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培育技术养护以及后期管理
2022-11-24霍秋英王光涛苏国慧霍秋霞
霍秋英 王光涛 苏国慧 霍秋霞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山东 东营 257500)
加强林木养护管理是我国林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工程建设。但是需要正视问题是林业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方式存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可行性策略,从而提高对林木的有效管理水平,推动林业的发展。
1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1.1 生态意义
林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健康密切相关。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条件。在林业生态环境中,绿色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人类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氧气,为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从某种角度来看,没有林业就没有人类生存。林业孕育着人类,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保障作用,因此,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林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不仅能为人们的生存提供重要的资源,而且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有很大的影响。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有利于优化蓄水抗洪效果,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活空间。除此之外,林木的生长发育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林木的不断生长发育和森林生态结构的形成发展,可以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并给予适当的保护,可以说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了人们乃至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的质量[1-3]。
1.2 经济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正在迅速恶化,自然生态系统受到污染,严重超采,包括林业资源在内的大量自然资源面临短缺。林业资源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只要科学合理,就能继续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然而我国林业的现实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快于建设速度,局部改善和整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主体缺位,以林地和林木为载体的开发,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合理保护和利用林业资源,实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种发展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林业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林业资源的特点与功能
人们过于注重林业的经济功能,导致森林开发的过度浪费,给林业资源的长期开发带来极大障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间接经济功能是利用树木的特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收入。间接经济功能与现阶段生态环境发展目标相似,不仅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多帮助。如果忽视了林业的生态功能,把林业资源当作经济资源,会对林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破坏森林资源,可能会短暂地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长期发展。
3 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培育技术养护方法
3.1 主动控制土壤水分
为了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必须科学合理地测定水分含量。一般来说,如果土壤中含有大量水分,最终会导致根系腐烂,甚至死亡。如果实际种植缺乏一定的水分,根系将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在这个阶段,树木仍在生长,消耗自己的养分,面临死亡。因此在目前的养护工作中,要保证水分平衡,促进树木的良好生长。土壤中有许多矿物质,因此植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会充分吸收其水分和养分。一般来说,在土壤含水量的综合调查中要对土壤养分进行检测,并将相关数据与目标计算相结合,得出合理的含水量。而树木在实际生长过程中需水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大范围降雨后,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蒸发部分水分[4-6]。
3.2 及时供应肥料
在林木经营过程中,对于一些大树来说,施肥需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发育不足,需要从一定的固定区域吸收足够的营养。同时,在施肥过程中,要加强有机肥的释放,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肥料。在投放有机肥的过程中,由专业维护人员对肥料进行充分分解。在此基础上树木可以施肥,以确保其有效吸收肥料。同时在施肥过程中应合理控制施肥时间。在正常情况下,肥料应在白天施用。施肥前应及时观察天气预报,避开雨季,因为雨季肥料的释放会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肥料浓度,容易对正常养分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3.3 注意防除杂草和害虫
杂草是树木生长过程中不可阻挡的问题。在维护管理中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剪除。对于生态要求低的森林地区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应购买和喷洒主要类型的杂草。如果树种对生态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就必须认真合理地进行养殖,引进家禽育种,这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容易解决杂草问题。另一方面,病虫害也是树木维护和管理中的难题。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特别是对高传染性疾病,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果无法治愈,则必须果断销毁患病植物,以防止其在森林地区扩散。对于常见的植物病虫害,可以将天敌引入生态林中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或综合防治来控制常见的树种。
3.4 维护管理中的防火技术
森林防火是森林保护和管理的重中之重。从世界各国的火灾情况来看,一旦发生森林大火,将造成巨大的规模和损失。因此,在树木的日常维护管理中,要做好防火管理,采用有效的防火技术,建立完善的防火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安全带管理,增强维修队伍的消防意识,做好消防知识培训。同时,有必要整合现代消防技术,完善森林火灾预警设施和消防设施。
4 林业工程建设中的林木后期管理研究
4.1 提高认识,加强对林业技术的推广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是改善林业生态的有效措施。在城市建设中要对林业进行妥善管理,全面提高林业生产技术的分支机构水平,掌握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研究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应执行各项政策、法律法规。尽快建立林业经济建设,建立促进和协调科技发展的机制。
4.2 增加对林业技术推广的投资
一个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技术促进投资实体是发展林业科学技术的必要保证,可以逐步增加林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争取各级人民政府批准,从政府资金和林业发展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筹集林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出于特殊目的扣留或者挪用林业科技促进专项资金。
4.3 加强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今后有必要将重点放在森林生态环境和阔叶林建设上,着眼于林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相关技术促进重点林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林业生产建设项目必须采用先进科技成果,要积极推广应用,否则将不予批准。要吸引科学技术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林业重点批准项目和重大技术项目的实施,还必须弄清在项目实施中必须推广和应用的先进技术,说明项目的特定任务是确保项目的科学技术含量,制造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及时推广和应用。
4.4 逐步形成吸引市场的拉动机制
科技成果来源于应用。要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调整。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检验科技成果的真实性。林业科研项目的过程应通过招标确定。除了研究人员的构成和能力、研究课题、技术路线和经费外,还要注意成果产生后的应用可能性。此外,林业研究机构还可以比较林业生产清单。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可以解决脱节问题。除此之外,建立生态健康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系统,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在不使用或少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可达到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超过允许控制标准时必须及时进行药物控制。
4.5 产品深加工
由于木材资源越来越少,而且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是不可逆的,因此必须对木材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并减少林产品的短缺。为了进一步加工木材,需要充分利用小直径的木材,合理地使用,尽可能多地加入小材料,并使用现代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木材黏合起来以形成更多的结构材料。同时应对木材进行后续处理,避免更多的木材资源浪费。木材加工后会有些多余,可以被充分利用,比如,用作燃料将节省燃料成本并降低生产成本。当前我国林产品深加工行业仍然存在很多空白,需要研究和利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林产品的需求在增加,林业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也大大提高了林业机械的强度和利用率,并增加了林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7-9]。
4.6 适应当地条件的林业生产力布局
新林业的发展应适应当地条件,计划和部署林业生产力。在确保林业发展与国家总体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指导,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建设一支优秀的战略发展队伍。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适当引进林业发展新技术,合理制定总体规划,分类规划,协调发展,适当增加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和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物和资源的潜力,并大力加强新林业的发展。
5 以生态建设为主体发展新型林业的重要措施
5.1 建立主要目标并改善制度建设
要根据社会条件确定新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结合新林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行分类管理,认真研究分析建立健全林业发展的制度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林业建设,减轻管理负担,提高员工积极性,鼓励员工创新,确保新制度的有效建设和实施。除此之外,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对林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推动林业建设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2 针对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当代和后代的发展需求。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地方利益,而且要从大局出发,把保护林业资源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依法打击破坏国家生态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指导,注重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生产方式和方法,全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确保生产市场所需产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此外,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使每个人都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需要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创新生物技术,加强对林产品替代品的研究[10]。
5.3 以适应时代发展为根本要求,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
在林业建设发展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确立林业发展道路是必然的选择。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需要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林业发展新战略的实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发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战略是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林业新项目。基于传统观念,人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当前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型林业建设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和效益为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11,12]。
6 结语
园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其对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有别于纯经济效益的树木。因此在养护过程中要注意根据生长的特殊性,调整森林的生长状态,使森林在生长过程中呈现健康的生存状态。根据不同的森林条件,对园内的水肥条件进行不同的处理,建立供水设备,实现及时供水。同时还应通过互耕措施避免土壤紧实、僵硬,避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减少可能对园内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