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治理现代化全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思考

2022-11-24彭思琦彭建国

焦作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抗击抗疫防控

彭思琦 彭建国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回顾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历程,党中央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强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全国上下一盘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卫生健康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战胜疫情走向治理现代化,必须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落实好人民至上。

1.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重大疫情的历程,可以发现,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在抗击重大疫情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1.1 建国初期在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传染病防治中坚持人民至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在身体上仍然深受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危害。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不高,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950年,在党中央的指示下,我国居民一律免费种痘,接种率高达90%,1951年天花的发病率比上一年降低一半以上。到1961年,我国彻底根除天花,比世卫组织宣布天花在全球消除早了20年。在我国,血吸虫病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该疾病影响的人数高达1亿人。1956年,中央提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当时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新余县掀起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全民运动,1958年该地区成功消灭血吸虫病,同时也给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借鉴。这一时期,党中央领导人民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大力进行卫生宣传与教育工作,广泛动员人民,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在应对重大疫情中坚持人民至上,取得了抗击血吸虫病的彻底胜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保护了群众的身体健康[1]。

1.2 在应对非典、甲流等疫情中坚守人民至上

2002年末,首例突发性“非典型肺炎”疾病患者在我国广东发现,很快便从广东蔓延至国内其他地区,仅广东省2003年3月份确诊患者361例,死亡9例。严峻的疫情形势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认识到非典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威胁,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党中央把防治非典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设立20亿非典防治基金,用于救治非典患者、购买医疗设备、非典科技攻关、医护人员补助等,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国家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均衡公平、惠及城乡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先后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一系列应急法律法规。到2003年6月下旬,中国大陆从疫区名单中除名。2009年,甲型H1N1流感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党中央在第一时间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疫情状况,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加强对患者的救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我国充分吸取在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中的经验教训,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控提升到全局高度,从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入手,逐渐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人民至上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牢固。

1.3 在领导全民共同抗击新冠疫情中进一步彰显人民至上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武汉出现首例确诊病例,并且迅速向全国蔓延。由于新冠疫情暴发正值我国春节,人口流动量以及流动范围达到峰值,倘若疫情继续蔓延,不仅会对人民生命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突发性的全国公共卫生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指挥,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多次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不断增多的病例,党中央坚持应收尽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承担了全部的救治费用,无论年龄、性别、地位,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2020年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武汉保卫战全面打响,3月中旬,本土日新增病例逐渐降到个位数,开始逐步复工复产。我国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实现了武汉市在院新冠患者的清零,取得了抗疫战斗的决定性成果,并持续巩固防控疫情的良好态势,稳定社会秩序。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下,全国党政军民学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在共同抗疫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

由此可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应对重大疫情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这既是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抗击重大疫情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在当今抗击新冠肺炎时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2.从战胜疫情走向治理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2020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时,要求全国各个地区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这场疫情对我国来说是一场大考,在前期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了我国在医疗卫生、应急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习总书记提到:“我们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我们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弱项”。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要着重解决在国家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健全的应急体制机制、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完善医疗、民生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治理短板、漏洞。因此,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就是我国从战胜疫情走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2.1 人民至上是衡量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态势,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鼓励号召全体党员全力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各省市积极响应,科学统筹安排医护人员,多渠道筹备医疗物资,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保障疫情防控中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党的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顺利完成了这次疫情大考。

这次疫情大考是对我国的一大考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正确分析了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部署,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抗击疫情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板。比如,在疫情大暴发的初期,许多确诊患者没能及时进入医院进行救治,存在一床难求现象,这明显暴露出我国在医疗卫生资源上不足的事实。此外,大多数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医疗设备水平较低,医疗卫生环境有待提高,医护人员资源不足、能力不足,一些病人无法得到有效救治,无法高效满足人民群众看病治病的要求。因此,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将人民至上作为衡量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完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2.2 始终兼顾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相统一就是坚持人民至上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始终兼顾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三者的统一。疫情防控是我国抗疫期间的主要任务,集中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抗击疫情,目的是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疫情防控时期的民生保障着重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疫情暴发之初,如何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抗击疫情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各省市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由政府、社区、志愿者等机构人员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米、面、粮、油、蔬菜、纸巾等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在疫情期间,我国经济受到了影响,停工停产在短期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取得疫情防控战斗的胜利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则更加重要[2]。为了解决疫情造成的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央视等各大平台借助互联网电商相继开展助农直播,解决了许多农民的收入问题。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就后,我国适时分时段、分地区、分行业逐步复工复产,逐渐恢复了经济发展活力。

在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后,如何兼顾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是我们不能回避、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抗击疫情的成效直接体现了当今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但是,如果单方面强调疫情防控而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会影响甚至会阻碍国家现代化进程。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对长期疫情的影响,在民生方面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居民的就业问题。在疫情期间由于停产停工,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选择裁员或者直接倒闭,同时,疫情导致我国的国内消费动力下降,市场劳动力饱和,再就业难度较大。我们要适应疫情的长期存在,时刻注意疫情防控,不能为了一时的恢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疫情防控工作,要将疫情防控工作融入经济发展进程,统筹推进。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创业、收入问题,才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始终统筹好疫情防控、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

