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科普类读物的深度学习探析
——以统编版2019 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7 课为例

2022-11-24叶志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青蒿素读物科普

叶志明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福建 翔安 361102)

科普类读物在语文教材中作为选文,屡屡出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经常遭受冷遇,每每处于边缘地位。于教师而言,总有“鸡肋”之感,弃之可惜,教之无味;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屑一顾,看之无意,听之无心。难怪不少学者感慨:“国内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长期以来重视文学文体的研究与教学,而忽视实用文体的研究与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学什么’的问题。”[1]其实,科普类读物蕴含丰富的学习价值意蕴,如能深度挖掘并积极指导,必将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科普类读物属于实用类文本,其学习内容的选定,理应做到“坚持实用为本、文学为体、科学为理的实用文学习内容选定的价值定位”。[1]

一、体式学习维度:语言与章法

王荣生教授认为“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2]从体式看,《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科普类读物,学习指导时若以体式作为切入口,紧抓科普类读物语言的知识性与科学性及章法的严谨性等特征,兼及两篇选文生动性语言表达及其内里所彰显的强烈情感色彩与普及性阅读兴趣,定能对学生有效梳理文本学习内容、精准把握阅读重难点、掌握文本特色起到较好的思维导引作用,从而让两篇科普类读物的学习各美其美。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一系列数字贯穿全文。它们或与文献有关,或记录了实验的次数,或是实验的直接数据,或体现了青蒿素研究的成果,或表达了对科研成果的理性认识等,无不生动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坚毅不屈的精神。这也让文章似散实整,浑然一体”。[3]这其中的“数字”“文献”“实验数据”“科研成果”正是科普类读物语言知识性与科学性的鲜活印迹,也是屠呦呦科研团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做人做事精神风貌的最好映像。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则善于“把抽象、深奥的科学研究讲述得生动有趣而不失理性”,善以“儿童视角或青少年视角”来“提炼、升华文字”,但有时又用“成人口吻”来体现“成年人的理性思考”,使“全文真实自然而饶有趣味”。[3]其中的“生动有趣”“儿童视角或青少年视角”凸显的就是科普类读物语言的生动性,而“不失理性”则是其科学性的体现。

此外,两篇选文中均大量使用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文学性语词,既能体现作者被科学探索吸引的状态,也具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如“荣幸”“宝库”“精髓”“陶醉”“喜欢”“震惊”“贪婪”“惊叹”“迷住”“激动”“欣慰”“振奋人心”“精妙思想”“中草药的‘千层塔’”等,“理性的研究中穿插感性的体验,彰显了科学探索的独特魅力”。[3]如果在语言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角度的基础上,再从语言生动性的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学习其各异的语言亮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感染力与作家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感知作家浸润在言语中的感情、情怀等人格魅力,也就能实现学生对科普类读物体式语言特征的综合把握以及对演讲稿和传记学习在体裁意识、主体意识、读者意识和情境意识方面的系统把握。

所谓章法也即作者在文中框定的谋篇布局及其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产生的张力,它对于文本阐述的观点所产生的逻辑力和说服力是功不可没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科普类读物围绕“个人的成长与成功”这一相似的人文主题,在结构设置上一显一隐:《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主体结构按事理的内在逻辑顺序,用五个醒目的小标题“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及“中医药学的贡献”,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提取到创新研究再到制药推广的不同阶段,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探索历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和讲述者一起回顾、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代入感很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则以时间为轴,凭借内隐的“观察与猜想”“实证”等科学精神勾连了童年的两件趣事和一次实验,从“童年”讲到“高中”,再讲到“年轻时”,娓娓道来,向读者讲述了一位卓越理论物理学家中小学阶段关键性的受教育历程,主线统摄意识很强。

抓住体式进行学习,就可以透过品味语言和鉴赏章法,指导学生找到科普类读物与演讲稿、传记等实用类文本共通共融的桥梁,实现“实用为本”“文学为体”“科学为理”的深度学习价值,缓释科普知识的单调性与枯燥性。

二、课程育人维度:精神与人格

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科普类读物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具有同一性,科学家身上焕发的人格精神也具有相似的价值认同,这些都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人文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发挥独特的功能。国务院办公厅2016 年2 月25 日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下称“方案”)将“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作为“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求“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4]应该说,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其今后大学期间的继续深造奠基意义极其深远,这也是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科普类读物文本的最重要的课程学习价值。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曾坦言,科学技术要发展起来,非常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文化,有科学精神的滋养。无论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中“立德树人”这“一核”出发,还是从课程论角度看,两篇关涉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与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科普类读物文本选入新教材,所要彰显的自然就是“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青年学生亟须培养的“勇于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通过具体的学习研讨,学生能深入体验科研的艰辛与磨难,了解其发现与创造背后所必备的理论钻研、求异、创新、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与严谨的科研态度,深知科学人除了兴趣、热爱、坚守、协作之外的胸怀祖国、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人格力量的感召。

