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百年回眸: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的贡献
——俞秀松烈士后代俞敏访谈

2022-11-24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200020

关键词:共产国际

|俞 敏|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 ,上海 200020

|张荆京|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百年之际,我们采访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中国共青团首任书记俞秀松的后人俞敏老师,以学习先烈的革命事迹、传承革命信仰、弘扬革命精神。

一、俞秀松的革命生涯及思想形成

张荆京:俞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俞秀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请您先介绍一下俞秀松同志的革命生涯。

俞敏:我父亲俞秀松是浙江诸暨人,1899年夏天出生。虽然俞秀松的儿童时期还是清朝,但当时科举考试已经废除,他在9岁时就读于爷爷创办的一所新式小学——行余小学,接受了新式教育。初小毕业后,俞秀松选择到萧山的临浦高级小学继续学习。

在这之后,俞秀松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由于1919 年底浙江发生了“一师风潮”,俞秀松被迫离开学校回到诸暨老家。后来由于对父亲安排的婚姻不满等原因,俞秀松又离开家回到了杭州。他在离别之际对送行的大弟俞寿乔说:“我这次出去几时回来没有数。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再回来。”[2]5

一师是浙江省当时最大的新式学堂,培养出了俞秀松、施存统、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钱学森等一大批革命家、文艺家和科学家。俞秀松进入一师学习的时候也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在一师学习期间,俞秀松还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进步思想。他曾任主编,组织同学创办了刊物《浙江新潮》。这本刊物是浙江最早传播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刊物办得好,发行量很大,且全国发行。例如,在湖南长沙就是由毛泽东代理《浙江新潮》的发行工作。从这也可以看出,那时候毛泽东就和俞秀松等人通过刊物有了相互之间的认识和了解。但也正是因为俞秀松投身这些进步运动所以被反动当局开除。

后来,俞秀松离开一师去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但他在那里的生活只持续了3个月。在这段时间,俞秀松等人想通过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变革。他在北京工读互助团的时候,在北大哲学系旁听李大钊、陈独秀的课。工读互助团生活结束的时候,俞秀松、施存统认为工读互助这种方式无法实现对社会真正的改造,从而谢绝了李大钊、胡适等让他们留下来的邀请。后来,俞秀松、施存统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来到上海同陈独秀、沈玄庐等一起工作学习。到上海之后,他们便参加了陈独秀主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1年,俞秀松作为筹备中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回国之后,1922年5月,团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俞秀松在大会上当选为五位执行委员之一。1925年,由俞秀松带队,张闻天、王稼祥、杨尚昆、王明等108 名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到苏联留学。当时,陈独秀写了一张委任书,让俞秀松担任临时委员会书记。

此后十年,俞秀松一直在苏联学习和工作。1935年,俞秀松接到联共中央内务部的通知,要他到莫斯科报到,然后被派往新疆,做盛世才的统战工作。在新疆工作期间,俞秀松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既成为第一个在新疆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又担任了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的秘书长、新疆学院的院长以及新疆第一中学的校长。虽然当时新疆政府不允许组建共产党组织,不能发展党员,但我从一些资料里面发现,俞秀松他们还是利用各种条件培养和教育了一批革命青年,在各民族中注重宣传马列主义。所以,当时的新疆号称“小延安”。他们那一批人在新疆所开展的工作,为后来共产党在新疆能够顺利开展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苏联学习工作期间,俞秀松由于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一直被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王明曾利用职权把俞秀松等人从中山大学调整到西伯利亚当一份中文报纸《工人之路》的副主编。1937年12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延安路过新疆时,指示盛世才,说斯大林在肃反托派,并污蔑俞秀松是托派分子。盛世才于是逮捕了俞秀松。1938年6月25日,盛世才派飞机将俞秀松等人押送到苏联。1939年2月21日,俞秀松被苏联内务部判处死刑,骨灰安葬在莫斯科顿河火葬场。1962年,中共中央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张荆京:通过您的讲述我们发现经过学习和革命斗争,俞秀松同志逐渐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您能否具体谈一谈有哪些关键因素促成了俞秀松同志的思想转变?

