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惜嫦娥常寂寞”:香港“新浪潮”先声《董夫人》的传统取材与现代共情
2022-11-24周雨斐
文/周雨斐
香港新浪潮电影曾以富有个性的美学理念和前卫的拍摄技巧令本土观众耳目一新,为当时陷入程式化的电影工业注入活力。《大特写》杂志1976年刊发《香港电影“新浪潮”——向传统挑战的革命者》一文,最早借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法国“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的称谓,对一批新近由电视台进军电影行业的导演寄予重望。[1]而在此之前,该杂志创办者唐书璇于60年代中期留美归来,1968年即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了其电影处女作《董夫人》(The Arch),并以此片先后在美国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法国康城影展等多个国际平台上崭露头角,赢得赞誉。因此,在华语电影史书写中,唐书璇执导的《董夫人》也常被视作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先声。影片改编自林语堂重编传奇《贞节坊》(Chastity),但唐书璇用现代的视角对传统题材进行了重新阐释,在人物关系和结局上较之故事蓝本与林氏改写本均有较大调整。她格外讲究“精密的设计”与“丰富的内涵”,将中国古典诗歌嵌入台词,并尝试化用中国古诗的节奏与意境,以此渲染人物绵长幽微的心思,致力于表达不受时代、国籍和身份限制的、人类普遍可以有所体会的“人”的境况与感情,从而使观众共情。
一、改编:从“失节自缢”到“贞妇守节”
《贞节坊》是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中的一篇。[2]林语堂在此书《导言》中说“本书所收各篇,皆为中国最著名之短篇小说杰作……本书乃写给西洋人阅读,故选择与重编皆受限制……本书之作,并非严格之翻译……因此本书乃采用重编办法”[3]。《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共有作品20篇,均在目录和题记中对其故事来源进行了介绍,若作者具体姓名不详则说明出处,以出自《太平广记》《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为多。此外,目录中还一一标明了年代,10篇为唐代,6篇为宋代,3篇为清代,唯有《贞节坊》一篇的年代留空,来源则仅列“一则通俗轶闻”(a popular anecdotes)。林语堂自言“本篇系据一笑闻稗史中一简短故事重编。原文中亦有杀鸡一事。原作述一寡妇在接受贞节牌坊前夕,为仆人引诱失节,因未获贞节牌坊,自缢身死”。经林语堂重编后的故事中,时代背景并不明显,不过,军官李松所出身的北洋武备学堂,是清朝末年才出现的事物。与故事蓝本的结局大相径庭的是,在《贞节坊》中,文太太最终主动放弃了贞节牌坊,改嫁给仆人老张,并说“我们俩能在一块儿过得很舒服,一直过到很老很老。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不在乎。我已经守了二十年寡,我受够了,让别的女人要那座贞节牌坊吧!”从而变成一个妇女解放的故事。
《董夫人》的故事则明确设定为发生在明代后期(17世纪),保留了小说《贞节坊》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对人名进行了改动,人物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结局与故事蓝本及林氏改编本均不相同。《贞节坊》中,美华与李松是郎才女貌的佳偶,“他们是真心相爱的”,两人的婚姻尽管曾经历村里人的几句风言风语,但整体顺风顺水。文太太对老张暗怀情愫,李松在其中积极牵线,最终促成此事。而在《董夫人》中,少女维玲虽对杨尉官一见倾心,杨尉官却与董夫人暗自互生情愫,并通过诗歌向她表示心意,而董夫人在经过了心动、腼腆、惊慌、犹豫、挣扎之后,选择了隐忍的回避态度,将情感深埋心底,老张的角色几乎被淡化为一个旁观者。杨尉官转而接受了维玲的示爱,成为董夫人的女婿;董夫人获得了牌坊,情绪却几近崩溃。整个故事回环在维玲—杨尉官—董夫人的三角关系中,聚焦于董夫人隐秘不安的心理波动。在影片最后,带有褒扬意味的贞节牌坊如期建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却如同一个厚重的枷锁,锁住了董夫人数十年的人生,带有深深的悲剧意味。
