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百年大变局的战略选择
——评《从持久战到双循环》
2022-11-24李慧莲
◎ 李慧莲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在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抗击世纪新冠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不仅需要准确地认清形势,更需要正确地驾驭形势,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那么,如何才能 “善察”“能驭”、统筹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最近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赵昌文研究员的新作《从持久战到双循环》,以高站位的战略思维、专业化的理论分析和开放性的国际视野,为人们思考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坐标。
本书收录的文章,大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赵昌文研究员的部分政策研究报告或政策导向型学术研究,主要聚焦于持久战和双循环两个领域。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持久战专题,探讨的是中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第二部分为新工业革命专题,探讨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创新动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为国企改革专题和金融改革专题,探讨的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改革动力。全书框架新颖、逻辑缜密、见解独到,给人启迪。读完之后,有三个鲜明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高站位的战略思维。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讲,尤其是经济政策研究者,无论关注的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离不开大势判断、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集团)对关系事物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重大问题谋划的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等方面内容。以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研判中国经济大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正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赵昌文研究员看来,在众多经济学者面对的各种经济问题或者说主要矛盾中,短期与长期、中国与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抓住的主要矛盾。这是由我国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以及我国作为追赶型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属性所决定的。对于如何解决这两个战略问题,赵昌文研究员提出的应对之策是,在经济领域,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关键是战略上坚持持久战,稳中求进,“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应对短期挑战中积蓄力量,维护经济长期向好趋势。而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关键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把握发展主动权。
作者从战略高度进行思考的同时,时时不忘从战术层面进行相应安排,这使他的政策建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化的理论分析。无论是早期在四川大学当副校长,还是后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政策咨询研究,几十年来,赵昌文研究员一直活跃在理论、政策研究一线,而且著作颇丰,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准。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国家情怀和专业主义是政策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所谓专业主义,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专业知识性、专业实践力、专业自主权、为公众服务和专业使命感。通读全书,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把“专业主义”追求体现在这本书的每个章节。无论是分析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还是研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金融发展等问题,赵昌文研究员都会在明确自己所使用的专业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个分析框架,通过理论梳理与经济现实相联系,层层剖析,严谨论证,最终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比如,在第一章《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与政治—经济生态》一文中,他构建了一个包括后发优势、体制可改革性和政治—经济生态等核心概念在内的关于持久战的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可能存在的经济反转、长期衰退和持久战三种前景,最终得出中国的前景是持久战,而不是崩溃论和反转论。再比如在第二十一章《从攫取到共容:一个新的金融改革分析框架》一文中,赵昌文研究员基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的观察,提出金融竞合观,尝试为金融改革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基于金融竞合观,作者强调,当时金融与实体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两者的竞争性,金融已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攫取性”特征。因此,作者提出金融改革的目标应确定为消除金融体系的“攫取性”,建立共容性金融体系。
应该说,作者这种专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很容易取得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能使读者在获得某个经济领域问题的一个参考性解决方案的同时,收获更多其他相关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及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
开放性的国际视野。虽然经济全球化近几年来经历了各种逆风寒潮,但是大趋势并未改变。因此,《从持久战到双循环》一书把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须面对的短期与长期、中国与世界两对基本关系,都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从其他国家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中获得启发借鉴,再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书中既有专门介绍国外做法的章节,如第十七章《法国、芬兰国资体制和国企分类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详细地介绍和总结了两国在相关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就深化我国国资国企改革提出六条建议。也有散见在不少章节中的国际经验借鉴例子,如第九章谈及破除金融强国论认识误区时对荷兰、英国、美国的案例引用及阿瑞基对认识误区的纠偏;在增强企业的纵向流动性方面,对美国、日本进行的对比研究。再比如在第十五章中,作者通过对全球第四次能源转型三个趋势和特征的概括分析,以及对美国、韩国电气化率的案例介绍,提出自己的新时代能源革命的目标、思路和建议。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让读者在获得知识和启发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气度对他政策咨询工作的有力支撑。
总之,作者以理性严谨的深入思考、规范精准的语言表达、系统完整的应对方案,让这本书看起来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特别有助于人们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无论你是否具备专业的经济学知识,是否打算成为那些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方面的研究专家,只要你关心中国经济发展未来走向,愿意了解一个专业政策咨询研究人士的政策研究成果样本,这都是一本能够给你知识和启发的好书,值得认真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