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2-11-24秦剑
秦 剑
(罗甸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贵州 罗甸 550100)
1 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1.1 培养目标
农业水利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跳出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以工程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框架,对兼顾生态学和农业科学的全新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满足“三农”在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需求。针对农业水利工程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定为辐射全国和面向世界,不仅要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还应使“三农”的各项需求得到全面发展,使相关专业人才能够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农业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程勘测、施工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掌握,有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1.2 培养标准
1.2.1 知识要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确保相关专业人才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如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以及环境科学等。扎实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利用云技术,借助水质、水利传感器,搭建智慧云平台及智慧农业和智慧水利工程项目平台,使本专业与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与发展现状相得益彰。
1.2.2 能力要求
具有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掌握对外语和计算机的利用能力,以方便获取外界更专业、更先进、更广泛的信息,具备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勘测、施工与运营、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维护和管理等技能,并能够提出和分析工程方案,使工程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参与到具体的工程设计、水利项目管理和水利工程信息维护等工作。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有效开发和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掌握初步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1.2.3 素质要求
需要具备良好的工程职业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效进行交流和沟通,并适应环境,对危机和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应对。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并要具有乐于奉献、艰苦奋斗以及爱国敬业的精神,提升自身的社会荣誉感、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环境、效益、质量、安全以及服务意识[1]。
2 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2.1 卓越人才培养
2.1.1 提升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
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项目,在契合国家需求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引水工程和水源工程和供水项目实践,充分了解相关输水线路、引水流量、农田灌溉和城乡供水等详细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2.1.2 提高卓越人才的学术交流能力
应与国际各高校和国内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交流。例如,与各水利工程生态研究院所、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合作,为方便学生交流,设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实验室、灌溉资源研究试验基地和中国科协“一带一路”河湖生态保护技术联合培训中心等,为学生创造与企业管理、技术以及科研机构等方面交流接触的机会,开阔学生眼界,全面提升卓越人才具有的科研和交流能力,在校即可推进和完成学术成果转化。
2.1.3 提高卓越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平台的建立,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可以营造良好的实践创新氛围,而对于学生课内掌握的理论知识,可以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当中得到有效应用。在这些培养模式中,参与农业水利工程项目实践和产学研合作的学生具有较高比例,参与主持全国、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实践项目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多,考取与保送的研究生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这使学生通过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2.2 学科建设
2.2.1 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构建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形成良好学风,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这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风的良好发展。学风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学风可以得到传承,学生在进校后可以因学科发展的浓厚学习氛围产生深刻感受,从而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2.2.2 提高了学科认知度
近些年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农业水利工程学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与关注,为提升学科竞争力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来促进学科发展,而学科发展则对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农水学科通过采取联合培养与科研合作等方式,可以有效吸引相关水利学科专家的支持与关注,使人才的就业渠道和就业面得到扩展。除此之外,通过提高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水利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健康发展[2]。
3 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策
3.1 实施精英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接收的基础上,对农业水利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对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2.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习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实地地对各种农业水利工程实验站进行参观,大胆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得到加深。根据实践性人才培养需求,并突出农业水利工程特色,调整核心课程,使实践性课程的选修范围得到扩展。
3.2 强化能力培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项目等为导向,建设学科基地,使产学研渠道得到拓宽,全面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常规操作水平,例如,安装和调试灌溉工程模块、独立完成课件与进行反冲洗和水肥一体机控制等操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倡导教中学、学中用、研中学、用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科影响力得到扩大,为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培养卓越人才,从而全面提升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3.3 鼓励学科合作,提升人才交流能力
积极开展互动和交流活动,并与水文水资源专业共同开展了互换生项目。通过项目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科竞争力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科影响力。通过与科研单位和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广泛交流和合作,提升项目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创造和科研机构、企业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人员的交流机会,使卓越人才的科研、交流等能力得到提高。例如,交换生项目,相关院校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可以在每年安排交换生进行学习,从而带动两个学校相近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3.4 注重科学研究,提升人才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利用查阅文献和网络等方式,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校图书馆和电子书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得到拓展。并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会,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使其能够通过开展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活动,营造互相学习与主动思考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发表自己学术观点的机会,从而使卓越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近些年来,相关院校对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进行了积极组织,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协调和组织能力也得到锻炼。
4 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实践平台的构建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大改革计划,需要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并按照“逐步推进、试点先行、顶层设计”的思路,构建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以此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农业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在我国“十三五”规划当中,对农业水利工程也提出了全新目标,我国各高校对卓越人才培养工程进行了积极开展,并构建了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4.1 校内实践平台建设
4.1.1 增设校内教学实验基地
对于卓越人才的工程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实验基地是十分重要的场所,确保实验基地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可以使卓越人才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现如今,农田水利学科对校本部的农业园试验田和节水灌溉实验室等实验基地进行了建立,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以帮助卓越人才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4.1.2 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卓越人才把握理论知识,并感性认知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教学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加大重视,有效培养卓越人才的动手和创新能力。现如今,各院校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完善,并配备了雷诺实验装置、静水力学实验装置、伯努利方程实验装置和水泵特性综合实验装置等。除了通过正常的教学途径,学生还可以通过预约进行相应的实验,主要方式为学生自主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从而使卓越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4.1.3 调整课程设计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衔接渠道,农业水利工程学科需要对农田水利学、泵站课程设计、灌排机械、工程水文、水力计算以及水工建筑物设计等课程进行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其核心为创新设计,需要培养卓越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设计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考能力。
4.2 校外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使卓越人才得到有效培养,并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积极开拓,使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从而有效转化和深化专业知识。近些年来,校外实践基地得到了有效建立,在经过具体的扩建和发展之后,相关实验站引进了先进实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实力。实验站系统通过整合相关资料,使实验资料数据库得到了开发。因此,可以将实验站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和实习基地,为相关卓越人才培养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并与生产实践进行结合,帮助卓越人才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对专业进行了解和熟悉,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产技术,从而使实验水平得到提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的人才需求,需要构建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并建立起相应的实践平台,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