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林业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022-11-24陈科元
陈科元
(府谷县松宏湾林场,陕西 榆林 719040)
我国地广物博、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森林茂盛的地方综合实力较低,这样的情况给我国林业规划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促使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部门应当系统总结林业规划管理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以促使我国林业能够持续长远进行发展。
1 现代林业规划管理的现状
1.1 森林资源需求较大
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对木材资源有着过高的需求,从而使得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出现了严重的采育失衡情况。再加上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导致市场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长,很多经济落后的区域,将林木作为经济的来源,甚至有的区域为了提高地方经济,在采伐木材的过程中出现采伐没有成材的树木,从而促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出现日益恶化的情况。
1.2 林木制度管理需要完善
现如今国家对林业规划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地方已经大力施行退耕还林的措施,力求保护当地的林业发展。但是对于林业管理来说,除了给森林资源提供足够的成长时间和土地之外,还应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维护和修缮,然而部分地方没有制定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从而导致破坏后的森林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降低了森林系统的恢复速度。
1.3 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有待加强
对于森林资源来说,在规划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相应的制度进行规划,还要注意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影响。比如,在气候干旱的季节,部分森林区域容易出现树木着火的情况;在阴雨季容易出现松毛虫、松小蠹等虫灾,严重影响了林木的成长。然而我国目前对这些虫灾还没有完善的应对措施,只能在虫灾产生之后,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修治。因此,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规划管理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2 现代林业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产权模式相对单一化
从林地的所有者状况分析,在我国林地所有者一般归属国家或团体拥有。而林地所有者分国家、团体、家属承包经营、联户协作经营方式和集体组织经营方式等,但仍以家属承包经营居多。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权主体包括了国家、团体、个别、合资、协作和合资等,且大部分都归属于企业或个人。但总体来看,由于这一类林地所有者形态大多为农民集体承包,且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大多处于个人形态,这就使得国家林地产权模式较为简单,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家林地所有者制度流转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约束了国家林地的规划、管理乃至发展,使得国家森林资源无法高效有效整合,对集约经营形成了十分负面的影响。
2.2 开发面积和使用率相对较少
从分布上来看,全国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广阔且丰富。不过,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全国森林的经营与发展以及对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没有系统计划,开发利用的手段和管理方式都不合理,对全国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工作形成了不利影响。而目前在全国森林资源的规划利用与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手段与方式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合理适应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全国森林资源的利用替代工作形成了不良影响。全国不少地方林业造林成活率普遍低下。而按照对有关数据的调查,由于全国历年的森林总采伐量已大大高于造林效率,全国林木覆盖率正呈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另外,由于森林资源的总体利用不高,普遍重视优良树木的使用,普通树木浪费很大,这也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形成了重要负面影响[1-3]。
2.3 财政支持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人民群众对森林保护意识的提高,地方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森林的管理,并给予了相应的财政扶持。不过,由于森林的经营规模巨大,且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政府提供的资金往往无法适应当前的现实需求,部分设施也不健全,这极大地影响了森林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展,也极大地限制了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2.4 林业规划管理有待完善
在原始森林的实际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人类必须重视其经济效益,而不可忽视其生态建设价值。比如盲目崇尚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建设价值,则必将对原始森林的发展产生影响。现阶段在林木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由于有些地方基层林业部门缺乏专业的林木规划管理经验,对良好的林木发展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全国不同地方都应当根据本地的经济条件和自然地形要求合理安排苗木,不然就会影响造林成活率,甚至产生土地资源浪费问题。
3 现代林业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通过多样的监管制度,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
首先,当地的林业单位应派遣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当地的森林资源成长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以表格的形式详细进行记录,在调查结束后及时反馈给上级。上级可以组织专业的林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共同探讨相应的监管制度,确保监管制度的完善性。其次,林业政府部门应在单位的网站上开辟相应的反馈渠道,采用薪资奖励的方式,调动当地居民对林业的监管,如果在日常发现部分企业或者人民群众出现滥砍滥伐的情况,以视频的形式录制下来,通过网站反馈渠道进行上报,促使林业单位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对滥砍滥伐的人员和企业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再者,国家应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的现实情况,建立完善的森林法律保护和培育制度,完善林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促使林业单位的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林业管理和培育,规范他们的工作内容,将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落实到人。这样在木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直接寻找负责人进行共同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使森林资源在林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保护中有效改善采育失衡的问题,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后,当地林业单位应结合当地的现实情况,开拓多样的经济发展渠道,比如,生态度假景区、农家乐等,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来源。
