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问题及对策

2022-11-24彭刚志张海玲

林业科技情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收容野生动物救助

高 飞 彭刚志 张海玲

(1.重庆市大足区林业局,重庆 大足 402360;2.三峡植物园管理处,湖北 宜昌 443111)

野生动物,是指未被驯化,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动物,按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陆生野生动物和水生野生动物,陆生野生动物是指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爬行类和部分两栖类,本文所指的野生动物,皆指陆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大自然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参与大自然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循环,是连接山、水、林、田、湖的重要纽带。因此,保护好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物种丰富度,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措施多种多样,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措施便是野生动物救助。

1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现存问题

1.1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的概念

对于野生动物的收容救助概念,学界并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广义上的野生动物救助,包含了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所有工作;而狭义上的野生动物的收容救助,是指将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野生动物,进行治疗、救护、饲养、野化、放归自然和移交等一系列的收容救护工作。本文中所指收容救助,皆为狭义上的收容救护。

1.2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现存问题

1.2.1 基础研究薄弱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及气候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多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众多的野生动物。据统计,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达 2 100多种,占世界总数的10%左右。其中,爬行类320多种,鸟类1 180多种,哺乳类450 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6%、13%、14%和7%。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1]。

由于野生动物多生活在野外,少有人类能与之接触,加之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为昼伏夜出,或多在晨昏活动,导致人们对野生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了解远不如家禽家畜。加之野生动物的种类繁多,每一种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特征和习性,要想将野生动物这一丰富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摸清摸透,需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量。我国现对家禽家畜的研究已具系统化,从一头猪的出生到其成为成猪,这过程中什么生长阶段该喂何种食物,需接种哪些疫苗,容易生哪些病,该如何预防等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反观对野生动物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次。

1.2.2 收容救护机构少

野生动物遍布于我国各个省市,然而,在我国,仅东北和西北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较多,而中部和南方各省,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较少,多为本地的动物园。以重庆市为例,全市范围内,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仅5个,分别为市中心的重庆市动物园,位于永川的乐和乐都野生动物世界,位于合川区的重庆硕斯灵长类动物研究有限公司,位于万州的西山动物园和位于南川的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救助机构的缺乏会导致对野生动物的救助不及时,同时也导致了收容救助成本的增加。对于没有收容救护机构的区县,有时需跑几百公里,才能将一只受伤的野生动物送到救助站,这无形中增加了救助的成本,也直接导致救护的不及时。

1.2.3 缺乏专业的人员和设备

由于收容救护机构少,加之现阶段机构改革之后编制十分紧缺,参与野生动物救助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少,现阶段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加之缺少培训,对于救护技术的操作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持[2]。对于野生动物相关的人才培养也十分缺乏,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大学排行榜》,全国各高校中,仅8个高校开设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缺少专业成熟的野生动物专业技术人员是制约收容救护工作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对受伤的野生动物实施救护时,因为野生动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往往会对救助人员发起攻击,从而导致救护人员受伤。再加上野生动物一般都带有许多致病细菌和病毒,因此,在对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进行收容救助时,需要用到专业的设备,才能保证救助人员的安全。例如,在救助有毒蛇类时,往往需要用到蛇钳、蛇夹等专业设备,而这些专业设备从一般的购买渠道很难购买到,往往需要定做。因此,专业工具的缺乏也是制约救助工作开展的一大因素。

1.2.4 缺乏统一的救护标准

救助的野生动物来源大致可分为下4种:一是野生动物受伤、中毒后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无法行动或者行动迟缓,被群众或是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发现后进行救助;二是野生动物的幼体因不具备行动能力,被自然因素(如大风、其他生物捕获)带出巢外,被群众发现或是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发现从而进行救助;三是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执法过程中查处、罚没而来的野生动物;四是因新冠疫情影响,群众弃养的“宠物”[3]。

我国野生动物救助的起步工作较晚,野生动物的收容救助工作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对于每一个种类的野生动物,缺乏相应的统一的救助技术标准和救助程序。野生动物物种鉴别困难,不同物种该用何种救助工具和设备,该采取哪种临时救助措施、设备、方法及流程的规范使用,如何在救助野生动物的同时做好救助人员自身的防护工作,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何进行科学饲养及野化训练,如何科学规范地放生等,针对每一个野生动物的种类,急需一套科学规范的救护技术标准,从而有效地指导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1.2.5 公众缺乏基本的救助方法和手段

