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阿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思考

2022-11-24韩孝君刘立军解红英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东阿县轮作大豆

韩孝君,刘立军,解红英

(东阿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东阿 252200)

大豆和玉米富含十分丰富的营养,味道独特,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品,因此成为了促进东阿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大豆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过“选、扩、缩”技术,对所种植的玉米及大豆的品种实行科学配适,先保证玉米宽窄行合适,再增加玉米及大豆的行间距离,减小株距,实行合理的大田群体配置。玉米大豆争地与高产出不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间套轮作具备资源利用合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可以用于解决这些矛盾。但是,一直以来玉米和大豆间套轮作始终存在土地分配不当,机械化机具无法进行作业,不能实现轮作倒茬,同时缺少高效的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导致大豆玉米生产能力低,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所以,怎样实现合理的田间配置,协调种间与种内的竞争、最大化利用光肥资源;怎样融合农机农艺提升生产的高效性、稳定性及绿色性,是传统间套轮作在当前现代化农业背景下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在国家各项基金和项目的扶持下,根据多学科理论,创建符合现代化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我国农业高效发展提供了动力。

1 现状

东阿县位于鲁西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充足,地质肥沃,水质特优。截至2022年2月,东阿县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65万亩,其中七成以上为粮食作物。大豆在东阿县占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但并非主要农作物,其种植方式多以间套轮作方式为主。但是,在以往的大豆间套轮作种植方式中田间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为保障某一作物的生产量而牺牲另一作物;某一作物田间分布过密或过稀,无法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影响产量;作物品种搭配不当,优势作物制约了劣势作物的生长;带幅比例不利于小型机械在田间进行操作,降低了劳动生产效率。这些问题导致大豆间套轮作技术无法同时保证两种作物的产量,甚至出现作物产量大大减少的现象,无法达到间套轮作组合种植技术的预期效果。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建立在传统间套轮作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式种植模式,根据东阿县地域和资源优势,通过采用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实现对各资源最大程度地利用,提高机械化作业效率,保证两种作物间处于平衡状态,达到年际间交替轮作种植,以实现一季双收。该模式能够解决玉米及大豆连作矛盾,避免资源浪费,防止土壤环境破坏,符合种养结合型现代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 带状复合种植基础理论

2.1 带状复合种植系统“高位优先、高低协同”的光能高效利用理论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是基于多项理论,然后经过不断的试验,从而总结出来的技术,这一技术所涉及的最为基础的理论便是“高位优先、高低协同”的重要光能高效利用理论。这一理论主要是指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当对光能进行更为充分并且较为高效的利用,要对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保障农作物都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光照资源补充,这样便会对作物之中叶绿体等光合作用相关的结构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予以应用的情况下,作物对于色素蛋白复合体的捕捉水平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而便会促使符合群体受到光合作用的整体面积、光合作用时间、光合作用效率的显著增加。另外,在此之中还应当注重大豆之中低位作物的高光合原理,这一原理主要是针对大豆品种之中耐荫性比较强的品种,对于光捕捉能力的说明为耐荫性越好,相对的捕捉光的能力以及对光的转换能力就会越强。

2.2 带状复合种植系统“以上促下、双向协同”的氮素高效利用理论

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提升机制:带状复合种植使有害气体的排出减少,从而使玉米有足够的氮,并引发大豆带土壤的氮稀释效应,促进固氮率的上升。根系氮素吸收能力提升机制:合理的田间配置可减少作物不同种类之间的竞争,改变根系构型,提高根系活力,使区域相互协调平衡。

2.3 低位作物株型调控理论

光环境调控机制:荫蔽条件有利于赤霉素的合成,大豆节间生长太快,消耗大量的碳源,阻碍了木质素、纤维素的合成,茎秆的强度不足,倒伏率增高。基因型调控机制:荫蔽环境下耐荫抗倒伏型大豆的赤霉素水平下降,降低对蔗糖的消耗,还保证了其生产所需的碳源,茎秆强度大幅增加,倒伏率下降。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

3.1 高产出

目前,在东阿县的大豆玉米种植过程中,为了提升作物的产出品质以及产出数量,我县不断进行玉米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索,主要原因是这一技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优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作物的产出量,实现高产出的结果。玉米与大豆是极为相配的两种种植作物,将两种作物实现复合种植必然会提升作物的整体产量,不过将两种作物进行复合并不是简单的种植地理位置相近,而是要探索两种作物的不同特点,对种植的位置、方式等进行较为合理的配置,因而便需要充分应用玉米大豆的带状符合种植技术。这一技术能够将作物的高矮、化合物产出以及叶片等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实现更为合理的配比,从而使各个不同层次以及空间的光和资源都能够实现高效地利用,建立科学完善的种植体系,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各个资源的利用率。在此技术下的玉米产量较传统间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增加,接近玉米单产,大豆产量也较传统间作模式增加2至3倍,近似北方主产区大豆单产水平。

3.2 可持续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采取作物秸秆还田和大豆根瘤固氮方式,增强培肥地力、降低在化肥上的投入、减少对土壤质量的破坏,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此外,还能够有效避免土壤流失以及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有机物水平,增加土壤中的含氮总量以及对氮肥的利用率,大豆根瘤固氮量也大幅提升;借助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侵害,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证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3.3 机械化

