羲针对君与民的关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13]的思想,认为天下百姓才是主人。这种政治思想是非常进步的,是对君主专制独裁的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是古代民本思想新的理论高峰。

封建政权无论怎样更迭,封建统治者基于统治利益考虑,在治理国家时或多或少总会体察民意,体恤民生。可以说,传统的民本思想贯穿整个封建专制时代并逐步发展完善。概括起来,其主要观点可归为四点。其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本一直重于神本。“敬天保民”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原则遵循。“敬天”是由生产力水平低下带来的敬畏神明尊崇天道之举,属于原始宗教信仰性质;而“保民”是治国安邦的手段。因此,对人民的安抚与重视才是统治者必须看重的,否则很难巩固其皇权统治。其二,君主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君民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而不能轻视人民的力量。其三,民本与国本相较,民本重于国本,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289。其四,封建时代的民本思想远没有儒家政治思想家言论中那么完美动听。事实上,封建统治阶级为长期巩固其统治地位,只是表面上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封建君主制本身与人民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君主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斗争关系。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养民安民等举措,只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并非真正为人民谋求幸福。而人民一旦被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就会起来造反,二者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是明显的。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到了近代,闭关锁国的东方大国开始睁眼看世界,西方社会的民主民权思想不断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的理念,不再是封建帝王出于仁慈善良或畏惧天命而实行的政治策略;相反,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民主政治思想,用以建立民主、保障民权、维护民生。孙中山是近代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提出了著名的“三民主义”学说,想要建立以“民族、民权、民生”为要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强调,“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14]355。“三民主义”中,与民最相关的是民生。对于民生,孙中山给出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14]58显然,孙中山的民本思想更倾向于解决人民的生存需要,让人民过上真正意义的幸福生活,与封建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有了根本的不同。

二、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命运,没有让人民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想终究化为了泡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扛在了自己肩上,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5]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赋予了传统民本思想丰富的时代内涵,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人民主体”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上,从未改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坚持执政为民,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与超越。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本就是从人民群众中来。他们在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紧紧依靠群众,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6]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权力的主人。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发展观

公有制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此间探索历程,由于缺少经验,可谓艰难曲折。针对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上出现的一些极“左”错误认知和做法,邓小平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不再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上,邓小平提出要将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点。他认为,如果决策者脱离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来谈政治,政治就会变成空头政治[17]。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经历了什么,从未忘记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传统民本思想对党的领导集体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陆续出台,一大批外资企业的引进,经济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活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绝不是基于生产落后的全社会的共同贫穷,而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推进的最初阶段,一切还比较顺利,从农村到城市,人民的社会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市场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但到进一步深化改革时,由于部分领导人受传统“左”的思想影响,对改革开放的力度和速度不理解,改革开放遭遇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考察时提出了 “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8]。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不可替代,因为发展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受益。

(三)新世纪新阶段:以人民利益为旨归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进入新世纪后,党的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经受住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诱惑,在金钱和美色面前,丧失了党员干部的原则和底线。“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因此,总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经验,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和非常必要,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从内涵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始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为先进生产力的观点和先进文化的观点,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既承传了传统,又有了时代创新。

(四)小康社会建设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发展成果越来越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速推进。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了一些地方对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部分党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中国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结果在发展问题上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不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就是将人民群众当作社会主体,视为社会的真正主人[19]。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要求党的干部在执政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权力的来源,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0],要把群众放在心中至高无上的位置,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着群众,要把群众当亲人[21]。

总之,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观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人民主体”观,从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在践行党的宗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使其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涵,更加合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因此,党的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三、新时代“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代执政实践,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至上”治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党的宗旨的发展和升华,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新与超越。这一理念,既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传,又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人民至上”的治国理念,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血脉相连的真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

(一)“人民至上”治国理念的话语创新

2020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重大时刻,中国共产党正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与全国人民一道凝聚起抗疫强大合力,取得了抗疫阶段性重大胜利。“人民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党执政宗旨。相较于传统民本思想中“民贵君轻”“民主君客”“君舟民水”等模糊的修辞性比喻表述,“人民至上”一词更为凝练准确,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新表达。

“人民至上”突出了人民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结合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更加突出了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政治地位。在执政者心里,人民就是一切,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22]“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3]

“人民至上”浓厚了党的民本意味。“人民至上”中的“至上”二字,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将人民的利益与需求放在最高位置,时刻考虑为人民谋利益。建党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我国城乡的变化日新月异,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的解决取得进步。十八大以来,党一直坚守“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的目标要求。习近平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24],党的干部要把为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24],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至上”明确了党与人民的关系。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的排序不同,在党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人民至上”清楚地表明了人民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与此相对应,党的领导干部的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党员的基本修养之一,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职位多高,无论贡献多大,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是领导干部公仆角色定位决定了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为官一任,应树立牢固的公仆意识为人民服好务,应怀有深切的公仆情怀爱戴人民,应保持最朴实的公仆本色扎实工作,必须心中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人民至上”治国理念在内涵意蕴方面的创新

“人民至上”治国理念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是凸显了党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奋斗目标里,包括通过教育改革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为人民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健康中国”加快推进,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习近平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5]362。

二是体现了执政党的性质和坚持人民地位至上的原则。“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坚持人民地位至上的原则。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除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党的血脉、党的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必须密切依靠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历史重任。

三是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也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意识形态的体系中,而是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重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标志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治国理念,正是这五个发展理念的灵魂。党在新时代坚持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执政评价标准。“人民至上”理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明白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能用它来为自己谋私利,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效果如何,党自己说了不算,党将评价权和评价标准交给了人民,把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确定为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是否真的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人民的生活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是其执政效果的评价标准,也是党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标准和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一切工作的评价尺度。习近平认为,人民是最好的监督官,党员干部要有意识地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公众的监督[25]169。

四、结语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从夏商周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进,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初心出发,前仆后继,矢志不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人民的利益看得最高,不断地为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而努力。习近平“人民至上”治国理念,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还融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包含着马克思主义者浓厚的人民情怀和始终不变的为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追求,以及新时代党的领导集体对人民利益尽心尽责的使命担当。因此,“人民至上”治国理念继承了传统并超越了传统。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民本传统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兜底治疫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试论洪遵的生平和著述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清明节的传统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