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绩效管理视域下高校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探索

2022-11-24李语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17期
关键词:财务部门预算编制绩效评价

李语娴

(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300300)

0 引 言

我国财政部于2013 年发布预算绩效评价的指导文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建立全面透明的预算制度。高校资金量多、收入渠道复杂,全口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并不成熟,绩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还需要加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应用,从而实现理想的全面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因此,需要针对绩效评价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全面绩效管理

全面绩效管理是为了完成上级目标要求各级管理员工和高层一同制订绩效计划,对绩效进行全面考核,总结绩效实际效果,提高绩效目标,长时间坚持循环,不断提高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水平。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以及改进五个环节,将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相统一,实现组织和个人双赢。绩效管理从本质上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需要各个部门密切合作,以提高绩效水平。全面绩效管理更需要所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绩效管理,明确自身在绩效管理中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目前高校对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意识不强,认为管理好各个项目,投入后获得良好产出即可,并未注意到短期效益和长期规划,对于绩效的评价较为主观和片面。此外,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成熟和规范,缺乏理论和经验的支持,得到的评价结果自然脱离实际情况[1]。很多高校的绩效评价相对片面,只关注到年度重点项目的效益和产出,没有考虑到管理运行情况和收支效益。得到绩效评价结果后,忽略了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并未充分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价值。

2 全面绩效管理视域下高校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2.1 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对所有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仅依赖于财务部门很难进行,很多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涉及不同专业知识,务必要所有部门参与绩效评价,才能保证绩效评价的质量。学校需要端正各个部门的态度,重视配合财务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重视对部门预算的管理和控制,着重提高高校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学校可以专门设置绩效评价部门,负责对预算支出的评价,安排专人负责更能保证绩效评价的专业性,提高评价质量。绩效评价部门要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以及财务部门专业财务人员,绩效评价部门积极开展会议讨论,评价各部门绩效支出情况以及绩效评价结果,让各个部门更加重视绩效评价,能够对每个支出项目都进行绩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奖惩,实现闭环管理,达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绩效评价。

应根据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建立绩效评价奖惩机制。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佳的部门,扣除下一年度部分预算或对部门进行点名批评,对于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部门,则给予奖金鼓励,做到奖惩分明,激励各部门人员关注绩效管理,积极配合绩效评价,加强学校的预算控制,提高预算资金利用率。

2.2 提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高校需要提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范围,提高绩效评价的规范性,能够量化绩效成果,从根本上提高绩效评价的科学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关系到绩效评价的整体导向,必须由专业人员和绩效评价专家协助绩效评价部门共同制定,经过充分论证后才能应用。要从根本上保证绩效评价的权威性和稳定性[2]。绩效评价需要反映出高校各部门业务和发展目标的关系,评价体系的设置要考虑到高校远期发展、日常运行以及评价过程。因此,设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主要包括:

一是预算编制指标:①收入支出项目的完整度。②支出编制项目的细化程度。③项目支出和工作重点的一致性。④项目支出和部门职能的相关度。⑤“三公经费”项目预算控制程度。

二是预算执行指标:①年度预算的完成情况。②年度结余的变动率。③追加预算和调整预算占比。④“三公经费”项目的支出控制情况。⑤资金支出符合规范情况。⑥预结算信息的公开情况。

三是绩效管理指标:①年度双创项目和社会服务收入的占比。②年度经发咨询服务数量。③年度学生学习的情况。④年度课程安排情况。⑤实训基地支出占总投资的比例。⑥用人单位满意情况。⑦学生评教情况。

四是资产管理指标:①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②固定资产利用率。

五是人员管理指标:①人员支出占比。②人均基本支出情况。

根据上述指标进行客观评价。高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和聘请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绩效评价的方式,从专业角度对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给出专业意见。

2.3 科学应用绩效评价结果

得出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后,需要对评价结果科学应用,充分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实际价值。各部门经过绩效评价后,在资金投入、产出等方面展开培训,提高全员绩效评价相关知识,让教职工建立预算效益意识,积极配合效益改进,不断优化资金利用率,最大程度上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在资金使用结束后进行客观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工作上的改进,从而让绩效评价结果发挥出更大的价值[3]。同时,积极建设综合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的问题,充分利用综合信息平台,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资产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统一起来。绩效评价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传递,并在信息平台上公示绩效评价结果。通过信息平台简化工作程序,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在高校实施“双挂钩”的反馈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整改建议书在信息平台上公开,并定期督促各部门进行整改,定期反馈整改实际效果。将评价结果和下年度预算挂钩,和教职工绩效工资挂钩,实行双挂钩制度。