2.3 从战胜疫情走向治理现代化必须贯彻群众路线,践行人民至上

我们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根植于人民,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广大党员干部不仅积极主动加入抗疫行动,而且要最大范围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打赢疫情阻击战。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疫情防控中的受保护人群,同时也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3]。一方面,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需要人民群众的高度配合。从武汉封城关闭通行口,各省、市、县、乡镇逐一排查外来人员,到限制每家每户出行次数等一系列措施要求,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我国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力量,抗击疫情。从云监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进度到方舱医院的快速改造,从各省市一线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到口罩工厂加班生产口罩,海外华侨捐赠物资,全国人民宅家不出门,这一切行为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体现,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体现,是人民至上的具体践行。同时也应看到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干部、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化。这些现象无疑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如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忽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不贴近实际了解人民的真实愿望,不依靠人民监督政策的执行过程,那么就会脱离人民。因此,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从制度方面长期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对群众路线贯彻过程中相关制度、政策的监督,坚决抵制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提升干部自身服务群众的本领能力,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

3.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落实好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理念,坚持人民立场能有效提高治理效能,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推进治理现代化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人民至上。

3.1 突出人民利益导向,将制度优势更充分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有效的民主,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内的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以人民群众为目标导向,从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来加快构建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制度,规范制度的执行实施。

为了确保制度的人民性,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应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通过人民政协社会协商等体制机制,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充分尊重并且积极采纳人民群众的建议,扩展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与途径,使制度能够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心声。在当前的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尤其要加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医疗体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机制。其次,高水平的治理效能既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也离不开治理能力的提升[4]。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党员而言,要增强对制度的理解与领会,准确把握制度实施、执行的条件并且选择最利于人民群众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制度实施效果,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主动对制度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人民性的制度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向往。

3.2 聚焦人民需求,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发挥了重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要以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为发力点,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科学规范的社会治理需要重视社区治理方法以及治理手段的科学化。首先,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要逐步下移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更多地强调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并且相对而言城乡社区人口总量、管辖范围较小,可以为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5]。其次,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简政放权,做社会生活的引导者而不仅是管理者,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最后,依靠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打造数字政府,让人民群众少跑腿,了解公众真实需求,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利用大数据打造数字社会,普及电子健康码应用,同时也需要提高处理应对电子健康码引发的信息泄露的能力。要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对人流量、交通流量等数据分析,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上为人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3.3 规范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人民群众、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响应号召,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参与抗疫行动。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仍需要不断完善法治,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使整个社会在法律法规下有序运转,依法规范权力的划分、行使,同时也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修养,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程度,让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维护权益。

社会治理法治化体现在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首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我国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针对在疫情防控中暴露的法律法规薄弱部分,需要对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应急管理法规等进行修改完善。其次要在全社会加大普法力度,加强卫生防疫、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知识的宣传,引导人民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依法防控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有序支持、配合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让人民规范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后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惩处违法行为。要加强市场监管与社会治安管理,加大对哄抬医疗用品等民生商品价格、造谣传谣、妨碍疫情防控工作等行为的处罚。要依法规范红十字会、各地慈善协会物资捐赠行为,严厉惩处虚假捐赠行为。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发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防控、依法参与,提高我国的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3.4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合作

新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新冠疫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倡议,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愿意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保卫全人类的健康。西方某些政客对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说三道四,恶意抹黑我国抗疫成果,对此,我们要进行有理有节的反击。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国际合作,支持世卫组织,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始终积极主动向世界公布疫情动态,分享我国在疫情防控中的经验,同其他国家科研工作人员一起加快疫苗的科研攻关[6]。在推进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得到更多认同和践行。

我们要继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领导人特别峰会上提出的倡议,保护妇女、儿童,保护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及推进我国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到一视同仁,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尽可能地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人员等支援,支持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维护本国的正当利益,通过国际合作战胜新冠病毒这个共同的敌人,共同打造“美美与共”的社会。

3.5 大力弘扬抗疫精神,推动人民至上落到实处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携手抗疫,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也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大力弘扬抗疫精神,让以人民为本、生命至上的大爱精神深入人心,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助力中国梦[7]。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推进疫情防控进学校、进课堂。一是让学生从抗疫故事中受教育。在抗击疫情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中国抗疫故事,为青年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抗疫思政课。二是从中西方国家抗疫举措比较中受教育。西方国家始终强调经济优先,选票优先,无视疫情,轻视生命,与这种“选票重于生命”的行为相比,我国的疫情防控实践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材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推进疫情防控进学校、进课堂,利用疫情防控中鲜活、感人的抗疫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课堂紧贴实际,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成效,充分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8]。三是要通过组织开展抗疫表彰、制作抗疫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展示伟大抗疫精神,加强宣传,启迪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敬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成员的凝聚力,让全社会成员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坚定地跟党走,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落实好人民至上。

猜你喜欢

抗击抗疫防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战斗到底 抗击疫情 万众一心
“画”说抗疫
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
暖春战疫 携手春天 抗击疫情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