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实践之舟 ,越历史长河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
2022-11-24陈燕燕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南通市第二中学226000
陈燕燕(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南通市第二中学 226000)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该理论强调了“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也必须在做上学”。这一理论对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有效消除传统“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学生开启了一条崭新的历史学习之路。
一、课前篇——在“做”中预习,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1.以问题为导向,开启求知之路
“教学做合一”理论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注重学生预习时的“做”。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展开预习工作?首先,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让“做”渗透到学生预习的每个角落。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出几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如“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豪杰遍地,创造了一段又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那么你们知道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哪些传奇人物吗?他们分别处在哪个诸侯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在我们生活的现代是否还存有他们存在过的痕迹?
以问题作为导向,对学生的预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凭借优美的语言,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了迫切想要了解历史的欲望;另一方面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预习路线,降低预习的难度,并且其中还伴有生活元素,让学生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更方便学生“做”。
2.以史料为线索,培养学生查阅能力
历史课程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性,其大部分知识直接来源于史料记载。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工作时不能仅限于让学生翻找教材。在“教学做合一”模式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史料,开阔学生视野。
同样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预习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整体变动,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阅读《春秋》《战国策》《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史料;想让学生了解传奇人物的事迹,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典籍。这些史料中所记载的内容往往更加详细,学生能够从其中找到诸多的线索,更加精准有效地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尽可能地避免在一些无关内容上浪费大量时间,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课时篇——在“做”中探索,深度挖掘教材精髓
1.创设优质情境,开展“沉浸式”学习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以此为指导思想,我们不妨将优质的情境导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下获得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第二十三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在清明之际,市里邀请我校学生参加‘抗日战争烈士’纪念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假如现在这个任务落在了你们身上,你们会怎么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演讲呢?”为了提升情境创设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各种条件,制造声光效应,让学生沉浸在“演讲”的世界中。
在这样的引导下,教师就能将学生带入“激烈的演讲”这一情境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氛围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中,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精髓。
2.实施分组合作,开展“互动式”学习
一节“教学做合一”理论下的优质课堂,离不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个人价值。在这种模式下,班级的总体氛围才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学生的综合成绩才能稳步提升。
同样以《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之后让小组围绕“你们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
显然,相比于教师直接设立主题并让学生进行回答而言,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加合理。其一,能够给予每名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得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能够综合多名学生的共同意见,更有利于凝聚教材的精髓,提升回答的质量;其三,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互动合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更加符合“教学做合一”的根本要求。
三、课后篇——在“做”中巩固,有效增强学习感悟
1.评选“小先生”,扩展解惑路径
在高中历史的课后复习层面,“教学做合一”更加强调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以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增强学习感悟。而关于课后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小先生制”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小先生”的带领下,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消化所学知识,获得新的体会。
比如,在教学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之后,学生往往还会存留许多问题,如“为什么一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还能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快速崛起?当时各国的关系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微妙状态?”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评选几个历史成绩出色的学生,鼓励其担任“小先生”,负责在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其他学生解答困惑。这样不仅能减教师的压力,还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充分认清自身的价值,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
2.开设“小剧场”,优化复习形式
为更好地贯彻“教学做合一”理论,让实践充实学生的学习,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所感兴趣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以提升教学效果。开设“小剧场”,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情景、历史故事进行演绎,便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同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课后复习为例。在学生对这一课内容兴趣较高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布置演绎任务,让学生以课本为素材,加入自身元素,还原教材中关于“一战”的几个重要事件,并在下一节历史课抽取小部分时间当堂演绎。历史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以往发生过的故事所组成的,存在很大的演绎空间。在演绎任务推动下,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必然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细挖、深挖教材内容,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感悟。
四、结语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引入给高中历史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应积极思考、灵活应用,努力创建良好教学环境,着力培养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并存的新一代优秀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