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不仅仅是写女性,更主要通过女性的角度去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的发展。在西方社会,女性主义成为一种最活跃的社会思潮。以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女性主义之命运将寄托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时代和社会只有女性解放和发展了,这个时代和国家才是真正的发展了。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寡妇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不同于正史只记录并褒扬贞妇烈女的守节事迹,小说中还常涉及到失偶女子的空闺之苦,并出现偷情或改嫁的寡妇形象。明清的一些文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女子丧偶后改嫁的行为予以肯定,但对偷情的行为或多或少都带有劝惩的寓意。[4]由于故事蓝本失考,我们仅能从“失节自缢”的结局推测原作者应当是站在伦理纲常的角度,对寡妇失节的行为有所批评,尽管不排除其中有一定的同情成分的可能。
《董夫人》讲述的既不是寡妇失贞,也不是寡妇改嫁,而是贞妇守节,但显然并非一则要为女子守贞唱赞歌的《烈女传》,唐书璇意在表现的是“(董夫人)内心的那种矛盾和冲突”。而这也不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闺之苦,唐书璇说:“她未必很苦闷很烦恼。她十几年来带大自己的女儿,她并没有感到耐不住的烦恼。丈夫逝世是必须接受的命运。当董夫人接受这个事实时,她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当第三者插入,她不接受这个命运的时候她便感到异常烦恼。这方面人性的弱点,我认为全世界都是一样的。”[5]换言之,唐书璇是在用现代的视角和方式重新讲述一个传统的故事。
二、对传统的建构:杀鸡泄情与诗歌传情
[2]Lin Yutang.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 1967,此书中译本一名为《中国传奇》,见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张振玉译本,83-104页。本文所引《贞节坊》中的文字均据张译本,不再一一出注。
文世昌曾质疑杀鸡的片段“实在太太西方,太不够东方”,并追问“与中国妇女到底有无传统上,习惯上的关系”。但对于唐书璇来说,这个颇有争议的桥段恰恰是她精心设计的地方:“鸡与中国妇女,当然极有关系……当董夫人杀鸡的时候,那些鸡的出现,在戏里其实已经绝对不是第一次……已经是第四次了。”鸡笼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是作为一个背景:“董夫人说,洗衣之前,先去喂鸡。这原是很自然的事。对于古代中国乡村妇女,洗衣,喂鸡,本来都是最起码的日常工作。”第二次同样作为背景,镜头中的维玲抚摸玉蜀黍,暗示了鸡与欲望的联系。后面两次,鸡从背景变成前景,老张先提到黄鼠狼偷鸡,从而成为董夫人杀鸡后引来老张的前提。[8]
杀鸡桥段的确并非全然是唐书璇的发明。林语堂《贞节坊》题记中说:“原文亦有杀鸡一事。”杀鸡在故事蓝本中有着怎样的意义已不可考,在《贞节坊》中,杀鸡是文太太故意搬演的一出戏中戏,是她为了向老张表露心迹而采取的迂回战术。而在《董夫人》中,杀鸡是董夫人发泄内心积郁已久的情绪的方式。如果说杀鸡的动作在《贞节坊》中带有情欲解放的意味,在《董夫人》中则象征着一种阉割:“在外国,大家谈到这场戏,男人总说她杀了一只母鸡(hen),女人总说她杀了一只公鸡(cock)……其实我自己是女人,董夫人杀的当然是公鸡(cock)。”[9]董夫人没有使用歇斯底里的方式,但手下的动作足以昭示她内心的激烈冲突与痛苦。