俞敏:俞秀松在苏联时期填过很多表,包括受审查的表。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俞秀松小时候追求的是英雄主义,后来是无政府主义,最后通过学习实践才转变为共产主义。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促使俞秀松一步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因素。

一是家庭的开明教育为俞秀松的思想形成打下了基础。我们家是农民出身,靠耕田为生,但家里对教育非常重视。那时候,为了改变我们全家都没有文化的局面,我的太爷爷举债让我的爷爷去私塾读书。就这样,我的爷爷俞韵琴才考中了秀才,并且日后创办了一所新式小学——行余小学。我的父亲就是在这所小学接受了新式教育。同时,我的爷爷思想非常开明,他不仅倡导新思想、新文化,还常给子女们讲大禹治水、勾践复国、岳飞抗金以及戚继光抗倭等英雄故事。正如我父亲所说:“我的父亲在清朝时曾得到过很高的学术称号,他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他不保守,对我的行为和举止不采取不同意或者反对的态度。他对我少年时期的影响很大。”[3]所以俞秀松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时他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愚公移山论》。他在文章中表示:“ 中国少年岂不及愚公之毅力,若人人有愚公之毅力,则中国何患不强乎? 虽强大之国,吾何畏彼哉?”[2]188

二是俞秀松读书时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进入一师学习后,陈望道、沈钧儒、李叔同等都是俞秀松的老师,他们对俞秀松的影响很大。从俞秀松后来的革命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所处的环境、结交的群体的重要性。一师聚集了当时浙江先进的青年,他们重科学、讲民主,这种氛围对俞秀松的影响是很大的。这时俞秀松积极宣传先进思想,他创办的《浙江新潮》刊登了施存统反对封建孝道、宣传平等思想的《非孝》一文。然而因为追求进步、追求革命,《浙江新潮》为反动当局所不容,只发行了3期就被查封了,俞秀松、施存统被开除,陈望道等进步教师也被解聘。当时的俞秀松还很喜欢看《新青年》。在他床头的书桌上,经常堆着厚厚一大摞报刊杂志,其中有《解放与改造》《星期评论》《觉悟》《学灯》等。通过阅读进步的报刊杂志,俞秀松不断汲取着思想的营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另外,陈独秀也很关注他们。在《浙江新潮》被查禁的时候,陈独秀在《新青年》专门写文章,“祷告我这班可敬的小兄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一个念头在俞秀松心中清晰起来:离开家乡,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到了北京之后,俞秀松有机会亲身接触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并接受他们的教导。同时,俞秀松也有了更多机会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是俞秀松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促使了他的思想转变。正如马克思所讲:“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在俞秀松的革命生涯中,他不仅从事理论的宣传,更亲身参与了许多斗争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俞秀松在一师参加了学校声援北京、上海两地的学生运动,组织了有3 000多学生参加的游行示威活动。这样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可能在杭州是第一次。同时,俞秀松还参加过“工读互助团”,探索追求新生活和改造社会的方法。他本人更是进入上海虹口厚生铁厂做工,投身工人运动,思考革命方式。在俞秀松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我们提倡劳动运动的人,在上海先组织一个‘工人俱乐部’,部里设备各种东西,如娱乐室,运动场,演说场,影戏场,……等等,我们只要认识了几个工人,就可叫他们转辗相介绍来入这个俱乐部,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可施一种工人教育,改变他们底旧思想,灌输给他们一种新知识,渐渐地鼓吹起来,然后再组织各种的团体,来实现我们底劳动运动。”[2]118这无疑与毛泽东、刘少奇等在安源煤矿组织工人运动的思考有类似之处。也正是这样的实践斗争,让俞秀松认识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唤起群众才能真正改变中国。

二、俞秀松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建立所作的突出贡献

张荆京:通过您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俞秀松同志很早就投身革命工作,并且担任了共青团的首任书记,请您介绍一下俞秀松同志为创建共青团所作的贡献。

俞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22年在广州召开的,俞秀松当选为五位中央执行委员之一,施存统当选为书记。后来施存统因身体原因,辞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职务,由俞秀松接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的职务。但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召开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了一些团的早期组织。所以说,俞秀松当过三回共青团的书记,一个是最早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还有一个是临时团中央的书记,最后就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以后当过书记。