2.4 建立预算支出控制的沟通机制

高校要建立整体控制意识,对高校财政预算支出的控制并非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和职责,需要各个部门、全员参与,共同控制预算支出,只有全员建立预算支出控制意识,才能有效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利用率。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满足财务部门的协调需求。在校园管理系统中增加沟通对话程序,可满足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沟通的需要,保证信息沟通时效性和及时性,实现预算控制信息共享。各部门编制预算计划、绩效考核成果、人员变动等通知均可以在沟通程序中完成,财务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和其他部门对接,提高了沟通效率。在财务部门主导协调下调动各个部门的主动性,积极参与预算支出控制,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此外,在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中设定与预算支出控制相关的考核指标,明确各个部门在控制预算工作中的职责,提高其责任意识。

3 全面绩效管理视域下高校预算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建议

3.1 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高校预算编制需要明确年度预算管理目标,编制预算管理目标要和高校发展情况结合,实现长远目标要以年度发展目标为基础,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重视不同年度预算的变化。目前高校仍然使用“基数±增减”的方法,也有部分高校使用零基编制方法,相比之下零基编制方法不考虑上一年度的数据,更重视高校的实际情况,预算编制更加准确。根据实践经验,最科学的方法是将零基预算编制和增量预算编制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到上一年度的财务数据,同时考虑本年度的实际情况[4]。两种方法的使用根据高校支出内容决定,在刚性支出上,多使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在弹性支出项目上则使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使预算编制更加准确。由于预算编制涉及多个部门,为了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需要让所有部门参与预算编制,绩效评价部门负责分配预算职责,全面预算涉及的工作较为复杂,财务人员很难完全掌握其他部门的预算需求。因此,各个部门经过会议讨论共同编制预算,更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以避免出现资金浪费和资金短缺问题。

3.2 推行全过程支出管理

编制预算的落实要得到全程监管,不断优化改进预算编制落实情况,编制高校预算计划后,要使用科学管理模式,对预算计划展开定期评估和改进,各个部门提交预算计划后,将作为各个部门预算管理的目标,在各个岗位上得到落实。执行阶段,财务部门收到的财务信息均要进行完整保存和管理,为后续绩效评价奠定基础。财务部门要采取标准化工作,规范处理财务信息,避免出现数据失真的问题[5]。财务部门要设定核查周期,对年度预算管理展开周期性抽检,定期检查预算管理执行情况,督促各部门人员积极配合,执行支出管理计划。在预算评价阶段,常面临着制度环境问题,管理人员对于绩效评价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效果。因此,学校的领导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绩效评价工作,在工作期间重视支出管理,积极配合绩效评价,从而引起全体人员的重视。各部门组织会议和培训中也应重视对预算编制和支出管理的培训,提高全体人员对于预算和支出的重视程度,在工作中自觉配合,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支出管理的效率。

3.3 完善高校预算组织管理

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缺乏统一目标的问题。要想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独立运作的预算管理部门,专门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中,需要财务部门进行核算,注重多个部门协同运作。预算管理部门负责对各个部门进行组织协调,方便在高校内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6]。根据高校组织结构,财务部门下设立预算管理小组,专门负责预算管理相关工作。预算管理小组可采取双线领导模式,由财务部门负责人以及校长作为直接领导者,提高预算管理小组的权威性,提高预算管理的组织地位,保证其独立运作,避免受到财务部门的约束和局限。要将预算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中,让各部门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完成预算编制和预算评价,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通过常规工作期间加强支出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提高预算管理效果,改善绩效评估成果的作用。

3.4 强化绩效结果评价应用机制

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使得绩效评价过程更加合理和规范,高校在预算执行目标中应当明确将绩效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内容,嵌入预算执行考核之中,健全执行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考核结果,构建预算执行长效机制。同时建议,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利用合适的手段加强部门预算整体支出预算绩效内容、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提高高校各部门的重视程度,督促其改进预算编制,改善预算执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口径的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科研专项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明确科研经费的主要支出项目,分析经费超支或各项目超支的原因,为下一年度预算指标的制定和申请提供参考,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价值。高校分析绩效结果由各部门负责人共同讨论,对各部门预算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作为各部门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根据当年绩效结果讨论下一年度经费规划,为保证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做好高校长远发展的保障工作。

4 结 论

综上所述,高校得到的财政资金支持逐渐增多,要更加重视预算支出的管理,通过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全面掌握预算支出情况,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从编制预算开始,要求所有部门积极配合,将预算支出控制融入日常工作中,严格控制预算支出情况。同时积极配合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提高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通过对高校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财政资金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财务部门预算编制绩效评价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科研经费报销抑制科研积极性的治理研究
基于BSC的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绩效管理实践
简述企业经营效益的经济管理对策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