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实施的困境与化解策略

2022-11-24黄晓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养育动作目标

黄晓云

(尤溪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尤溪 365100)

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幼儿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并与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1]3-6岁是生命的起步阶段,也是幼儿运动技能发展和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与成年后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密切。[2]因此,文章对幼儿“动作发展”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实施现状进行反思,并做出具体应对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笔者依据自身多年幼儿保育保教经验与相关文献研究,对此进行专题梳理与思考。

一、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实施中的困境及成因

在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实施实践中,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三大层次、六个方面。

(一)认识层面:养育者认知缺陷和幼儿教师认识欠缺交织成困

“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是幼儿“动作发展”领域的三个目标。显然,三个目标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它与日常认识和言谈中的动作灵敏、灵活,幼儿有耐力、有力量不是同一专业内涵的认识;即便是专业的幼教工作者,要对三个目标内涵做专业的理解和把握也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与理解,何况是业余的幼儿养育者。

养育者在幼儿“动作发展”认知方面有缺陷,是因为养育者对3-6 岁幼儿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动作发展水平存在盲区;对怎样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对幼儿在平衡力、动作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耐力和力量有促进作用,哪些运动和项目对幼儿手的发育有帮助,并无专门研究;另外,许多养育者会想当然地认为,幼儿在成长中动作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用不着进行专门的学习与培养。养育者的这种认知缺陷对于幼儿“动作发展”目标的实施是很不利的。

同样地,幼儿教师对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内涵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水平测试(TGMD)是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既要学会运用TGMD 测试等相关工具,还要理解与熟悉儿童移动能力的支撑项目,如跑步、前滑步、单脚跳、跨跳、立定跳、侧滑步;理解与熟悉儿童控制能力的支撑项目,如击固定球、原地拍球、双手接球、踢球、上手投球、低滚球等动作要领与运动价值。此外,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是以协调和控制能力发展为标志的,它和幼儿神经肌肉的快速与准确反应正相关,这又是一个十分专业的领域。因此,幼儿园在这些专门知识的认识上,也会因为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不到位而存在认识欠缺的问题。

以上两个幼儿“动作发展”的责任主体在认识上都有问题,而且幼儿园的认识则会直接影响养育者的认识,而养育者的认识则直接决定着幼儿在家庭中的动作发展水平。

(二)条件及其管理层面:幼儿园的硬件保障不完善与软件支持不落实相互制约

促进幼儿动作发展需要相应的活动项目做支撑。如平衡能力发展需要走平衡木或踩高跷练习;动作协调、灵敏要玩跳房子、踢毽子和投掷游戏来促进。还有,钻爬、攀登、排球、滚铁环、剪纸粘贴等活动,这些活动和游戏都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做保障。但是,目前除了市级及以上达标园外,多数幼儿园,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幼儿园,这些活动和游戏的硬件设施配套还是很不完善的。这种因办学经费不足而引发的办学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会严重制约幼儿动作发展水平。

再者,在幼儿游戏活动和幼儿体育活动的管理上,一方面,由于幼儿动作发展常态实施制度不完善,将直接造成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专项游戏和体育活动存在随意性和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硬件设施报损和补充机制不落实,也将使得教师开展专项活动的条件不具备,进而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目标的落实。

(三)实施与服务层面:包办代替与家园联动脱节相互影响

长期以来,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一胎半”政策以来,养育者甚至是幼儿教师,出于对幼儿安全的担忧,只要涉及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或有一定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两者都会“默契”地选择放弃或回避。在这样的不作为中,即便面对幼儿该有的、必要的运动和游戏也会被养育者或教师“善意”地包办、替代了。教师扶着幼儿走平衡木、牵着幼儿双手踩高跷;家长帮着孩子用剪刀、削铅笔。在这样的安全担忧中,幼儿园不可能主动了解幼儿在家庭日常活动中“动作发展”的表现,也不可能建议家长带孩子参加怎样的运动项目。而养育者,多数只是关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乖、有没有吃饱睡好,少数家长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打闹、会不会不安全,鲜有关心孩子喜欢什么运动,在运动中有什么表现。因此,在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的项目实施与服务上,表现为幼儿园作为不够、养育者义务不明确的状况;在幼儿神经肌肉的快速与准确反应的促进与服务上,表现为共同忽略了对幼儿手部动作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培养的无所作为的状况。

二、化解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实施困境的针对性策略

鉴于以上的问题与成因,笔者以为要在以下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化解。

(一)普及“动作发展”专业知识,化解认知与认识瓶颈

“儿童发展的早期成就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发展上,儿童大肌肉动作发展是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大肌肉动作技能就是由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发力而产生的动作技能。大肌肉动作发展包括在空间内移动身体的技能(位移技能)和控制物体的技能”[3]。这些专业知识只有被幼儿教师所认识,并由教师有意识地向养育者渗透和普及,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实施中“认知层面”的困境才可能逐步化解。

因此,依据幼儿教师在幼儿动作发展领域的认知现状,展开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是化解困境的当务之急。强化针对性和系统性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围绕幼儿动作发展三个目标内容设计好“幼儿动作发展问卷”,通过问卷数据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围绕幼儿动作发展与幼儿身体(特别是心肺)机能、心理机能的发展关系,围绕幼儿粗大动作、移动动作、操作动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强化培训的系统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幼儿园的家园联动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养育者进行幼儿动作发展相关知识的普及。这种普及至少要使得养育者懂得哪些运动项目可以促进幼儿形成“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哪些运动可以形成“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又是哪些活动可以促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二)完善“动作发展”配套设施,提高管理与实施水平

每个幼儿园都要依据幼儿粗大动作发展、移动性动作发展和操作性动作发展的需要,完善幼儿动作发展的配套设施。对于因客观条件不足而无法配套的,也要主动告知养育者,让其寻找替代性和弥补性活动项目,以保障幼儿不因运动项目缺失而耽误发展的敏感期。

同时,幼儿园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参照动作发展目标中幼儿身体素质方面的典型表现,制定幼儿动作发展运动项目的实施规程,确保动作发展支持性运动项目落地、安全和有效。

(三)以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参照性指标为纽带活跃家园联动

“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控制不仅依赖于感知系统的敏感期,还依赖于个体利用动作探索世界所得到的反馈”。[4]例如,儿童双手接球就是依靠儿童的视觉追踪(感知系统)和他的动作协调(动作探索)的联合方式完成的。由此可见,感知控制是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用简单的几个动作水平指标就能够刻画和衡量的。这点,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既不能教条于书本的指标,更不能作为标准来“度量”幼儿们在动作发展方面的能力水平。

但是,这并不否定《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动作发展目标领域下的“幼儿各年龄段身体素质典型表现”的具体刻画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因为,这种刻画不仅仅是对群体水平表现的例举(可以有其它项目上的能力表现),也可以给幼儿保育保教提供一个参考或参照性指标。

所以,教师不仅可以用这种例举和参照来认识和把握各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描述和刻画来引导养育者关注孩子动作发展的过程性表现,并以此为纽带来促进家园联动中关于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动作发展水平的交流。

猜你喜欢

养育动作目标
下一个动作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