唐书璇对诗意的偏爱与追求是显而易见的。杨尉官向董夫人示爱,采用的便是中国才子佳人小说中常见的方式——诗歌传情:“遍地金禾碧云天,长亭邂逅绝色前。疑是嫦娥落九天。沙场百战英雄胆,束手踟蹰儿女心。悦子贞操松柏,悦子容貌梅兰。奈何佳人冰霜节,徒负壮士皓日情。衷怀何处诉,闭户隔空庭。关关好逑意,何日得渠成。”用杂言古诗的形式,娓娓道出他对董夫人容貌品行的倾慕、衷肠难诉的懊恼。整部影片在镜头处理上,对杨尉官心理的刻画远不如对董夫人的细腻,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弥补。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及人性化设计理念愈演愈烈的趋势,国内的设计师们已经深切体会到人性化设计的精神理念,了解到人性化设计是日用陶瓷产品发展的主导趋势也是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当前国内逐渐没落的日用陶瓷产品设计的重新崛起的一个契机。越来越多的年轻的日用陶瓷设计师们开始虚心地向西方学习日趋成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并融合以东方特有的神韵,创作出独具魅力的日用陶瓷产品。
《董夫人》固然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杀鸡”的镜头表现概莫能外,但这一情节本身未必“不够东方”。甚至,无论“不够东方”的解读是出自东方还是西方的影评人,恐怕恰说明对所谓“东方”存在认知成见这也是唐书璇努力彰显“中国故事”和“古典意境”的原因之一。针对“诗化”与“戏剧化”二者似不相协调的质疑,唐书璇回应道:“诗不一定都是静静的——动的、有力的、强烈的,也可以是另一种形式的诗(poetry in another form)。你们说‘杀鸡’一场与场面不调和,但是我却反而觉得《董夫人》的好处之一就是体裁的调和(consistence of style)。为什么不能有动的诗呢?想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想想那‘动地来’……”[10]
RAROC在资产结构调整中应用不深入。目前,在授信审批中应用RAROC理念还不深入,尤其对于各级信贷经营和管理者更应提高认识,克服盲目投放。要学会“算账”——算收益账、经济资本账、经济增加值账、综合绩效账。唯有如此,才能彻底摆脱以往仅看净利润的思路,按照新的经济资本计量规则办事,实现综合收益提升、风险下降的目的。当然,在确定某笔信贷业务到底做与否,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因素,如集团政策、客户重要性、市场占用率等,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加值而无视市场份额和重要客户的实际需要,贻误其他潜在的业务拓展机遇。
同样恰到好处的,是在赏月行酒令一场中的诗句设计。中秋这一节令本身即是唐书璇有意的安排:“我的确需要一个节令,去把所有人都放在一起,来一个大家庆祝的场面,开开心心的,才可以衬托出后来董夫人悄然回房,独守空帏的情景……突出大团圆和完满欢乐的感觉,还有什么比八月节更适合呢?”[11]董夫人先是在房间里精心修饰了妆容,但在出门的时候又偷偷将口红擦去,这一细节是细腻而深刻的。她在面对杨尉官时眼神左右躲闪,泄露了内心的慌乱,最终躲进帐中辗转反侧。此时杨尉官在院中吟出的“唯惜嫦娥常寂寞,欲攀玉宇伴高寒”[12]不仅应时应景,也暗合二人心境——一方寤寐求之而求之不得,一方发乎情而止乎礼义。
除了以上二处直接将中国古典诗歌嵌入台词,唐书璇更多的时候是在尝试“把中国古诗的节奏与意境都化到电影里面去”,用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渲染人物绵长幽微的心思:
唐书璇说:“董夫人的选择绝对不只是一个‘道德的’选择那么简单,而是事实上我们做一个‘人’,就经常由生到死,不论何时何地都要面临不同的抉择,而当我们陷入进行选择的境地(being caught in a situation to choose something)的时候,倘若我们缺乏宇宙意识(cosmic sense),我们就一定会以为那选择(choice)本身,很重要(important),其实不管你选择了什么,这一种或另一种(one way or the other),生活必然继续(life must go on),生活仍旧继续(life still goes on)。”