3.2 制定完善的林木管理制度,加大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力度
林业单位在现代林业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仍旧采取退耕还林的政策之外,还应制定完善的林木管理制度,加大森林生态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我国的林木土地较为广泛,不同区域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联手,采用降税政策,激励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林木维护管理。与此同时为了调动林木维护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林业单位可以采取薪资补贴的方式,对那些工作认真、林木维护效果好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充分尊重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能促使其他林木维护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提高林木维护质量[4-6]。
3.3 利用多样的培训措施,提高林业管护人员的职业素养
林业管护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所不同,需要工作者对木材流通、森林防火、病虫灾害治理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具有充分的了解,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因此,林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林业管护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会,在培训会上给林业管护人员讲解林木流通的管理方式、森林火灾和虫灾的防治措施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为了防止参与培训会的工作人员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能将培训会上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组织培训的工作者可以将培训会上的课件通过电子设备传送给相应的林业管护人员,让他们在休息时间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林业单位可以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笔试考核的方式,分析林业管护人员在哪些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在考核结束之后,根据考核的情况组织专业人士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提高职业素养。
3.4 加强林业规划的科学管理
在我国森林经营发展过程中,科学森林计划和管理工作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科学的森林计划和管理不但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障森林资源的合理发展,同时也对自然环境的有效维护起着很大影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森林科学创新体制,将市场、技术与林业管理有机融合起来,做到一体化、统筹发展,让森林工作的开展情况有据可查,并借助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以提高森林计划水平,进一步规范森林计划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完善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区域责任体系。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以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完备的机制对于提高科学森林计划和管理的顺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严格地实施森林计划管理,需要建立相关的机制,继尔利用机制确定人员的责任。
3.5 正确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过去由于受粗放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人们片面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而忽略了对林产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工作,这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了生态立市的必要性,并根据实践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举措以推动林业的发展。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各地方人民政府应主动传达并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举措,以真正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建设现代的森林经营思想。同时,搞好宣教普及工作以提高广大群众对于林产资源利用的保护意识。通过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土资源使用和保护之间做出科学合理地规划,有效管理好各级管理者的工作职能,使各项职责得以高效履行。在管理实践中要调整好各级生态公益林的经营规划,并按照本区域的实际状况兴建生态公益林,从而使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方式较为完整,以此彰显生态公益林的特殊经济价值和公益特性[7-9]。
相关的管理机关要主动与林政、公安等主管部门协调与沟通,以形成完整的管理工作制度,有效打击损害林产资源的破坏活动。在管理体系方面,对管理人员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管理体系建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落实管理不力,没有及时覆盖最新理念等。而要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障力,应有效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对生态公益林的保障更为合理。因此,在生态公益林规划流程中,人们提出了更有效的管理工作规划。为保证计划的有效执行,人们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向当地民众传达了生态公益林管理与保障的重要意义。主管部门要积极地与基层单位交流合作,不但要建立执法队伍,还要建立健全的奖励制度,使有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另外,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要健全公益林管理制度,提高公益林管理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公益林的发展与建设奠定基础与保证。在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下,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意识到提升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体系,让生态公益林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10]。
3.6 建立生态性林业生产系统
在林业规划中应重点关注生态林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规划,务必使得林业能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改善发挥作用。为此,应改变传统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用更加科学的经营理念去规划生态林区。将林区的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够保证林业产品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能提高资源的观赏价值,以提高保护区的综合力[11-12]。
4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林业单位在规划管理森林资源时应对现代林业规划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样的监管制度,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制定完善的林木管理制度。加大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多样的培训措施,提高林业管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得我国林业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达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促使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