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经验总结
——以恩施州E村为例
2022-11-24王芹
王 芹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1 概述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乡村振兴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我国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乡村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主体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乡村治理仅依靠“村两委”为主体的治理结构难以调节乡村难题。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结构成为现代化治理体系追求的方式。
1.1 研究综述
纵观学界对乡村治理主体的研究,从乡村治理主体的类型上划分,一种观点是按照乡村治理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陈晓莉[1]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乡村治理主体从最初以基层政权和农民为主体、人民公社、农民主体到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个体到农民组织等多元主体并存的演进过程。殷民娥[2]将乡村治理划分了三个阶段,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是政府主体的单元治理时期,分田到户到取消农业税是政府与市场两元主体治理时期,农业税取消后到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治理时期。另一种观点将乡村治理主体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划分,宏观层面有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政府单位,中观层面有乡村各类民间组织,微观层面有村民和乡贤等个体代表。
近年来,学界出现了以治理主体的发展状态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胡炎平[3]提到推进村民自治就必须全面实施多元精英合作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新趋向。毕美家[4]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市农村进行调研,得出乡村治理主题新格局由村党委支部、村委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组成。这种新型的乡村治理结构利于解决村级治理存在的矛盾。郭丽兰[5]认为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正在逐渐从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主导的二元制结构转变为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转变。可见,我国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成为基本共识,多元化主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2 E村的多元主体治理
E村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地处盛家坝乡西南。全村共有家庭867户,总人口3 020人,主要人口由康姓和胡姓家族构成。该村下辖5个自然村,总面积37.6 km2。原先E村是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山村。随着国家的扶植和当地村民的积极参与治理,2016年取得了全村脱贫的伟大成果。2021年,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近年来,村民将E村传统的建筑风格打造成旅游民宿,将传统的自然景观打造成景区,逐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村民经济收入增长。此外,E村乡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村民陋习的改善,监督意识的提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都是E村朝向现代化乡村转变的重大突破。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我国乡村建设得到发展契机。E村从乡风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兴旺等方面大力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同时,参与主体在E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E村治理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E村进行田野调查,走访当地治理精英,分析E村治理成功的经验,进而为乡村治理提供借鉴经验。
2 E村的多元主体治理
2.1 基层组织的力量
2.1.1 村委会对于乡村社会的组织与管理
村委会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主体,能够带动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我国在管理制度上实行层级管理,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村委会处在国家权力的末端拥有特殊的地位,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和整合拥有一定的权威。
从政策落实来看,村委会起到了组织指导作用。据E村村委办公室文员A讲述:2021年夏,国家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击电信诈骗,开始在群众间推行反诈骗软件。村委会作为村内的管理组织,开始在村民中宣传政策。虽然是互联网普及的年代,但是部分村民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程度并不熟练。面对这种困境,村委会组织召集了一批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年轻人,对其进行培训,最终由年轻人帮助村民安装软件。可见,村委会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部分村民集结起来作为中间力量开展政策宣传,一方面能够避免与村民无谓冲突,产生矛盾。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村民参与其中,培养村民的责任意识。村委会乡在村治理中能够传达上级任务,统一整合村内各项事务。因此在村民管理组织中还是处在关键地位,始终在乡村建设中处在带头人的位置。
2.1.2 村委会提供资金、技术服务
村委会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扶植当地村民整修吊脚楼,开发旅游业,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产业兴旺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E村利用当地山水资源和传统的吊脚楼资源,打造自然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产业使得村内经济效益良好发展。E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外来游客,还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据村委办公室文员A讲述,目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的较多,并且该村没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村,留村的年轻人员较多。E村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留住了资金还留住了人才。村委会作为正式的组织机构,在组织村内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带动村民进行乡村产业发展。
