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为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桂林旅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2022-11-24

焦作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思政

张 杨

(桂林旅游学院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引导下,近年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努力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兴未艾。各高校具体做法可能有些不同,但重点都是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桂林旅游学院作为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其电子商务专业也遵循这个方向,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实现实践教学与其他人才培养环节互动融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以实践为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

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依托于校企合作开展的实践教学,将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锻炼无疑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企业运行的机制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差异是巨大的。从现实来看,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构建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时所着力规避或解决的,其中有两个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企业定位不利于多元培养目标的实现。校企合作必须是基于双方甚至多方利益的需求,实现共赢互利,这是实现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关键[1]。追逐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更多地与地方经济实体对接,企业规模上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性质类型上往往为私营企业,这类企业更加注重资金需求,注重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储备,更加着眼于企业发展的短期利益行为。因此,企业在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当中,希望获得的是场地的支持、人力资源的支持。如果学校没有统筹的考虑,现实中的情形经常是学校提供一个场地,以实习或其他名义组织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开展企业的业务。企业实现了场地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的目的,学校解决了实践教学缺乏集中场所,实践教学难以组织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形显然忽视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元这一关键问题。获得实践能力仅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等均是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方面。以思想素养的培养为例,“三全育人”要求任何人才培养环节都需承担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都要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如果按照前述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显然意味着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丢掉了自己的阵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二是校企合作协同效应不能最大化。站在企业的角度,学生的人力资源最为重要,企业可以通过培训的形式使学生掌握胜任岗位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成为企业基本合格的员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这样,专业教师是脱离在这之外的。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之前又没有很好地对接实践需要,那么课堂教学成了相对无产出的无效劳动。对学校而言,付出没有产出,“虚增成本”;对企业而言,承担培训,“实增成本”。校企合作没有实现协同,合作效应没有实现最大化。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桂林旅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先后与桂林当地两家龙头电子商务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建成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两个,将企业真实业务引进学校,并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聘为学校企业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基地学生的实践。同时,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与企业派出人员一道负责校内基地的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双方的合作基本具备了一般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应有元素。从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对于保证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的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且,更主要的是,基于规避或解决前述校企合作的常见问题,实现人才培养环节互通、校企协同效应最大,推动人才培养多元目标实现,学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实践为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以实践为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以实践为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锻炼这一重要环节,依托校企合作提供的基础和便利,校企紧密协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等相互融通的育人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校企协同是基础,实践教学是中心,多环节相互融通是关键。

2.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通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两大基本形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教学建立在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应当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理论教学应当为实践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通过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二次理解,并解决理论教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2]。一方面,学生开展实践必须先具备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另一方面,学生实践又是检验知识实际效果的最好方式,在实践中,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哪些方面的知识还存在不足,面对真实的业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就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出来。因此,通过实践获得知识需求的反馈对于理论教学具有引导意义,理论教学的改善又有助于进一步满足实践对知识的需求。为了实现学生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衔接,互促共进,依托于校企共建的实践基地,桂林旅游学院电子商业专业采取了以下举措。

⑴ 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主体统一。学校聘任学校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导师,除与企业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外,少数教师还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基地的真实业务管理。教师一方面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一方面与学生一同参与到真实业务当中,加深教师对行业的了解以及对学生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认识,促使教师自觉检视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实践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课堂教学与实践需求有效对接。

⑵ 企业培训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为保证课堂教学与实践需求紧密对接,省去学生进入基地再培训的时间,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培训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譬如,针对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等,将企业的培训内容整理提炼后融入网络营销、新媒体运营等课程,将客户服务与管理的培训内容融入到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并由校企双导师共同授课。

⑶ 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机制。学期接近结束时,面向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搜集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并反馈给教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解决。下一学期期中和期末再以调查的形式向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的效果,以此督促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在课程教学中真正予以落实。

2.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的融通

实践激发创意,创业能力来源于实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而言,其实践性较强,在进行理论及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社会中的各种实践活动[4]。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以及实践能力,挖掘创业潜能,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4]。当前,一些大学生创意缺乏、创新创业项目凭空臆想,导致项目质量不高,难以落地,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真实的实践缺乏认知。换个角度来看,也说明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创业意义重大。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着力实现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的融通方面,桂林旅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采取了以下措施。

⑴ 将创新创业课程植入实践教学。一是在实践基地学生的培训清单中设置创新创业专题,由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导师为学生讲授,主要解决学生创业实践认知缺乏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要点以及创业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创业导师(不少为学校校友)为基地学生讲课,讲课内容侧重于创意思路及创意评价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激发创意,找准创新点。为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在授课之前,学校会提前收集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问题,并反馈给授课教师。

⑵ 加大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力度。学校出台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办法,对于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并安排校内外双导师进行指导,对学生依托基地申报创新创业项目予以优先支持。为及时留住学生的激情和创意,项目申报实行集中申报与日常申报相结合,随时申报,即时评审,持续立项。

