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养殖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
——助推我国林麝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4刘丛盛

动物医学进展 2022年10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麝香养殖户

刘丛盛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漳州 363000)

林麝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名贵中药材麝香的基源动物。麝香主要来自于雄性林麝腹部正中线生殖器前方的香囊,是我国中医药行业重要的珍稀濒危动物药材和高级定香剂。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对麝香资源的需求激增,偷猎、走私等非法活动使得整个林麝资源被严重破坏,到90年代已经进入濒危状态[1],麝香资源短缺和相关动物资源保护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作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国,国家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做出了重大部署:2005年限定麝香用于特效药、关键药如片仔癀、安宫牛黄丸等几个重点品种,同时将麝香列为战略储备物资;近年来,国家支持鼓励人工养殖林麝,林麝资源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2017年将保护和利用的审批权部分下放至省级;支持依法开展涉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育及人工养殖研究。同时,国家允许使用人工养殖林麝所获天然麝香成分的中成药品种已有十余个。

虽然国家政策有所调整,但是林麝野生种群已不能再进行猎捕利用,要改善林麝种群濒危的状态也无法一蹴而就。当前,在林麝资源日益枯竭和传统中医药对麝香需求剧增的矛盾下,通过大力投入人工养殖林麝,突破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的养殖繁育基地,加速人工养殖林麝种群扩繁,才是我国解决林麝资源保护问题和保障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然而,人工养殖林麝并非一帆风顺,几十年的朴素养殖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各养殖单位之间几乎没有技术与种源交流,这种交流的缺失在疾病防治技术方面更甚。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缺少龙头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引导示范和技术研究等因素,人工养殖林麝死亡率居高不下,养殖成本趋高,养殖户和相关企业的投入越来越少,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规模超过百头的养殖单位所剩无几。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工养殖林麝种群未能得到明显增长,行业也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在长期人工养殖林麝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脓肿病、肺炎、毛球病等是导致林麝死亡较多的主要疾病,制约了人工养殖林麝产业发展,深入开展这些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对人工养殖林麝产业的健康发展、降低养殖户人工养殖林麝门槛、林麝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的重要性

1.1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是养殖行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即便是已经具备成熟疾病防控体系的畜禽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时时刻刻都如履薄冰,稍有差池便功亏一篑。每年因为疫病引起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是动物死亡,造成的生物资产、医疗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损失数额惊人。林麝属于养殖规模较小的物种,疾病更是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在产业发展的前期重点关注林麝主要疾病,提高人工养殖林麝存活率,降低人工养殖林麝成本,把有限的力量放在关键点上,做最重要的事,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做好林麝主要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关系到林麝产业是否能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1.2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是养殖户进入行业的第一步

在人工养殖林麝推广的前期,养殖户普遍存在“无种源、缺资金、少技术”的问题。林麝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存栏量有限,生物资产价值较高,一对当年产幼崽就价值5万元左右。人工养殖林麝成本高,一般养殖户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开展人工养殖林麝。如果单纯依赖人工养殖林麝企业也无法支撑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公司+养殖户”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由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回购,养殖户负责养殖,这种共赢的局面有利于助推人工养殖林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的突破,有效提升了养殖户对人工养殖林麝的信心,降低人工养殖林麝的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了养殖户的投入和收益,成为养殖户真正踏入林麝养殖行业的第一步。

1.3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是国家林麝资源保护水平的重要体现

为进一步缓解我国林麝资源的危机,除了保护现有野生林麝资源外,还需要大力发展人工养殖林麝,最终通过野化放归反哺野生种群。林麝在长期圈养过程中,由于人工对环境进行了调控,相对于野生个体缺乏对疾病和自然环境的抵抗能力。如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未能有效控制疾病,野化放养反哺野生种群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对于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的投入是国家保护林麝资源的决心和保护水平的重要体现。

2 人工养殖林麝主要疾病研究现状

林麝是独居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1 000 m左右的山林。由于生性警惕,人工圈养条件下的林麝,可能因为应激或饲养管理不当出现多种疾病。通过对陕西省近年来人工养殖的林麝致死主要疾病进行分析,发现死因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在人工养殖林麝的实践中发现,脓肿病、肺炎、毛球病等疾病是导致林麝死亡率高的几种主要疾病,制约了人工养殖林麝产业的发展。

