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高产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经验分析
2022-11-24李猛
李猛
(山东省单县种子公司,山东 单县 274300)
棉花在发展农业经济、城乡就业、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棉花供应方面结构改革的深入,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械收获棉花在新疆北部和南部得到了广泛推广,棉花产业从产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作者主要分析了棉花在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意义
病虫害防治对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有重要作用,棉花有很多种病虫害,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各不相同,为了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需要根据病虫害发生特征正确地进行防治。目前有40多种棉花病虫害,其中破坏性最大的几种是棉蚜、棉叶螨、棉花蓟马、棉铃虫、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些疾病和害虫严重影响了棉花生长和产量,损害了棉花种植者的经济收入。病虫害的防治应从种子选择、耕作和田间管理入手,通过综合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棉花发展的产业化和信息化。应用更加科学和创新的手段用于病虫害防治,能有效地提高棉花质量,促进棉花正常生长,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2 棉花高产种植技术
2.1 科学选种
在确定棉花品种时,生产者应考虑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所选品种应具有提高产量的巨大潜力和较强抗病性。当前,吉丰4、吉友864、石康126等品种在邢台地区广泛应用。确定品种后,有必要仔细筛选种子,保存大而饱满的种子,提高种子存活率。通常,棉籽纯度应保持在95%以上,纯度和成熟度应控制在98%以上,断裂率应低于7%。播种前,需要在晴天干燥种子,提高种子的活力。此后,采用25%硫柳芬-罗双玲悬浮剂、吡虫啉悬浮剂等对种子进行了处理,使棉花苗期病害和虫害得到很好的防治。
2.2 合适的土壤条件
棉花种植的土壤条件会直接影响棉花产量和质量。棉花农民应选择适合棉花种植的优质土壤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棉花生产。每一个土壤指标都应符合相应的要求,首先必须对土地进行深耕以达到符合要求的深度,土层应深,为根系健康生长创造强有力的条件;其次土壤养分的组成应与相应指标相一致。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棉花种植区土壤性质更倾向于盐碱地和旱地,由于该地土壤肥力难以满足棉花生长的需要,因此在为棉花创造优质棉田时,应注意土壤肥力是否达到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可通过添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使有机质达到标准。
2.3 播种
根据播种地区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科学确定播种时间,邢台地区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播种工作。当前机械化播种方法广泛应用,基于双排轧机的支撑,可以同时进行播种和轧制。为改善棉花作物生长环境,可以应用宽排和窄排栽培模式,宽排间距和窄排间距应分别按照宽行行距约为80 cm、窄行行距约为40 cm的标准,并将棉花植株间距控制在15~20 cm。播期结束后,应将塑料薄膜及时压实,以避免因强风而揭开等恶劣现象的发生。
2.4 田间管理技术
①棉花苗期田间管理主攻方向为保证棉花根壮苗肥、清除弱苗、以中耕保证幼苗成长。棉花成长进入3叶期后开展补苗工作,在间除弱苗的同时补齐健壮幼苗,每667 m2种植3500~4000株棉花。同时,开展中耕工作,深度为8~10 cm,宽度为20~30 cm。当棉花生长进入4叶1心期后,开展第2次中耕工作,深度为10~12 cm,宽度为20~30 cm。当棉花生长至苗期后期后,开展第3次中耕工作,耕深、耕宽与第2次中耕相同。在中耕中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应当保持匀速进行,避免碾压幼苗。此外需要追施尿素,每667 m2用量约为75 kg。②蕾期管理主攻方向为保证棉花生长与生殖协调。在此期间开展2次中耕,耕深为18~22 cm,耕宽为10~15 cm。同时,要追施蕾肥,在蕾期前期追施尿素及饼肥,每公顷用量分别为尿素90 kg、饼肥450 kg。后期追施钾肥,每公顷用量约为160 kg。因进入蕾期后降雨频繁、降雨量增加,土壤内水分过多将导致棉花植株根部腐烂,因此,需做好排水工作,必要时可以喷施25%助壮素控制土壤水分。③花铃期管理的主攻方向为促进植株开花。此阶段需加强灌溉,每间隔7天灌水1次,连续灌水7次,每公顷每次灌水量约为450 kg。同时要做好施肥管理,每公顷追施尿素250 kg,再配施磷酸二氢钾。④吐絮期及机械化采收期管理。棉花生长至吐絮期,对土层水分的吸收量明显增加,为避免早衰,需喷施适量氮磷钾肥。同时,应当保证棉花吐絮率达到95%、脱叶率>90%后开始进行机械化采收,以此控制好棉纤维的含水量。
2.5 加强水资源利用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必须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过度开采地下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并严格管理水源地,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水资源的总体情况确定种植棉花的区域,一些生态脆弱的地区、次易棉区和风险棉区必须退出棉花种植和生产。
3 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1 农业防治
遴选良种,选择经审定的病虫害耐抗品种,是增强植株病虫害抵抗力的前提。消减病虫害基数,结合秋翻冬灌,清除棉田内、路边等地的杂草,以降低地老虎、棉叶螨等虫害基数。同时对田边杂草上的棉叶螨、棉蓟马等进行喷药封闭,控制虫害侵入。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中耕,以促进早发,培育壮苗,优化群体结构,增强抗逆性。加强肥水管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肥水一体化,提升水肥利用率。还可以采用玉米诱虫的方式进行防治,因为棉铃虫有在玉米上产卵的习性,由此,可通过在棉花田周边种玉米,诱集虫害,集中捕杀,以控制棉铃虫落卵数量。一般选在4月下旬-5月上旬,在棉田地头、田埂,每间隔10~12 m种植1行玉米,以集中诱捕1代棉铃虫。7月上旬,建议在复种一次玉米,集中诱捕2代、3代棉铃虫。这样的方式可以减轻虫害危害,提高棉花品质。
3.2 生物防治
众所周知,杀虫剂的使用可以达到杀虫效果,但不仅会增加植物中杀虫剂的残留,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田地。相对来说,使用生物杀虫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目前能有效保护昆虫不受危害的生物杀虫剂有两种:核苷酸多态性病毒棉铃虫和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杆菌。
3.3 化学防治
棉花害虫通常发生在棉花种植的各个阶段。棉花苗期应注意棉花蚜虫、蜗牛的危害,按害虫种类有选择地使用高浓度农药。注意防止棉花蕾铃期棉铃虫的危害,可使用对植株危害较少的杀虫药剂喷杀。在棉花生长阶段的后期,麻黄素苯甲酸酯和氟苄基胺可用于防治烟草蚜虫粉和棉纺粘蛋白。总之,无论使用何种化学剂,都应严格监测其使用后的有效性,以便及时替代无效的手段。
4 结束语
棉花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种植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直接与高产技术落后和不当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关。为了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今后需要调整优化棉田农艺技术,促进棉花病虫害的绿色防治。关于高产栽培技术,播种前应注意选择高产品种,施入足够的基层肥料,促进和加强整个幼苗的生长管理。同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优化肥料和水的控制,为高产栽培创造条件。在病虫害防治领域,我们要始终贯彻“安全、经济、高效、增产”的方针,整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着力维护棉田生态系统,注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合理用药,加强统一防治,减少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