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利用宽行窄行的合理配置,能够显著提高播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劳动效率和质量,不仅可以用于农户个体生产,又可以投入到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经营,减少劳动力投入。

4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4.1 选配良种

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品种选择时,需要注意两种作物的生育期应相近,以实现同期播种、同期收获,以免影响后茬作物的种植。玉米可以选用产量、营养价值较高的紧凑株型矮秆品种,例如荣玉糯9号等。大豆可以选用分枝较多、耐阴性、抗倒性高的品种,如奎丰1号。

4.2 适时早播

适时早播是提高收益、尽早上市的有效举措。在进行播种之前,应选择形态、质量无异常的种子,在太阳下晾晒3~4 h,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玉米移栽前、大豆晒种后,应该做药剂处理,为幼苗的正常发芽、生长提供保证。3月底或4月初,玉米集中进行管理,这样能够减少种子用量,提高成活率。4月底,开始播种大豆种子,应采取双粒穴播种方式。

4.3 扩行缩株,宽窄行带状种植

扩行缩株,宽窄行带状种植是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种植的核心环节。玉米和大豆组合充分利用高矮空间布局的优势,既可以促使玉米发挥生长的边际效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光照数值,使得土地资源以及光照资源都能够被合理地应用,因而在大豆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对实行分带种植便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在实施扩行缩株种植的过程中,实际自然情况的考察也极为重要,一定要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更为合理地运用,采取合适的宽窄行种植技术,从而也能够使带状种植技术的效用发挥到最佳,保障农作物的发芽率,实现大丰收。

4.4 科学管理水肥

在玉米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下,对水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可以保证玉米和大豆在生殖生长期对营养的需求。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对水的需求量较大,要注意土壤含水量,及时灌溉补水。此外,还要及时除去杂株,避免其竞争水肥等资源。

4.5 病虫草害防治

在玉米和大豆苗期,防范地老虎、粘虫等地下害虫和灰灰菜、牛筋草等杂草的侵害是重点。玉米的籽粒和植株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后期必须重点防范害虫侵害,如蚜虫、玉米螟、金龟子等。大豆需防范食心虫、卷叶螟等害虫,同时还要防治灰霉病、霜霉病等病害。必须保障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对病虫草害的防治。

4.6 适时收获

玉米和大豆的采摘时机也很重要,无论采摘过早还是过晚都会对产量及食用品质带来一定的影响。甜玉米在抽穗22 d前后,糯玉米在抽穗24 d前后,穗须变黑且略干时采摘最佳。大豆早熟品种的最佳采收期是在花后35 d左右,中熟品种在40 d左右,晚熟品种在45 d左右。

4.7 结果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是提高玉米和大豆产量及质量的有效举措,可以增加整体的经济收益,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垄型为常规垄,可以借助原有机械力量,发挥边行效应。此外,相对于110 cm栽培模式,该技术管理更加方便,提高作物质量。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泛,应当予以扩大示范。

5 复合种植技术体系构建与推广机制创新

5.1 构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时代的逐渐发展,东阿县带状玉米大豆的种植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不过要想大豆玉米种植技术在东阿县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发展,那么便需要对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体系予以完善,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种植技术,还要对品种、技术以及一些专业机械等各个方面的三十多项参数进行妥善地融合与发展,在种植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机械化器具进行操作,从而使大豆玉米的品质以及产量更高,达到更多同步融合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另外,在构建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的过程中,还应当融合当地的具体地理条件,根据实际的气候以及生产方面的特点来完成种子的选取以及带状技术种植中带行间距的调节以及株距的合理安排,从而力争实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技术的本土化,并且还要形成针对不同地区的种植技术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东阿县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实现本土化的东阿县大豆玉米种植技术。

5.2 创建成果推广新机制,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当前大豆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经过不断地实验以及结果的验证才能够突出大豆玉米种植的特色,提升东阿县大豆玉米种植的具体产量,也能够对当地的资源予以充分利用,这是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保护以及促进方式,因而应当予以重视。对此,在对我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成果的推广机制,将科研部门、相关推广体系以及经营的主体进行结合,从而将超高产的技术实行试验田中的成功成果推广到东阿县更多的大豆玉米生产基地中,实现实验成果的高度广泛应用。另外,还应当对高产的理论与实用性的技术、领导部门与基层技术用户以及农技干部和农民等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妥善的结合,实现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技术的价值也能够推动东阿县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6 结束语

玉米和大豆间套轮作属于禾本科与豆科之间复合种植组合,在生物学特性、时空位置和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是最佳的组合搭档。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光、热和土地等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保证农作物绿色、高产量、高效率地生产,实现配置合理资源要素。在确保玉米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促进单位面积综合效益的显著提升。这种种植技术还有利于机械化操作,便于农户个体、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使用,适用范围十分广泛。所以玉米与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现代农业生产高速、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东阿县轮作大豆
东阿县地下给排水管网漏损检测及展望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2017年东阿县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建设总结
轮作休耕,让土地歇一会儿
耕地轮作效益调查报告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精准扶贫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