2.1 林麝脓肿病

林麝脓肿病多发于春、秋两季,各种年龄的林麝均可发生。感染部位以体表和体内实质性器官为主,体表多在颌下、颈部、胸部等部位。据报道,脓肿病是国内人工养殖林麝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群发性疾病之一[3],林麝脓肿病占麝群总死亡数的50%~70%[4]。对于体表病例多可及时发现处理;而发生在体内深层脏器的病例无法及时发现并诊治,预后不良者居多。引起该病病原是较为复杂的,目前报道有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黏质沙雷氏菌、化脓隐秘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侵肺拟杆菌等病原菌,但是具体原发性病因仍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表明从脓灶中共分离到12种细菌,其中化脓隐秘杆菌的检出率为100.0%[5]。此外,还有研究显示皮下和肝脏脓肿病原为黏质沙雷氏菌和大肠埃希氏菌[6],而化脓隐秘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林麝脓肿病病程表现为菌优势替换关系[7-9]。

外伤、隔离或消毒不严格可能是引起该病的原因。通过对林麝Ⅱ类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HCⅡ)基因与之相关性研究,从基因水平证实了林麝为脓肿病的易感动物[10]。且近亲繁殖会增加本病发生概率,目前国内各养殖单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亲交配现象。据报道实验室构建DNA疫苗pVAX1-PLO及其诱导宿主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可以有效保护林麝免受化脓隐秘杆菌感染[11]。

在林麝脓肿病防治方面,目前虽暂未有商品化疫苗面世,但是针对脓肿病现状,已经有企业和高校开发快速诊断方法和候选疫苗。通过最新的专利检索发现,四川农业大学“林麝肺炎和化脓性疾病病毒原毒弗氏完全佐剂灭活苗”已经获得授权[12]。

2.2 林麝肺炎

林麝肺炎常因环境气候骤然变化加之林麝体况较差,免疫力下降导致该病发生。目前已有报道从感染肺炎的林麝中分离到的病原主要有巴氏杆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氏菌、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等,此外,支原体和病毒入侵也是林麝肺炎的成因。据报道败血性波氏杆菌导致多头孕麝死亡[13]。

林麝肺炎防治方面,一般是开展常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张慧慧等[14-15]报道从发病死亡的林麝肺脏进行细菌分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头孢类(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2株林麝肺部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均敏感;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对其均中度敏感;对其他类别抗生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研究发现30株林麝肺源性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的20种抗生素耐药率均高于50%,同时建立了实验室方法检测独立基因,检出ompA毒力基因占80%远远高于其他[16],为致病机理和相关疫苗开发提供了依据。国内高等农业院校联合企业在对肺炎疫苗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果。通过专利检索发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片仔癀药业“一种预防林麝肺炎的三联灭活疫苗的制备方法”获得受理[17]。

2.3 林麝毛球病

林麝毛球病是导致饲养林麝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迄今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人工养殖林麝管理不善常导致麝毛以及带粗长纤维不易消化的物质在其瘤胃形成坚硬团块,向消化道末端移行过程中造成阻塞导致林麝死亡。病麝采食、反刍、活动等减少,消瘦甚至死亡。

在林麝毛球病防治方面,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对含有粗长纤维的植物进行破碎后饲喂,谨防过分细碎不利于反刍,均衡营养,减少林麝采食毛发等异食癖好,均能有效防止毛球病的发生。据报道毛球病预防重于治疗,初期可以灌油促进毛球排出[18];后期采用B超诊断,手术取出。

通过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的攻克,有效降低了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进入林麝产业的门槛,从技术层面缓解了制约林麝种群发展和林麝资源保护的主要问题[19-21]。

3 林麝主要疾病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林麝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相关管理体制落后,专业人员迟迟未能受到重视。少有人选择从事人工养殖林麝基层工作,导致兽医队伍年龄偏大,整体观念和技术较为陈旧,无法持续推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长久发展。发展林麝产业仅靠乡村自身远远不够,养殖户没有科技创新条件,山区普遍缺乏技术人员,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如何扩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增加技术服务覆盖范围,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解决林麝养殖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3.2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缺乏统筹规划

