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效果研究
2022-11-24刘微微贺齐颖韩童童
刘微微,张 波,贺齐颖,韩童童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737)
乡村振兴战略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各大农业生产基地正处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型关键期,应有效强化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在农业种植中引进先进设备与理念。先进设备与经营管理理念的有效应用,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农业产业的发展均能起到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背景下各高校需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培训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将新农业理论以及技术进行实践。
1 高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的必要性
当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导致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等现象,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据调查,我国农业生产人员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不足四成,且该类人员的年龄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缺乏年轻劳动力输入。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种植中设备、技术均较传统人工种植更加先进,缺乏年轻血液支撑技术实践,对于农业发展同样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加强新时期农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可以将现代化农业发展与新时期技术人才培养高效结合,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科技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农业市场经营对于人才的需求由原始劳动力逐渐转移至技术层面。因而新型职业农民无法仅依靠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日益增长的农业需求,此时则需要给予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其个人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充分保障人才毕业后回村就业,应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充实,通过重塑他们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行为习惯以及在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等多个方面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农业发展建设工作之中。高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培训,也是高校不断履行社会职责,扩展成人教育的客观需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各高校(尤其是农林类教育院校)在满足农业人员教育的需求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依托当地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人才类型的需求作出变通,保障创业培训效果不断提升。
2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高校在职业农民教育工作中不断创新。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同时提出了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发展新方向的指导思想[2]。高校职业教育工作近些年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以往专业教育仅针对理论性基础教育以及实践性专业教育,在职业农民教育中,则应将高校教育体系与农民教育深度融合,发挥多方主体的力量,并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职业农民教育的融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校在职业农民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教育培训中培训方法以及培训内容均存在落后性,导致无法有效“学以致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技术得到较大改进和完善,相关农业从业人员需要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实现农业创新创业,保障现代化农业建设与发展。现代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将农业技术培育与创业教育较好地统一起来,是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但是农业从业人员思想观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欠缺仍然是影响复合型创新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农林类院校教育内容不符合农业发展需求
想要有效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发展,需要充分保证农林类院校教育过程中可以与农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融合,但是就目前农业类院校在进行农业知识教学的情况来看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需求。尽管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创新能力并未显现,同时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提升效果不够明显,表现为农业人才缺口较大。农林类院校中各系分专业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教学传统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需要在方案、课程、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农林类高校是现代农业人才教育基地,院校的教育内容应当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对我国未来农业人才发展具有直接影响[3]。现代职业农民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存在理念认知的偏差,创业教育不等同于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院校教育内容应融入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相关技术,但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为教育内容不符合农业发展需求,使得接受教育的农业人才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无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部分高校虽能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课程,但并未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就导致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选修课程无法保证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开展,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同时,受到教育内容不符合农业发展需求因素的影响,农业专业培训与教育课程逐渐分离,缺乏内在的融合度,难以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力的提升。
2.3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样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的关键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课程的开展,应在高校常规课程基础上,对职业农民的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创新,使其能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学校在进行职业农民培养、教育教学安排过程中要进行综合考量,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但该教学措施实施难度较高,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固化问题严重,缺乏专业教学老师,教学内容陈旧造成职业农民对农业知识摄取量不足。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知识讲解,讲解内容缺乏深度,进一步造成了职业农民无法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弱化了教学水平。在职业农民创业教育的背景下,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生产、经营、管理等多项技能,但教师在实际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仍旧遵循以往传统教学理念,缺乏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论证,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内容不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的情况。
部分高校的教师也并不具备实际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经验,农业专业教师很难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对当前市场农业创新、农业创业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控,这使得教师在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的掌控出现一定问题。部分教师自身经历不足,专业能力存在限制,在授课中保持避重就轻的教育原则,将以往课程之中的专业内容直接加入到创业培训课程之中。但以往课程中的专业内容仅仅适用于较为理想的种植、经营状态,职业农民难以从该状态下明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样也无法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农业技术能力。
2.4 教育机制有待改善
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的实施效果可以发现,高校对现代农业与农民创业培训效果明显与理想中的培训成果存在差异,该情况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许多高校在职业农民创新教育中,并没有组建专门的教研组,整体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均未得到明确。在资源整合和协同育人方面,缺乏多方协同机制。目前,高校负责承担很多农业类高校创业教育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工作,也是该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参与率较低,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现象,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并不符合当下教育机制,也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3 高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的改进措施
3.1 创新教育理念
高校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需要将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完善,同时注入新思想。目前,农业职业院校通常分为两种,第一种为高等职业院校,第二种为农业类中的职业院校,不管是哪种职业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中均需要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引导,创新教育理念既体现在学校教学创新,同时也需要对学生思想以及理念进行创新。教学中引导职业农民树立爱农、务农、学农思想,使职业农民可以针对专业农业知识进行充分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2 强化职业农民技术培训
无论针对哪种产业类型,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过程中,均应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首要教育目的,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充分遵守农民个体多样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以及培训管理实效性的原则。职业农民个体多样性指的是职业农民个体的差异,具体包括对种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掌握不同,不同工作所展现的职业需求也不尽相同。针对职业农民个人多样性因素,高校需要通过培训内容的转变以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使得职业农民充分了解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培训管理实效性主要指的是高校需要充分明确学校内部的理论学习内容与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所需教学内容,将高校的教育资源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邀请农业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部门人员详细分析和探讨教学内容,并通过讲座、会议等方式,有效改进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并且能切实开展相关的实训,或者在高校中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订单式培训等,切实培养一批专业和技能过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职业农民,从而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3.3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授课教师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力量,师资力量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积极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教育,同时培养教师敬业精神;定期进行教学比赛,举办培训,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师资力量缺乏情况,应积极加强优秀教育人才引进,不断对新的农业技术培训内容进行完善与补充。除此之外,培养教师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发挥出作用,使新型职业农民学会农业技能,做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培训水平。
3.4 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对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重要作用,文章在上述中提出,职业农民教育中教育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缺乏针对性教学措施,因此在改善过程中需要依据职业农民教育需求,成立专门的教研组,通过教研组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化。除此之外,结合师资力量成立科研组,技术推广组,保障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需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保障职业农民经过学习后具有更高水平的农业技术,完善自身职业技能基础上能够发挥才能,投入农村、农业产业建设工作中。对参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高校应当按照不同的层级接受不同部门的管理,以使整个培训系统有序地开展。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且农业发展作为长期工程,需要大量引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新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不断对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课程进行优化,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农林类高校应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探究并完善教育机制,帮助职业农民进入新型职业农民创业道路,保障农业科研成果的利用与转化,使社会呈现农业科技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