三、能力提升维度:思辨与探究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学业质量”中“水平3”的“质量描述”第“2”款为依据,可将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能力提升维度”要求设定为:“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

基于此要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科普文本的素材,指导学生于课前搜素与阅读文本有关的“跨媒介”信息并提供一些助读资料,适当为文本“增容”,并以相关链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设置对点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提高思辨与探究能力。示例如下:

相关链接:《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演讲稿)、《青青蒿草拳拳报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来源:新华丝路)、《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赵永新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徐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闫小青)、《屠呦呦: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来源:新华网)、《人民网专访诺委会秘书长:诺贝尔奖为何选择屠呦呦》(来源:科技频道)、《屠呦呦:四十六年坚守赢得了世界喝彩》(罗朝淑、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屠呦呦“尝百草”的精神值得推崇》(胡文江 来源:四川在线)、加来道雄的《不可思议的物理》。

对点训练:

(一)启示类

1.“咱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要实际拿出来一些东西,使青蒿素能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是党的十九大赋予我们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也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担当。”屠呦呦如是说。请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青蒿素精神”的理解。

2.阅读《“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了解竺可桢、钱学森、何泽慧、吴征镒、刘东生、梁思礼、袁隆平、屠呦呦8 位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思考“共和国脊梁”的精神内涵。

(二)比较类

1.阅读《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2015 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演讲稿),和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措辞上有哪些变化,并分析文字改动的理由。

2.加来道雄的《不可思议的物理》一书“前言”中也自曝如何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经历,请就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方面和课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三)思辨类

1.2016年,屠呦呦拿出诺贝尔奖奖金中的100 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又把100 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国中医科学院,不搞任何捐赠仪式。有人说她对待名利的样子,就像居里夫人把最大额的英镑当书签,把诺奖的奖牌随意给孩子当玩具一样。对此举背后的深意,你怎么看呢?

2.有关青蒿素的发明,屠呦呦一直饱受高光下的争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Hansson)说:“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有人说作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的“三无”教授,她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合力;有人说她的发现带有某种偶然性,但很显然,这种偶然之中有着一种艰苦的试验、千百次试错的必然;有人说屠呦呦这朵花开得不易,每个人都要当护花使者,不要作鲜花杀手……你认为呢?

(四)措施类

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很快在她的家乡浙江宁波传开,她曾经居住的老房子还在,“据说要申请作为‘屠呦呦的故居’”。那么,怎样让名人故居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呢?请提出有益的建议。

此外,高中语文科普类读物,还可以从跨媒介、跨学科层面开展深度学习。

所谓跨媒介层面深度学习,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媒介,围绕科普文中的核心知识和相关话题进行信息检索,并梳理整合,初步建构个人对于本领域、本专题的原初体验,既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为文本的解读和学习内容的重构蓄势。例如《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科普文的课前预习可布置以下两个任务:(1)搜索“青蒿素”“疟疾”“高维空间”的相关知识,制作知识卡片进行概念阐释;(2)搜索有关两位科学家(屠呦呦、加来道雄)的人物经历、人物简介、时文评论、媒体评论等素材,分类整合观点,以“(屠呦呦、加来道雄)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人)?”为话题模式,初步定义个人对两位科学家的认识。如此一来,就能在任务导向的情境中,凭借跨媒介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学会快速阅读并筛选有效信息,形成书面和口头表达习惯,助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助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至于跨学科层面学习,主要针对语文学科如何发挥其对其他学科的工具性辅助效应而言,即把在科普类读物中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实践,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去发展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性,在活动中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如科学知识文献的查阅与研究、理化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申论写作、研究性学习和科技节活动的开展、科普专栏的设计等。

综上,对科普类读物的深度学习价值的探索,见仁见智,切不可陷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尴尬,而应回归语文学习的原点,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教材的应用价值,发挥教学定位引导教材处理的效应,努力教出有语文味的科普文,不断构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型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青蒿素读物科普
有声读物发展中的版权挑战及应对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中国神药”青蒿素治疟还治癌
别忘了,人家也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