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了许多共产主义小组。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陈独秀指派当时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最年轻的同志俞秀松来主持这项工作。经过俞秀松的努力,1920年8月在上海渔阳里,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俞秀松主持制定了团的章程,开始在先进青年中发展团员。建团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发展了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王会悟等30多人。因为这时国内还没有其他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所以俞秀松领导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还起着国内团的发起组的作用,正如他们在团的章程中明确提出的那样:“正式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机关代理中央职权。”[5]他们向全国各地的革命青年寄发了团的章程和信件,指导和推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建团工作。在俞秀松等人的推动下,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全国已经有1 000多名共青团员。1921年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因为俞秀松在推动建团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选举为临时团中央的书记。

除了直接参与团的创建,俞秀松在外国语学社的工作中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党和团培养了大量人才。外国语学社是1920年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领导下创办的,社长杨明斋,俞秀松任学社秘书,负责日常工作。虽然外国语学社看似是一个独立机构,但我始终认为外国语学社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一回事情。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当时的国内局势下,很多工作直接以团的名义是不容易开展的。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中共一大在召开的过程中有租界的特务闯进了会场,最后会议不得不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继续举行。所以在1921年9月的时候就办了一所外国语学社以掩护青年团进行革命活动和培养留苏学生。俞秀松不仅担任学社的管理工作,同时也在校攻读俄文。其次,外国语学社虽说当时在报纸上公开招生,但前来学习的学生很多都是经共产党组织或青年团介绍而来,比如刘少奇、任弼时等。在外国语学社名义的掩护下,外国语学社完成了许多团的工作,也为党培养了大量人才。可以说,“外国语学社既是团员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又可作为掩护党、团活动的机关,而青年团则成了外国语学社学生的政治核心组织”[6]。

这一时期,俞秀松还积极联系共产国际,为中国的党团组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20年远东少共国际开会时,就向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出了邀请函。1921年6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科别茨基签发了一张委任状,内容是“委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俞秀松参加共产国际三大和少共国际二大”。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俞秀松将中国的情况向世界各国的革命同志作了汇报。但也正是因为被派往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同时身为团的领导人和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之一的俞秀松错过了中共一大的召开。

张荆京:俞秀松同志是团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但青年团和共产党在当时的工作中也是有很多重合的。任弼时同志曾说:“一九二年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是先于中国共产党而诞生的,它对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是起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作用。”[7]请您介绍一下俞秀松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做的工作。

俞敏:在当时,党和团有许多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那时党是秘密组织,而青年团是半公开的组织,所以许多党的工作就以团的名义来做。因而俞秀松事实上为党的工作付出了很多。我们大家都知道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有13人,代表当时全国的50多位党员。虽然俞秀松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出席此次会议,但是不能否认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共一大召开之前,陈独秀等人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就已经开始筹备建党工作。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社会共产党”,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俞秀松,不仅是陈独秀的主要助手,还参与了党纲的制定,承担着上海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以及与其他城市早期党组织的联系工作。在此期间,俞秀松还参与了《共产党宣言》出版的相关事宜。我在我姑姑家发现了一本当时俞秀松所写的日记,现在这本日记在龙华烈士陵园,是国家一级文物。俞秀松在1920年6月27日的日记上写道:“望道叫我明天送他所译的《共产党宣言》到独秀家去。这篇宣言底原文是德语,现在一时找不到,所以只用英俄日三国底译文来校对了。”[2]11528日,俞秀松在日记上写道:“九点到独秀家,将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2]116以前我们只知道是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但由于缺乏史料佐证,不清楚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俞秀松的日记就为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么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陈望道让俞秀松去送刚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俞秀松和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时期是师生关系。我想我们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肯定会有几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威望是很高的,同样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也是非常信任的。二是6月份的时候上海已经成立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俞秀松是发起者之一。因为俞秀松既是陈望道的学生,又是共产党员和陈独秀的得力助手,所以把这个事情交给他去做是非常合适的。

