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
2022-11-24王珊珊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王珊珊(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案例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英语课程总目标有对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要求,学生能够在感知、体验、积累和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语言意识,积累语言经验,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语言能力,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但是在英语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愿意开口甚至有抵触情绪,进而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
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和访谈将学生出现的口语表达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欠缺,无法表达。学生由于年龄问题,积累较少,对英语知识的输入不足,语言基础不扎实,表达易出错,不敢表达。其次,缺乏兴趣,表达欲低。常态课中“灌输式”方法缺乏吸引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积极性。第三,传统观念,重视不够。学生及家长认为笔试分值占比大,对口语不关注、不重视是根本原因。
案例过程
小M同学(化名)是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平时在英语课上听讲很认真,但是很少举手,每当我环顾举手的学生时,她总是低着头,目光闪躲。每当我叫起她,若是朗读的任务,她都能顺利完成,但若是思维类的问题,她就有些迟疑,不自信。奇怪的是,小M妈妈的微信每晚都会准时给我发来她读书的视频或音频,并且在电话的那头,小M非常开心地和我打招呼,和课堂上的她完全不同。小M妈妈也常和我交流孩子的学习,并告诉我她最喜欢的课就是英语课。时间久了,我对小M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期望,我希望她能够在课上也活跃起来,并能够真正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维。
于是,我和小M妈妈进行了一次“线上家访”,和家长表明了我的疑惑与期望,家长非常开心。小M妈妈也告诉我,孩子有点“慢热”,希望表现自己,但是又害怕出错。经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们达成了要帮助小M建立“英语自信”的共同目标。
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敢于张口,就要有一个让学生充分信任、放松的交流环境。自从“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课后服务活动成了各学科“争奇斗艳”的擂台,我更是希望在这个时间能让更多的学生摆脱上课的模式,享受英语,玩转英语。小M的英语基础不薄,缺少的就是锻炼机会。因此,在课后服务时间,我设计了English—Show、High—Talk等交流活动,结合“金话筒奖”评价鼓励学生全员参加展示交流,无关对错,旨在交流并拓宽学生知识储备。起初,小M不敢站上讲台,在我的鼓励下,她“瑟瑟发抖”地完成了第一次展示。而后,小M慢慢开始转变,从被动变主动,从敢于到善于。不到三周的时间,就拿到了“金话筒奖”。此外,我鼓励小M当“英语小老师”,佩戴徽章,帮助班内两位水平较弱的零基础学生完成课文闯关活动。小M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能帮助同学,她逐渐变得自信起来。
策略总结
家校沟通,谋求合力。对于孩子的问题,教师应耐心与家长沟通,取得理解与信任,再商议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辅导方法,而不是空话套话,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转变观念,曲线达标。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分析孩子心理,通过吸引孩子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表达内驱力,如趣味活动、奖励激励等,让学生爱上表达,愿意表达。
活动育人,事半功倍。英语学科应摒弃乏味的训练,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趣味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敢于参与,让学生在玩中提升,在玩中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