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社会下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与法律对策

2022-11-24张保国

法制博览 2022年32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校园法律

张保国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135

校园欺凌是目前诸多地区校园都存在着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带来较大的心理伤害与身体伤害,甚至对其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是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治理还不够完善,在法律中,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不够明确,导致不少青少年实际在遭受着校园暴力,但由于身体没有损伤而不被定义为校园暴力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处于情绪较为敏感的年龄阶段,出现校园欺凌行为并且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很有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自闭或是极端化的心理状况,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建设完善的法律治理办法,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力度,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出现。

一、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

未成年人由于没有正式步入社会,其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多幼稚的想法,并且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都处于待成熟的阶段,导致未成年人在分辨是非、对错的时候做不到明确。青少年有着模仿力强的特性,现如今,在不少影视作品、互联网视频中都存在着有暴力行为的片段,有部分青少年自身无法判断行为的对错便对其进行模仿,造成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并且,在未成年时期,大部分人都存在着一段思想行为叛逆的阶段,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引,会导致未成年人的叛逆心理越发强烈,出现寻求刺激、报复心强、有虚荣心和表现欲等现象,为校园欺凌埋下了隐患[1]。

(二)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

根据目前我国校园欺凌案例的具体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施暴者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产生了畸形的心理,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一是家庭中存在有暴力倾向的人,未成年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被暴力倾向所影响,产生用武力或是威胁解决问题的想法。二是父母及亲人对未成年人的关注程度不足,未成年人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间段,家人对其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家人的关心和引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未成年人的忽视导致其受到其他不良因素影响时没有及时纠正而引发更加恶劣的后果。甚至存在部分未成年人由于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从而做出校园欺凌或者其他的错误行为。

(三)学校教育与监管的缺失

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仍然有部分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心理健康,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发育做出正确的指引,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监管,导致校园内常常发生欺凌事件。即使当下推出了素质教育理念,但是由于中考依旧存在着升学压力,部分教师和学校还是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不足,对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没有相应的了解[2]。并且,一旦学校内发生欺凌事件时只会根据当下事件进行简单的处理,没有对矛盾进行追踪,导致矛盾在表面上得到了解决,实际上却在不停地恶化,形成了校园欺凌事件。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其身边出现的暴力行为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粗俗语言、暴力行为以及不良信息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和行为。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大众的生活中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不少的未成年人也会使用移动设备或是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搜寻消息,由于网络监管的不足,在互联网中存在着的暴力文化对观看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3]。例如:前几年在某短视频平台中爆火的网红“二某”“方某”等,常常在互联网中公布一些暴力行为并且通过直播让粉丝观看这些暴力行为,在直播间不乏未成年人观看,这种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了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

(五)关于未成年人欺凌的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未成人的保护有特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且从社会管理和治安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还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刑法》等,这些法律中都涉及未成年人的保护,但是,这些法律中都没有明确对校园欺凌提出统一的标准,导致在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时候很难对其进行定义和归类。并且,在我国的法律中,未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已满12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需要在个别罪名以及犯罪情节极其恶劣的部分情况下承担刑事责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校园欺凌大部分会被归结为民事案件,对于未成年人的处罚设定较弱,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有恃无恐,即使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也很难做到对欺凌者进行处罚,而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的法律治理对策

(一)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与标准

1.从概念上来说,校园欺凌需要设定相应的标准,只有存在标准才能对案件进行判定,关于标准和定义的设定可以从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范围、主观状态、实施主体、具体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等要素入手,在目前存在的法律文件中,有部分法律文件将其定义为校园欺凌,有部分文件将其定义为学生欺凌,其中的专有名词设定及使用依旧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商讨确立[4]。

2.从校园欺凌的形式上来说,目前大部分的校园欺凌案件还是出现暴力行为的案件,其为传统意义上的欺凌,但是,现如今已经存在着心理上的欺凌以及强制索取上的欺凌。例如:对部分学生进行言语侮辱、在班级内“拉帮结派”刻意孤立某个未成年人、强制要求未成年人缴纳“保护费”等,这些行为中都没有出现暴力现象,但是也会给受害人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需要对校园欺凌的形式定义进行完善。

(二)明确校园欺凌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确定可以有效对未成年人、监护人和学校进行约束,可以有效做到制约未成年人的行为、提高监护人的管理意识、发挥学校的监管责任。

