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1-24林文智张清华
林文智,张清华
(1.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广东 湛江 524000;2.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家庭教育法的日益完善推动下,家庭教育指导也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现,法律与相关支持体系也日渐发展的同时,学界一直在探索家庭教育指导与师范教育的更好融合。近年来家庭教育的再强调意味着社会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向,师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在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支持体系,包括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家长学校、社区支持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为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提供科学研究与组织引导。
然而,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集中在中小学以及校外家庭教育资源方面的研究,从师范院校角度来探索融合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相对欠缺。从家庭教育指导引入来看,它也影响着传统师范教育的课程模式,对师范教育融合基础教育前沿的经验和观点提出要求。为了促进家庭教育发展,更好地优化基础教育治理体系,落实好基础教育的政策,本文将简要梳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发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也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与师范教育的优化融合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实施对策。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与发展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涵界定
“家庭教育指导”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于《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妇字〔2010〕6号),由此区分于“家庭教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指导”最早被界定为,由家庭外的组织或机构为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引导支持,从而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改善其教育行为,最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过程[1]。学者黄雅将其界定为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或相关部门开展引导,以培养家长教育思维与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的综合性教育过程,为家庭提供相处模式与教育思路的多维教育[2]。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家庭教育指导”概念的界定主要强调指导对象、指导目标、指导内容以及指导队伍等因素,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发展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基于研究切入点的差异性,学界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界定会随着实践探索而丰富,因此在具体界定内容时会呈现不同,但其核心观点仍是为改善和提升家长的教育素质提供服务。家校合作中的家庭教育指导强调家庭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强调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资源、专业人员提供以及模式的改善;高校家庭教育指导则强调培训与学习家庭教育指导相关课程的引进与开展工作。而将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的过程中,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落实家庭教育立法的背景下,通过促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社会、家庭与师范院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指导在不同主体实施中的内容尽管会有差异,但其培养人才或具体实施的目标具有共通性,都是为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引导。家庭教育指导是在家校工作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努力探索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营造良好的中国家风和家庭环境,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提供更深入细致的指导与帮助,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
(二)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的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需要将家庭、中小学、社会各界力量与师范院校联系起来,形成协作合力。教师作为连接学校与家庭最直接的群体,在职前培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与增加家庭教育指导知识储备有助于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家校沟通与交流指导的能力,然而师范院校在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上的开设尚未完善、存在开设课程较少、开展时长不足及效果欠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引进工作。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指导的各级各类机构及中小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主体,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上发展较为成熟,能为师范教育提供前沿的实践经验与系统的课程内容。因此,我国师范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指导是家庭教育与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在未来的引入工作上也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的转型,我国家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同时,也意味着面临更多发展的新问题。虽然当前我国家长的文化素质已有较大提高,但大部分家长仍然缺乏专业系统的教育知识和问题解决指导,仅仅依靠家庭内部的力量难以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工作尤为重要。而在当前缺乏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状况下,结合教师群体力量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有助于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最直接有效的帮助[3]。师范生在职前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类的培训不仅有助于培养家庭教育指导素养,也有助于促进师范生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种场域的发展状况与需求。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提出,意味着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发展过程中增添了法律支持与保障。该促进法提到:家庭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家庭氛围的建设,努力传承和创建良好家风,以期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4]。该法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明确家庭相关成员的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统筹联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协同作用。为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体系的发展,需要构建全面协调的联动机制,通过对责任主体与支持体系的明确,为落实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提供法律依据。基于《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指导就是要在明确责任主体与内容的基础上,联动家庭、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力量,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供优质和充足的资源支持,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此基础上,师范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增添一份引导家长成长的中坚力量。家庭教育指导与传统的师范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与教育实践前沿密切相关,集合了社会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并能够更加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它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足的动力。从师范教育领域来看,白秀杰和赵光磊认为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坚实支持。通过课堂教学、网络课程、专家讲座等多种路径,将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培养师范生家庭教育指导的素养和能力,有助于帮助其成长为引导家长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从而进一步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推进[5]。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家庭教育指导将与师范教育紧密联系,随着中小学等主体与师范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家庭教育指导将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方式让高校学者与基层教育工作者联系起来。
二、家庭教育指导融入师范教育面临的困境
家庭教育指导为师范教育提供更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课程与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等主体的交流与衔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家庭教育指导在开展和组织上的特殊性也将促进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联系,有助于更新师范教育的课程理念、丰富师范课程的开展与组织,增进高校与政府、中小学校、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对新师范教育的落实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全民关心的话题,家庭教育指导与师范教育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然而,在当前高校体系和基础教育面临改革压力下,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变和调整也遇到了困境和挑战。在“去师范化”浪潮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教育出现办学规模递减、教育资源流失、师范生实践能力弱化及教育情怀不足等问题,教师供给的质与量面临着挑战,政府、社会和家长也对教师质量和师范教育提出了新要求[6]。对此,家庭教育立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提,凸显着家庭教育指导融合其他教育形式发展的迫切性。结合国内研究的归纳分析,当前家庭教育指导融入师范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激励制度体系仍有欠缺