俞秀松虽然因在中共一大召开前夕被派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而未能出席一大,但他却在莫斯科为共产党获得共产国际的唯一认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到达莫斯科后,俞秀松发现,共产国际不仅邀请了筹建中的中国共产党与会,还邀请了当时中国自称“共产党”“社会党”组织的代表与会,至少有五六家,其中姚作宾的“共产党”与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两家已得到共产国际三大的代表证。俞秀松意识到,筹建中的中国共产党正遭遇一场“身份认证危机”。尤其是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号称有党员50余万。当时的条件不像现在,遇到问题俞秀松无法发微信或者打电话给陈独秀商量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俞秀松当时完全是凭着自己对党的忠诚,对中国革命的信念信仰,在张太雷等人的协助下主动出击,发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俞秀松和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诺维也夫的联名信中讲到,“1.他[指江亢虎——引者注,下同]并不代表任何一个中国政党。他自称代表的社会党在中国并不存在。他是中国反动的北京政府总统的私人顾问。2.中国青年对他并不尊重,也不信任。如果他以青年代表的身份参加共产国际,那就肯定会妨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破坏他们的声誉。3.他是十足的政客,他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会利用他是共产国际承认的代表这一事实,在中国从事卑鄙的勾当,从而损害中国共产党”[8]。经过据理力争,姚作宾、江亢虎的代表证被没收了,共产国际正式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唯一合法的政党。这次的名份之争,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根据共产国际的规定,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共产党。江亢虎的“中国社会党”号称有50余万党员,姚作宾的党派也有几十万人,而筹备中的中国共产党只有50多个人。如果共产国际把几个党合并,那么后面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什么事情了。并且,社会党根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而是信奉无政府主义的资产阶级政党。可以说,俞秀松此举为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争取了极为重要的成长空间。

三、学习和传承俞秀松崇高的革命精神

张荆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来更好继承和发扬俞秀松等先辈的革命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呢?

俞敏:当今的青年生逢盛世,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优越。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当下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我认为以下三点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是要加强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电视剧《觉醒年代》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为什么说这部电视剧是一部好的教材呢?一是大事不虚构,二是表现小事的故事情节很丰富。这部剧要比枯燥的书本和一些资料生动得多。蔡元培、胡适等人虽然在政治、社会改革上以及在对于运动的指导上意见不尽相同,但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立场方面都是一致的。同时,对于卖国贼的刻画也非常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有很多无奈,他们也不是生下来就铁了心要当卖国贼的。所以说那个年代大浪淘沙,最后这个电视剧的结局要归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比方说刚开始参加五四运动的骨干有100个,后来变50个,后来变20个,后来变10个,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某人后来参加共产党就肯定,某人没有参加共产党就否定,而是要充分考察这个人当时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所以说这个片子好,就好在这里。当然,这是一个学习党史非常好的例子。也只有真正深入历史之中,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是13个人简单坐在一起开个会就轻松实现了,而是经历了艰难的斗争,经历了曲折的觉醒。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八个字承载着多么重的份量。

第二是要积极投身实践,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时代。要想担起时代重任,必须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要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同时对自己的人生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俞秀松为什么参加革命?是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一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虽然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在学习阶段,除本职学习以外还要不断参加社会分析、社会实践活动,将自己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比如当志愿者,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这其中都蕴含着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一个人最主要的就是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会成为你最强大的思想武器,这样就能抵得住诱惑。不要因为现在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学生,今后干什么也不知道,而放松自己的学习。这是不应该的,还是要定下一个较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写的那样:“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9]这样你才能觉得无怨无悔。

第三是要厚植家国情怀。俞秀松爱憎分明,正直善良,更重要的是他有很浓厚的家国情怀。虽然俞秀松和我爷爷也闹过矛盾,但是他也怕让我爷爷担心和牵挂,所以他一到什么地方就会向家里汇报。从家国情怀中,我们可以窥见共产党人丰富的内心情感。俞秀松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我爷爷,从家庭教育中他获取了对英雄的崇拜。走上社会以后,他目睹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的悲惨和军阀的残忍,立志要打倒军阀。后来他参加革命工作,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种品德不仅是在一百年以前非常可贵,即使现在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现在我们要认真学习党史,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当代青年一定要了解前辈的牺牲与奋斗,坚决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把红色火炬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时期陈独秀的心路历程
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关系的一次转折点
浅议长征在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论共产国际与中共“逼蒋抗日”方针的形成和实施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两条方针之间的差异辨析
共产国际对中共领导的抗战的援助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