从整个人工养殖林麝行业层面看,各养殖单位遇到的主要疾病问题大体相同,但是技术方面互相保密。多数时间在重复进行相似的技术研发,将原本整个行业就非常有限研发经费重复投入在类似的项目。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系统的疾病研究体系,深入系统开展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无从谈起。目前缺乏一个有前瞻性、公信力的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整体技术研发举步维艰。

3.3 产业链前端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投入有限

林麝产业属于中医药行业的前端,国内麝香使用目前仅限于少数中成药企业,仅靠少数药企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种源价格高昂、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等的投入巨大,投入产出一直难以达到平衡。多数情况下都是产业链后端弥补前端的亏损,加上还要进行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开发,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企业有战略性目光和更大的投入。

4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推动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4.1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加快林麝种群的恢复

林麝生性胆小机警,喜独来独往,人工养殖情况下,容易因人为抓捕而受到惊吓。当林麝生病时,难以避免需要进行人为干预,林麝容易出现应激性疾病,尤其是反复抓捕治疗,还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反而使得病情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人工养殖林麝事业,科研人员在人工养殖林麝主要区域着重开展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林麝标准化繁育、取香等研究,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应用价值的林麝主要疾病防治和养殖关键共性技术群正在形成[22-24]。制约人工养殖林麝和疾病防治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林麝种群得到扩繁[25,26]。当前,随着人工养殖林麝种群规模不断扩大,野生林麝种群资源得到反哺,其濒危状态已有所改善,林麝在地理上分布越来越多。

4.2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推动含麝香中成药可持续发展

林麝是我国目前人工养殖数量最多的麝科动物之一,其雄麝分泌的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也是一种独特的香料,应用广泛。名优中成药片仔癀、安宫牛黄丸等均以麝香为关键配方药味,《全国中成药处方集》中记载有近300种处方含有麝香。人工养殖林麝是保证天然麝香可持续供给,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人们对麝香需求不断增加,医药企业大量入局人工养殖林麝队伍,为人工养殖林麝带来了资金、技术方面的提升,人工养殖林麝和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人工养殖林麝产业化发展迅猛,麝香得到了平稳供应,品质也不断提升。“药材好,药才好”,伴随着麝香品质的提升,以天然麝香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品质也得到了提升,推动了含麝香中成药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4.3 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其中最基础的、摆在首位的就是产业振兴。国家支持鼓励中医药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发展林麝产业,各大知名药企响应国家号召,已纷纷投入人工养殖林麝,建设人工养殖林麝示范基地,开展人工养殖林麝和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核心技术研究,为林麝养殖户提供种源、技术和资金支撑。随着人工养殖林麝和林麝关键疾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突破,降低了林麝的死亡率,鼓舞了林麝养殖户的信心,解决了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各大知名药企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帮扶下,全国多地建设了林麝疾病防治医院,推动了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水平的提升。仅以“中国林麝之乡”凤县为例,当地林麝医院为养殖户及时提供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服务,解决了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的最大顾虑,降低了养殖户进入人工养殖林麝行业的门槛。近3年来,凤县实现了人工养殖林麝规模、公司数量、麝香产量三个“翻一番”,全产业链年产值超2.3亿元,带动群众3 000多户10 000余人就业。

5 展望

当前,人工养殖林麝产业正处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管理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是发展现代人工养殖林麝的重要保障措施,不但关系到林麝产业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麝香及其衍生产品的质量。由于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还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研究不够系统、缺少顶层设计、研究经费投入有限等因素,仍制约着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各级地方政府、动物防疫部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林麝养殖户及相关各方应共同发力,强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开展以政府主导的林麝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顶层设计,在科技政策上对林麝资源的保护和研究进行倾斜,引导各方加大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经费的投入。各相关方应持续加大对林麝主要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林麝主要疾病防治体系,降低人工养殖林麝行业进入门槛,引导广大养殖户规范养殖,推动林麝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麝香这味名贵中药材可持续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麝香养殖户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蛋鸡养殖户这回该笑了 三季度蛋价有望涨至年内高点
10天陡跌10元/斤!上海封控致市场走量锐减2/3,超半数养殖户盈利难
口碑制胜!龙感湖十多万亩龙虾塘,看养殖户认准了谁?
麝香牛的悲剧
麝香牛的悲剧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
麝香牛的悲剧
利用太极拳提高教师体质策略研究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