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缂织技艺人才培养的创新应用研究
——以苏州缂丝织造产业发展为例

2022-11-24敏倪韵婷

辽宁丝绸 2022年3期
关键词:缂丝技艺苏州

倪 敏倪韵婷

(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市第三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3)

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缂织工艺》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规范,进一步创新师徒传承的模式,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地培养高素质的传承和创新《缂织工艺》专业的应用人才。在现代传承发展的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对苏州缂丝的人才培养、传承、发展、创新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途径的探索中,从理论和实践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缂丝织造技艺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1 政策引导与社会行业的配合及营造市场环境氛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最近草拟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办法(试行)》,根据苏州“十二五”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确立了将文化建设放在苏州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位置。规划将非遗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建设之中,苏州缂丝织造也被纳入其中。目前,苏州缂织工艺行业大多以小规模生产企业为主体,主要以镇湖吴文康缂丝研究中心、平江路祯彩堂、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生产车间、相城王明荣缂丝家族等民间组织为主,大部分都是散落在社会方方面面的个体散户,从业人员在160人左右。目前苏州的缂丝织造工匠技艺和文化水平良莠不齐,绝大多数是在传统师徒传承的方式下掌握缂织技艺的,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和美术基础训练,对于画稿中的构图、线条、比例、结构、造型、色彩、透视、艺境等基本元素的理解存在盲点和误区,缂丝工艺师讲解画稿和工匠理解画稿都存在问题,已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当前,要通过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的力量来培养新一代产业继承人,完成对从业人员的结构调整。

政府、行业、学校等机构需要通过以文献库的形式对缂织的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同时完善数据档案库、博物馆、展示宣传营销中心的常态管理,加大社会参与和关注力度。在中小学可以开设缂织鉴赏课程。依托苏州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建立培训基地。社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人才轮流培训机制,对员工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提高缂织工匠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缂织技艺专业人才的迅速成长。目前,苏州市场上生产的缂织工艺产品还是以临稿复古为主,品种单一,高、中、低档的产品分类没有形成,研发和创新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所以急需一批优秀的原创设计师和具有较高缂丝素养的工艺技师充实这一行业。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下国外的世界品牌企业,如爱马仕和迪奥以及香奈儿产品市场的运行模式。

2 依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结合社会行业的传承形式

2.1 依托高职院校探索创新非遗人才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的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对接产业、服务产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积极探索创新非遗人才培养路径和规范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将对缂织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及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主要方针,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企业传承、校企传承等。苏州缂织技艺的传承方式大多为传统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典型的校企合作是2013年3月,以国家级工艺大师王金山工作室、苏州技师学院、苏州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三方共同打造的缂织技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专业负责缂织非遗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的考核选拔及实习培训平台的运行,创新了校企合作传承的新途径。苏州其它高职院校具有办班条件的可以根据学校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设立对口单招班级、缂织专业成教班、社会短期培训班等。在专业上可以分为《缂织工艺》专业班,也可以混招大班《缂绣工艺》专业班。在学校公选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可以开设缂织工艺基础、工艺鉴赏、传统丝织图案、罗工艺鉴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课程。举办各类缂织工艺讲座、聘请缂织大师和高级工艺师进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老师,设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新师徒办班方式。

2.2 共同打造“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渠道

建立长效的《缂织工艺》专业招生制度,依托高职院校人才建设基地,在具体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形成长效和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社会人才培养的范围,主要提高在职缂织员工的专业综合素质,在学校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进来,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办班形式。依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结合社会行业的传承形式,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地传承和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立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上,共同打造“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渠道。

3 创新缂织工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

3.1 传统的“师徒传承”演变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模式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教职成「2014」9号)》精神,积极推行和尝试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的模式,使人才队伍综合技能水平得以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整合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真正与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上实行无缝对接,为缂织工艺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性人才。现代学徒制实际是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是传统师傅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互聘的教育团队,师傅与教师共同传授技能知识,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最佳融合

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在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CBE、奥大利亚培训包,这四大职业人才培养模块,都是成功融入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培养模式,为现代学徒制与一线企业实现对接提供了借鉴途径。如何使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紧跟缂织工艺市场发展的需要?让职业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最佳融合,从而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服务具有操作性。应该建立一个长远发展规划,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最佳融合。

4 结语

在现代传承发展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对苏州缂织工艺的人才培养、传承、发展、创新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途径的探索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缂丝织造技艺未来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猜你喜欢

缂丝技艺苏州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通经断玮 绘彩织梦
——蔡霞明缂丝作品欣赏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
苏州一光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