由于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不了解,遇到需要救助的野生动物,往往不知道该采用何种方法和工具去救助。经常由于采取不当的救助措施,而造成野生动物的二次伤害。而动物时常无法理解人类保护它的善意,出于恐惧和自卫而攻击施救者[4],施救者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有的鸟类的幼雏需要把其他弱小的幼雏挤出巢外,通过竞争方能获得生存,若人们恰好在此时救助了被挤出巢外的弱鸟,这就违反了自然的生存法则。动物世界遵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在救助野生动物时懂得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尊重和保护。如果不考虑动物生存规律,对其进行不当的干扰,就是在帮自然界的倒忙,会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破坏[5]。

因此,向公众普及野生动物常识、基本的救助方法和手段极为重要。

2 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对策

2.1 加大基础研究科研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相关保护规划和措施,并将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野生动物栖息的环境多在地势偏僻交通不发达的深山或是环境恶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或是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县级财政收入有限,而且多为靠财政转移支付地区,能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野生动物分布较多的地区,地方政府用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经费却很少,用于野生动物基础研究和科普宣传的经费就更加少了。

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不了解,认识不充分,说到底,是基础研究太薄弱,因此,一方面,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要积极联系各涉林高校、涉林涉野科研单位及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大国家中央资金对野生动物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摸清家底,了解本区域内各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栖息地分布范围。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内特有的、濒危的野生动物开展基础研究,充分了解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对应的保护措施,并积极向公众开展宣传,让公众充分认识并了解身边的野生动物资源[6];另一方面,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如各种公益组织,各种绿色发展基金等)加入野生动物的基础研究中来,让社会资本通过开展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爱鸟护飞,守护青山等一系列的志愿活动,向社会及公众普及野生动物的基础知识。同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开展森林康养、森林经营等获得一定的收益。

2.2 增设救护机构,创新设备工具

各地可根据自己本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的资源情况开设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建议以县为单位,每个县至少确保有一家专业的野生动物救助机构,这样既有益于本县内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又有利于减少行政成本,在第一时间对需要救助的动物进行救助。

因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导致不同的野生动物需要的救助工具也不一样。对于既不会伤害到动物,又能保证施救人员安全的野生动物救助工具现在还十分缺乏[7],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野生动物,创新研发不同的救助工具设备,确保在保障救助人员安全又不会对动物造成二次伤害的前提下,科学精准地实施救助工作。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野生动物的救助工具,实践中用于野生动物的工具往往来源于农用器具(如锄头、钉耙等)、宠物用具(如笼子等)及其他的日常工具(如常见的棍、棒、扫帚、渔网等),这些工具往往带有比较锐利的前端,在救助的过程中,容易给野生动物造成二次伤害,从而违背救助的初衷,给野生动物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救助增加了成本。因此,设立专业的科研经费,针对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研发出不同的救助工具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2.3 加强培训,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

针对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工作专业性人才匮乏,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加强与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各科研单位、高校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本辖区内的野生动物收容救助工作人员进行实操性强、形式丰富的培训,让每一位救助人员都具备丰富的野生动物知识,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救助工作中第一时间采取合适恰当的救助方法,为后面的施救工作奠定好基础,同时也为救助赢得更多时间。

另外,针对开设了“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高校,各地野生动物收容救助机构和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人才[8-9],签订教学实习基地,让实际救护工作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确保野生动物专业人才不断层,后继有人。

2.4 统一标准,科学施救

因野生动物分类不同,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亦不相同,针对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根据其救助的不同需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救助技术标准和规程。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应在生态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科研的基础上加强野生动物救护技术研究[10-11],并充分联合畜牧兽医部门、涉林涉野科研单位探索建立“一种一标准,一类一规程”的野生动物救助技术标准和规程,如《哺乳类野生动物中毒救助规程》《鸟类野生动物受伤救助技术标准》等诸如此类专业的标准,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并加强宣传,尤其是针对本区域内特有的和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便于公众能在第一时间,能按标准按规程对需救助的动物科学施救,给予野生动物合理合适的救助。

3 结语

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其自然栖息不遭受人为破坏,种群数量遵循自然生老病死规律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12]。野生动物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是大自然中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连接山、水、林、田、湖的重要纽带,因此,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野生动物救助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开展野生动物的救助工作,可以使部分动物的生命得以延续,能够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促进野生动动物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有效保护。为此,我们要全民参与,同心协力,积极宣传,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生态平衡、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猜你喜欢

收容野生动物救助
《民法典》中紧急救助行为责任豁免制度研究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收容教育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废止收容教育制度是众望所归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