⑶ 创新创业项目就地孵化。一方面,合作企业专门为实践基地学生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对于前期培育成熟,具备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通过投资的形式进行资金扶持,并在产品供应链建设、企业运行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基金投资回报实行“532”分配模式,即50%回流到投资基金,30%作为企业收入,20%用于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的前期培育。另一方面,学校为决定孵化的项目提供专门的场地,并定期邀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地指导。这些做法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基地实践学生的创业热情,而且也有效带动了其他学生加入基地的积极性,同时,不断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又有效增加了基地学生实践的容纳量,真正将实践基地同时打造成为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基地孵化的项目,学生近几年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等赛事中斩获多个省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2.3 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融通

人才培养德为先。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品德端正的人。然而,从目前高校的思政素养培养来看,学生在校主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接受教育。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以讲授为主,学生难以获得切身感受,教育成效受到很大的制约。在现代化教育发展过程中,运用实践教学方案的改革策略,不仅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重要方式,而且是将该课程融入实践的具体表现。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不仅需要优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应该给学生营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倡导,“年轻人要‘自找苦吃’”“只有到社会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扭到一起后,产生了社会责任感,才能获得真知灼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深刻揭示了思政教育之道,即学生思政教育除知识的讲授以外,实践认知必不可少,甚至尤为重要。尽管目前大学均会组织学生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但是,由于时间短,成效非常有限。本着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服务国家发展的目的,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时,就考虑如何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思政教育打通,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获得切身的感受。在不断摸索中,桂林旅游学院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一中一联+双教双评”模式。

⑴“一中”即以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中心。与其他高校将校企合作仅仅是引进合作企业原有的业务作为实践的内容不同,桂林旅游学院在考虑校企合作之时,就计划将实践平台同时打造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学生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因此,除合作企业原有的部分业务外,学校与合作企业达成协议,以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合作开发农特产品供应链,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特产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先后与桂林市资源、平乐、灵川、兴安4县,以及贵港市平南县等地的供销社和农特产品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在校内基地帮助他们销售产品,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变成对乡村振兴最好的助力。

⑵“一联”即校内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相联。校内基地在销售地方农特产品的同时,也在合作县相关乡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建立电商点,指导农户开展电商运行等活动。学校结合电子商务应用技术推广、专业见习、专业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分批分组选派校内基地学生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帮扶,一个组定点跟踪帮扶一个乡镇。学生实践学时实行积分制,方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通过这一机制,大大扩展了学生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在帮扶过程中得到了历练,更全面地融入到了乡村振兴的舞台。另外,由于学生在基地已经锻炼出了实际操作能力,并通过在校内基地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地方情况的认知,因此,社会实践的成效也得到了保障。

⑶“双教”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时进行。除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到校内基地针对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进行专题授课之外,学校要求每个帮扶小组的指导教师在开展专业指导的同时,要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以乡村振兴等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教育可以结合业务总结会、党员小组会开展,也可以举办专题学习,还可以邀请当地政府领导或企业家授课。总之,学习形式灵活多样,确保学生实践时有思想引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思想认识。

⑷“双评”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校内基地的实践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进行评价,评价依据是学生的工作学习态度、业务能力、团队协作情况以及工作业绩等。另一方面,学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实践由带队指导老师和当地乡村干部、相关群众等共同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主要是每组签订的任务书。任务书是学生分组帮扶之前,学校与地方结合当地电商发展目标以及学生能力情况共同拟定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帮扶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学生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3.结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一人才培育模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人才培养环节实现有效互动,人才培养多元目标得以实现;二是校企协同效应充分彰显,合作进入良性循环;三是双师型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四是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电子商务专业社会声誉明显扩大。这一模式成功的原因我们总结有两点:一是各方利益得到了保证,协同基础牢固。有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于现金回报的动机很大,一旦项目的合作不能为双方带来稳定收益,校企合作往往因难以为继而告终[6],其他主体亦然。虽然面向县乡开发新的农特产品供应链需要付出一定的物力财力,但是,这对于企业和当地政府、群众来说有益而无害,校政企民各取所需。企业培训内容植入课程,双导师授课省去了企业再培训的成本,“天使投资基金”的设立于企业而言也是有回报的,因此,企业配合度也很高。二是多环节相互融通并未严重冲击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实施可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孵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均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已有的环节。多环节相互融通的模式只是让这些教学环节更具科学性、现实性和教育性,并未要求现有的教学管理作出重大的变革和调整,不会增加学校额外的负担。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一模式要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还有几点较为关键。一是要提前做好统筹谋划,就模式涉及的内容及实施的关键问题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企业充分了解这一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合作后期才会更顺畅。二是实践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门课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教学组织不利于实践的开展,也不符合企业业务运营的特点,实施实践教学积时制或积分制能简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三是要保证校内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校内教师担任基地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与基地业务,需要付出很多时间,为保证他们的参与,除作为教学任务明确之外,适当的激励也是必要的。这方面,在将教师指导工作认定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之外,可另行给予一定的绩效分作为奖励,给予教师充分的认可。此外,也可与合作企业协商,对企业确有帮助的可由企业另外再给予一定的补助。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思政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运行模式研究——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