[21]她没有让影片结束在老张追逐董夫人的一幕,而是拍摄了贞节牌坊建成的场景,仿佛是在描述董夫人的选择带来的最终结果,但结尾的群山连绵与片头一样,又暗示着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试想想董夫人要牌坊也好,要乔宏也好,选择之后,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生活必然继续(life must go on)。那重要性(importance)不在选择之后,而是在于你对于这选择当时的感觉(feeling),当你试着去做出一个选择(when you try to make a choice)……《董夫人》开始是山,山,山,结尾是山,山,山,意思就是说,生活仍旧继续(life still goes on)。这才是人的境况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uman condition)。”[22]这样的结局似乎构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其实意犹未尽:董夫人眼下选择了贞节牌坊,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另一个“杨尉官”?又会面对怎样的新一轮挣扎?冲击、选择、压力、懊悔如同宿命一般,始终与人类纠缠不休,人的一生便这样总会不时处在犹豫与挣扎之中,一切外在的压力最终都会转化成与自己的激烈搏斗。
通常题材与女子贞节相关的作品,其主旨往往和纲常伦教紧密联系,或是正面的,出于卫道,或是反面的,表现为反抗,唐书璇却意不在此:“什么‘礼教与人性的冲突’,这太地区性,太狭窄了。倘若我果然只是写那么一点礼教与人性的冲突,《董夫人》在外国就不可能如此受欢迎。”她着意于表达的是不受地域或身份限制的、人类普遍可以有所体会的“‘人’的情况与境遇,‘人’的感觉与感情”:“谁听说过‘孤独’(loneliness)与‘沮丧’(frustration)是有国界的呢?”[17]与法国“新浪潮”导演相仿,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印记清晰可见。
“凝镜”是“内在体验”(internal experience),凝住了重要的一刹那,并延长之,这就是普鲁斯特的“时间哲学”(philosophy of time),同时我们中国也有句老话说“一回头已百年天”。你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验的,有时一个很短的“瞬间”(moment),你会觉得很长,很长。譬如董夫人送女儿的船,我凝住了她一个表情之后,船已去远,这种意境,中国古诗里多的是。[15]
游静认为唐书璇“在自己的第一部电影里试图重构和探索一个想象的(中国的)传统”[16]。尽管免不了被批评失之刻意,但唐书璇确实在尽可能地用她心目中的中国的传统手法,讲述一个来自中国的传统题材的故事,并且相信这个纯中国的故事同样可以给外国观众带来共鸣。
三、观众何以共情:“人”的境况与“人”的感情
较之特写,唐书璇更喜欢使用的是“凝镜”手法。影评人指出唐书璇“凝镜”的手法当得益于法国新浪潮代表杜鲁福的《四百击》和《祖与占》所带来的灵感,并且是“凝镜”手法的集大成者:“‘大段落的结束符(full—stop)’、‘捕捉住一个表情’和‘捕捉住某个动作的一刹那’三者俱全。”[14]对于唐书璇来说,“凝镜”被她寄寓了更多诗化的寓意:
《董夫人》曾于1969年在法国巴黎上映,引起好评如潮。《巴黎视野》(Pariscope)说:“对于角色的心理研究,异常精彩。导演的敏锐感觉使本片成为一部杰作,并且使我们联想起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新观察家》(Le Nouvel Observateur)说:“本片是一串奇妙的雕画,充满着欲望与压抑的暴力。如果古典主义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不管书璇多么年轻,她总是一个古典派的导演。”《世界报》(Le Monde)赞叹《董夫人》“是近年来最高贵、最新鲜、最宁静的电影之一,这得归功于本片技巧上的成熟,镜头里浓郁的诗意,以及卢燕对女主角寡妇一角的演绎”。[18]影片在美国也引起轰动。唐书璇笑称:“好戏非先去欧洲出名不可。《董夫人》一回到美国,连Albee(爱德华·阿尔比,1928—2016)和Norman Miller(诺曼·梅勒,1923—2007)都写文章捧这部戏。”