从技术帮助来看,该村在技术服务方面关注长远发展,能够为村民未来发展提供支持。为了帮助茶农发展产业,村委会主动向村民提供免费的种子和培养技术。这种辅助的策略,能够帮助村民改正懒惰的坏习惯。仅为村民提供资金支持并非长远之计,帮助村民培育技术支持才能长远发展。综上来看,E村干部在技术嵌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地干部通过隐形的策略和手段,从根本上了解到村民生活的难处,总结相关经验,有效帮助村民解决生活难题。同时,当地干部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发展乡村产业,不仅关注到了乡村发展的现实性,而且关注乡村发展的长远方面。
2.2 民间的力量
2.2.1 经济资源的嵌入
民间力量对于乡村经济的贡献非常重要。乡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难以实现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在组织能力方面,政府组织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民间力量具有较大的活力,能够带动村民主动加入到乡村产业的发展中,提高村民的积极性。民间力量和政府的帮助结合使得E村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据当地村民B介绍,该村在外务工人员的房子由于常年闲置,未能利用起来。为了利用好闲置的房屋资源,当地党员干部带头将自家房屋用于民宿产业的发展,村民看到闲置房屋也能收获经济效益时,纷纷加入到民宿产业的发展中来。当地除了民宿产业,传统经济作物,如茶叶、烟叶和蜂蜜等产品也发展成乡村产业。上述表明,E村民间力量对于乡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村民主动加入经济产业能够带动该村经济产业的发展,使得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入到乡村产业中来。这样一来,该村的经济产业有活力,在外务工人员返乡为该村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人力规模的扩大使得乡村产业规模变大,最终实现乡村经济的良好循环。
2.2.2 文化的嵌入
E村文艺团的成立提高了人与人交往互动的频率,塑造了和谐的乡风。据该村文艺团团长C介绍,文艺团成立以来,除了恶劣天气之外,每晚成员都会进行打腰鼓活动。所有设备由村委提供,当地村民参与表演积极性高。文艺活动的出现转变了村民聚堆诉苦习惯,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风貌。村民参加文娱活动能够促进村内人际交往,拓宽沟通渠道。同时,文艺团表演多以传统特色活动为内容,能够带动当地特色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乡村新气象。
红白理事会的成立改善了传统陋习。中国自古喜欢讲求“面子”和“人情”,尤其是在众人集会的仪式上。无论红事还是白事,原先村民都喜欢放鞭炮,小则上千元,大则上万元。村民将放鞭炮作为“面子”的标识。然而,鞭炮不仅对环境有污染,更是村民攀比的象征。为改正不良风气,村内成立红白理事会,由该组织监管村民的不良行为。据A介绍,不久前该村举办了一场红事,期间并未听到鞭炮声。可见,村内陋习得到了改善,乡村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2.3 家族文化的嵌入
E村的家族文化对于美丽乡风建设发挥了作用。该村有康姓和胡姓两大家族,家族内部都有相应的家风家训,对于维系家族成员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家族的稳定利于乡村的稳定,因此家风治理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据当地村民D介绍,家族会定期召开族会,第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家规,即便有些家族成员因在外务工不能参与,但都会派代表参加族会。可见家族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通过家族凝聚力能够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村内以两大家族为主要人口,其家族治理对于乡村治理起到重要作用。以家族治理促进了乡村治理,使得乡风建设取得成功。
3 E村的经验总结
3.1 改善单一治理主体,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基层治理主体不能单靠政府,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推进公共事务的开展。传统单一化治理模式的缺陷被无限放大,亟需打造多元治理格局。只有将民间力量融入其中,才能使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活动中来。多元主体参与有利于提高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特别是在正式组织的引导下,多元主体参与能够建立合作关系,保障村民自主管理,从而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多元主体参与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多元主体参与利于培养村民自我管理的素质,提高村民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能够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最终,多方力量的参与,乡村治理效能得以提升,形成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3.2 打破传统交往方式,构建多元化社交网络
传统的乡土社会具有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圈有限。村民之间无论是交往范围还是交往方式都受到人情的限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扩展交往渠道是打破人情社会的关键。E村通过娱乐活动打破传统交往圈的限制,不断扩展社会网络,促进村民信息沟通。同时,村委会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加入村民的交往圈,能够尽快了解村民诉求。因此,乡村现代化建设不仅仅依靠家族血缘纽带,多样化的交往方式使得村民之间形成了多样化的关系纽带。多样的关系纽带拉近了村民的距离,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3 关注乡村长远发展,充分挖掘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要关注到乡村长远发展,充分挖掘乡村内生动力。E村在治理过程中,当地干部关注到资金支持能够及时解决困难,要想持续性发展还需要挖掘乡村内生动力。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业,转变传统单一的农业,从产业方面得以优化。面对村民在农业技术上的缺位,提供技术支持。村委会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应积极引导村民转变意识,转变村民的短视思想观念,培育村民广泛参与劳动,积极参与乡村现代化治理。如此,乡村才能走向现代化,才能为乡村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