家庭教育指导在我国师范教育中仍属于新生课程,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在法律与政策上出台了鼓励高校发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规划,但在具体落实上还未能有完善的配套机制,激励制度体系也尚未完善。当前,引导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主要推力是政府、中小学校与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持,与中小学等教育主体密不可分,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而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等一线教育领域的衔接相对不足,能支撑顺利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资源不多,具备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不足等原因导致各类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在课程构建参与上的不足。此外,若缺少授课资源引入的激励机制,传统师范教育的授课形式可能不足以支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开展,或导致课程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使具体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困难重重。
(二)课程体系建设仍待完善
家庭教育指导需要一定的社会资源与实施基础,但从我国不同省份的家校合作实践来看,它们都依靠着成熟的实施模式与课程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国师范院校也有家庭教育相关课程以及探讨活动的开展,但从长远的实施来看,我国高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师资缺少、理论基础尚浅等问题,导致整体发展的支持动力不足。其中,从师资资源来看,家庭教育指导缺乏足够的专职指导与研究人员,整体队伍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导致家庭教育的普及率不高,教育拓展的深度不够。虽然现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人员较多,但缺乏足量的专业家庭教育机构以及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尤其缺乏兼备理论和实践素养的家庭教育指导专家[1]。当前,家庭教育指导的课程体系发展受限,亟需解决专业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师范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尚未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相对单一,未能满足对师范生家庭教育指导素养培养的需求。
(三)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交流不足
家庭教育指导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与基础教育交流不足,甚至相对滞后发展,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脱节现象。在交流与合作层面,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推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资格准入的相关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要通过真实环境以及广阔创新领域,促进构建起政府、执法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机构等多主体跨界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生态架构[7]。当前,虽然地方政府、高校与相关部门在宏观政策上进行部署,但形成完善的维持家庭教育指导的交流机制与服务体系还需要各方做出更多的努力。当前,高校在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中有一定的尝试和调整,但受人员资格准入与投入支持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社会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一定的交流渠道以及政策的支持与完善,课程开展的交互性不强,课程内容主要停留在理论传播的层面,部分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
三、推动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的对策
随着国家在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和尝试,家庭教育指导在与师范教育融合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师范生成长为一股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力量。我国师范教育要积极引入家庭教育指导经验,规范和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同时,要充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落实和推进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提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对策进行探索,以期促进师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衔接与融合发展。
(一)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家庭教育引导体系发展
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长期建设十分关键。因此,政府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与评价机制,鼓励学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科学建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保障体系,并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好政策、资金、培训、专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持[8],增加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物质鼓励和奖励,激励更多的高校教师和学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新生事物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发和投入有助于发掘出促进师范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力量,教育主管部门在建设长效考核机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家庭教育指导的这一特征,对研究者的考核制度进行创新和改善,鼓励高校结合自身可利用资源发展特色化课程,引导和激励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同时,要注重师范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的评价标准和反馈制度。通过总结我国过去新生课程的评价标准评定经验,对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评价的标准体系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开展的激励与评价体系。
(二)引入家庭教育社会资源,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虽然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在家庭教育的构建尚未完善,但随着国家的号召与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在未来的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与实现途径。高素质、专业化家庭教育指导人才队伍是支持家庭教育指导引入师范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兼备家庭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员较少,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队伍尚未能构建起来,在整体发展态势上呈现出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缺少专业知识理念的现象,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律、管理机制、准入机制等,以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的培养机制。同时,在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方面,要积极鼓励学校教师与社会工作者,并将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等群体引进家庭教育指导开展的工作当中,以补充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多元化力量[9]。在平台与资源供给上,通过联合社会组织打造家庭教育专业化平台,依托教育系统和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指导,高校可以借助相关力量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10],通过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联系,为构建科学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提供更为系统的坚实支撑。
(三)融合一线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合作交流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学校与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与家庭等主体协同育人格局的形成,为家长提供完善的教育指导服务[11]。要实现学校和家庭协同,打造家庭育人主要阵地,就需要加强培养教师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能力,将家庭教育指导训练融入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中去。在引入一线家庭教育资源的同时,需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准入门槛,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服务的质量标准与认证办法,构建和完善监管体系与退出机制,鼓励社会机构参与到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来。同时,通过借助妇联和教育、人社、宣传等部门协作,凝聚多方力量共创共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引导作用[12],丰富师范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的课程内容与理念,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与中小学等多主体相结合强大合力,从而紧扣和落实基础教育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促进和吸引更多优秀中小学教师、各级各类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等群体走进高校课堂,优化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