[19]不过这一切似乎都在她的意料之内:“我深信‘人’的孤独(loneliness)、沮丧(frustration)、抉择的艰难(difficulty in making a choice)等等等等,人类在各种不断重复的‘人的境况’(human condition)里所感受到的各种‘人的情感’(human feelings),的确是到处一样的。也就是为了这一个缘故,我真实的呈现了董夫人,描述了她的处境,表达了她的感觉——凡是对于上述各种人的情感(human feelings)深有所感的人,就自然会产生共鸣,不管他是哪一国家的人。而外国观众,特别是法国观众之所以能接受《董夫人》亦在此。”[20]
董夫人所面对的是突然闯入她生活的杨尉官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冲击,一边是杨尉官的爱慕所引起的内心波澜,一边是“贞节牌坊”所带来的压力。而在选择了放弃之后,面对维玲与杨尉官的把酒言欢、琴瑟和谐,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寂寞、沮丧与痛苦,却又尽量努力地不在人前露出声色。若将背景从明末换到现代社会,将董夫人换成现代人,将造成冲击、压力、寂寞、沮丧与痛苦的原因抽象化,便可发现“董夫人”的处境的确具有普遍意义。现代人何尝不是随时面临着意外出现的人事物,被迫在两难割舍的情况中百般犹豫下做出选择,又在选择之后感到痛惜与懊恼?
我很喜欢中国古诗与中国古文的节奏,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节奏。为了节奏,我有时会在一段戏里突然加插一些特写。我说过我不喜欢用特写去捕捉或凸出演员的表情,但是我却喜欢加插一些物件的特写来润色节奏。譬如杀鸡时映一下那刀,那鸡头,譬如近尾声时董夫人织布,我也加插了好些机杼的特写。中国诗词的节奏,的确是一下一下,清晰而有力的,甚至元代的散曲也是一样,你记得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下又一下,外国人是没有的。[13]
余 论
一如很多蜚声在外的艺术作品一样,《董夫人》在享有盛誉的同时,也遇到过一些批评。由于唐书璇身兼多重文化背景,《董夫人》又先在国外公映,因此会面临“有没有媚外”的质疑。再加上年轻女导演的身份,很多影评家们倾向于对《董夫人》做出性别的、“后殖民”的解读。游静指出:“在唐的整个电影生涯中,她的作品一直被区分为‘女性’形象——有性别的身体,用这种方法把她的主观性纳入到他的民族或种族文化生产中。这些阐释与唐在作品里坚持突出和挑战的统一种族和国家政府霸权的文本是矛盾的。”[23]不过,游静将《董夫人》解读为“一个女人对中国或香港制作的战略性谈判”“对处于中西方帝国主义夹缝中的性别差异的反思”,[24]仍是基于性别与政治层面的探讨。
若从唐书璇的自我解读来了解其创作初衷,可知道她对《董夫人》的定位大抵是艺术的、哲学的,显示了出身学院派的她对电影美学的追求:“无论怎样,《董夫人》完全是电影艺术(is all cinema),整部片都是视觉的(visual)。就是由于它是纯粹的电影艺术(pure cinema),所以只有受过训练的人(trained people)才会支持(support)它,譬如戏剧的,文学的,哲学的,音乐的,以至电影的。”[25]陆离亦在采访后记中表示:“就笔者个人而言,看《董夫人》与其说是为了剧中角色、角色的感情与角色的境遇而感动,不如说是为了唐书璇的‘电影感觉’而感动。撇开我国三、四十年代的早期经典作不说,唐书璇实为近年中国电影工作者之中真正明白‘什么是(纯粹的)电影艺术’(what is [pure]cinema)之第一人。”[26]唐书璇表示,“‘贞节牌坊’的故事,不过是本片人物的背景而已”。影片藉此表现的是人的普遍欲望、普遍挣扎、普遍命运,男女、东西概莫能外。同时,她也承认,“我觉得,‘艺术’(art),有意义,应该就是在于它‘精密的设计’以表达它‘丰富的内涵’,让每个观众者由于个别不同的背景与教养,看后自有个别不同的反应。就好像我们读诗一样,可作不同的联想,而且当你揭开一层,还有一层,还有一层……”[27]观众共情下所产生的联想以及影评家基于不同视角的多样化解读,与导演的艺术设计和预设之间形成张力,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内蕴与表现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唐书璇对观众阐释权利的肯定,促使她在70年代中期创办影视评论杂志《大特写》,并使香港的电影批评日益注重“研究意识”与深度阐释,进一步走向专业化。而藉由《董夫人》所初步彰显出的对电影艺术本位的强调,也是稍晚登场的“新浪潮”导演的追求。“在叙事方法与电影语言上的大胆创新”[28],正是他们对香港电影的重要建树之一。