1.欺凌者与其监护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受害者的财产、心理或是身体安全造成负面的影响,大部分的未成年人都不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在出现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作为欺凌者的监护人应该承担为欺凌者进行赔偿的责任[5]。

2.欺凌者应该承担刑事责任。目前我国针对校园欺凌事件并没有出台专门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刑法》中有所提及,但是对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行为存在着年龄的限制,对部分未成年的欺凌者不具有规制效应,需要及时进行完善,对未成年欺凌者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

3.学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学校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区,并且未成年人每天在学校的时间较长,几乎所有的校园欺凌事件的诱发地点都是学校,学校有责任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并且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的制止。部分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存在着对欺凌事件不重视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还有部分学校选择对欺凌事件进行隐瞒,给受害人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心理及生理影响,在这些情况下,学校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给予受害人相应的民事赔偿。

(三)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未成年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出现不正确的心理状态及暴力行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由于部分平台的监管不力,导致出现暴力文化传播的现象,有部分未成年人会对此行为进行模仿,从而产生校园欺凌事件。相关单位及部门需要对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平台的运营进行监督,确保平台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能够做到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避免部分不当言论或是行为大肆传播,对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肃清网络环境,对非法网站和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网红”进行严厉打击,从根源上杜绝暴力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6]。

(四)对校园进行科学的管理

管理好校园中的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概率,通过校领导和教师的科学管理,对一些欺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可以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校园中进行法律的普及,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到校园欺凌行为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通过校园的教育与管理,帮助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其思想向积极方向发展。

首先,在校园中开设普法演讲等活动,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让未成年人了解到校园欺凌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普法的演讲应该让校园中的每一位未成年人都参与,不仅是初中、高中校园需要开展,在小学的校园中也需要,从小帮助其建立法律观念,避免其日后由于对法律和后果的认识不清出现欺凌其他未成年人的行为[7]。

其次,在学校中建设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制度。有不少未成年人在受到欺凌的时候不敢告知家长或是教师,害怕他们会用“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类似的话语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导致受害者持续受害。在校园中,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普及禁止校园欺凌的概念,学校也应该设置相应的巡逻队,对校园内的状况进行实时了解,一旦出现欺凌、暴力行为及时制止并通知监护人。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应的“信箱”,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发声的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给教师“写信”的方式告知自身的困境,让教师有帮助学生的机会。

(五)制定合理的校园欺凌救济办法

校园欺凌行为一旦发生,不仅需要对欺凌者进行合理的处罚,还需要对受害者进行科学的救济,有不少的受害者在经历了校园欺凌以后会出现自卑、自闭、不爱说话甚至是抑郁、轻生等现象,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没有人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这种特定的欺凌行为会对其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伤害。

首先,在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以后,应该及时对受害人进行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治疗,最先应该是观察其身体状况,确保其身体状况良好以后,再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检测,了解欺凌事件给其心理带来的损伤程度,并且针对未成年受害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办法。在对其进行生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确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以后,不应该就此停止,还应该定期对其进行复查,对后续的生活状况和成长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8]。

其次,对校内存在的欺凌行为进行记处分处理,并且还要对欺凌者进行思想教育,了解其欺凌的原因,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导,倘若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校外人员的挑唆或是参与,还需要及时与相关单位报备,并且对其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进行追责,出现严重后果可以提出申诉。

再次,保留受害者的申诉权利,倘若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学校存在着处理不当或是有意隐瞒的情况,被害者可以对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举报及申诉。另外,在受害者出现生理或心理损伤的时候,学校和相关的部门应该帮助受害者向欺凌者索要赔偿,由欺凌者的监护人进行民事赔偿。

最后,被害人应该享有法律的救济权,在进行申诉或是诉讼的时候可以合理对欺凌者及校园提出责任追究及赔偿责任要求。

三、总结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会导致欺凌者产生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和思想,也会给被欺凌者带来较大的心理阴影,目前针对校园欺凌事件我国还没有专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这一行为进行遏制,甚至没有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明确,导致在实际处理校园欺凌案件的时候更多是将其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需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反校园欺凌法,在校园内科学普及法律并对校园欺凌事件中各方的责任进行明确,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加密切的关注,对校园欺凌进行管理,有效做到预防和合理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校园法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