注释:
近日,锤子科技还被曝出无法按时发放11月工资。上周还有网友爆料,锤子科技位于北京望京北路的中国数码港的办公楼下,有十数人拉起了“锤子科技还我血汗钱”的标语。
[1]卓伯棠:《香港新浪潮电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页。
唐书璇对每一个镜头都贯注了十分的心思,“每一个镜头都有理由,都有意义”,格外讲究其“精密的设计”与“丰富的内涵”,并强调这是“象牙塔里自觉的艺术创作”。[6]唐书璇祖籍在云南,出生在作为被英国占领的香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文学系和电影系完成学业。对于为何会选取如此中国化的故事作为处女作的题材,她表示:“离开了,才产生怀念……到了国外,我反而去学中文,进修中文课程,对于中国的各方面都十分敏感。”[7]除了故事背景,影片中许多情节安排皆出于唐书璇对中国古典意象与意境的运用与再创造,尤其是她对《贞节坊》加以改编的部分。
[3]林语堂:《中国传奇》张振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第5页,
[4]关于明清文学中的女子贞节问题,详参杨艳娟《明代女性贞节观研究——明代通俗小说管窥》,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陆英《清代文言小说中的贞节主题研究》,苏州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数据挖掘对象为大型公共建筑内的群体,主要从时空数据挖掘出发,将挖掘任务分为:时空模式发展、时空聚类、时空异常检测、时空预测和分类等.环境参数测试和设备控制采用ZigBee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络去实现,避免了传统测控系统复杂繁琐的布线操作.各种测试仪器和控制器按照规定标准接入网络,控制中心就能实时地获得相关数据.由此将时空数据挖掘得到的环境期望参数和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实时的控制方案并通过网络传输给末端空调设备控制器.
[12]此二句英文字幕作“Alone is Chang—Nau who silently laments.Tis her jade palace I wish to accent.”中文首句中“惜”字一作“希”,联系句意当为“惜”。易以闻:《现代抒情:唐书璇与〈董夫人〉(二)》一文中亦引作“惜”,见《立场新闻》,2015年3月15日。
员工团队工作效率的提升,对企业创新战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员工团队创新管理,对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以及员工团队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8][9][10][11][13][14][15][17][20][21][22][25][26][27]陆离:《唐书璇访问记》,《文林月刊》,1974年第1期。访谈原文中、英双语夹杂,本文引用时统一将英文译为汉语,原文以括号形式系于后。
[7]同[5],第139页。
[5]白韵茹等:《〈董夫人〉导演——唐书璇》,《香港人物专访》,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8年版,第140页。
[16]游静:《受虐狂男人与正常女人:唐书璇和她的〈董夫人〉》李淑玲译,收录于何成洲、王玲珍主编:《性别与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18]以上影评均引自马尔他选译《〈董夫人〉法国影评辑录》,《中国学生周报》,第897期,1969年9月26日,第12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