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道德教育:教学体系与实践方式
2022-11-24刘志山周晓兵
刘志山,周晓兵
(深圳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60)
澳门的学校一直以来都享有较大的教学自主权,其课程与教材大多是由学校自主选择和决定的,这种管理制度给予学校极大的空间,使得澳门学校的道德教育各有特色。然而,在发挥自己的优点,保持多元化的同时,澳门的道德教育也应有一个最起码的标准,以保障道德教育质量的基本水准。因此,澳门政府先后颁布了《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规章》《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等政策法规,明确了道德教育目标,丰富了道德教育内容,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建立起符合澳门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体系,确保澳门道德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1 澳门道德教育的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是一切道德教育活动的最终归宿和根本依据,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到损失。”[1]因此,《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与《高等教育制度》等法规对澳门道德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1.1 服务于“一国两制”的总目标
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澳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资讯科技的广泛应用,与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澳门政府从现实需要出发,密切关注澳门的特点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时代背景,强调道德教育总目标一方面应“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及成长过程中”[2],同时“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3],增强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确保爱国爱澳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另一方面,总目标也体现了“两制”的特殊性,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民主素养,使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关心澳门社会事务;同时认识、尊重澳门的多元文化和特色,树立其正确的价值观,为澳门的“高度自治”培养人才。[4]
1.2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分类目标
澳门道德教育以培养青少年道德修养为宗旨,通过教学与各项活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地球公民”意识。参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相关概念,可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 知识目标
作为个体,学生应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解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家庭成员,学生应了解家庭成员的付出,明白家庭的重要意义;作为社会成员,学生应学会融入集体生活,学会与同学、老师及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作为澳门公民,学生应了解澳门与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多元文化,正确认识澳门与内地的关系。[5]
1.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以及自主、自律、自治、自立的精神和能力,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生活理想,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观,拓展其职业发展的视野,提升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使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立足澳门,面向世界。
1.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基本的自尊、自主、自律、勤奋、诚实、真诚、守规则、有爱心、有责任心以及有上进心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合作、尊重、宽容、礼貌、守信的公民品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态度和服务社会的公益精神,形成民主、法治意识;增进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爱国爱澳的情怀。[6]
2 澳门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内容是根据道德教育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对于澳门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的选择,主要包括自我发展教育、群体生活教育、社会参与教育等方面。
2.1 自我发展教育
自我发展教育是澳门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包括自我认识教育、自我管理教育、生命关怀与健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四个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追求。自我认识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知道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7]。自我管理教育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形成正确的理财和消费观念。生命与健康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对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有负责任的态度”[8]。人生规划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活,制订明确、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了解影响达成个人目标和计划的各种相关因素。[9]
2.2 群体生活教育
群体生活教育是澳门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群体交往四部分内容。澳门重视家庭生活教育,要求“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庭,认识家人的共同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尊重与理解,与家人共创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具有家庭责任感,尊老爱幼”[10]。学校生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学生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有自己喜欢的科目和兴趣,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其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其三是“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组织架构,了解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能理解教师的要求,尊敬师长。”[12]其四是教育学生尽自己在学校应履行的义务,恰当行使自己的权利。社会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生了解和遵守社会公德,让学生能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理解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并能理性地就公共问题进行讨论。群体交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正确处理与邻里、朋友及他人之间的关系。
2.3 社会参与教育
社会参与教育主要包括政治参与教育、法治生活教育、爱国爱澳教育等三部分内容,是澳门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参与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主政治意识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学会辨析相关政治现象,继而关注澳门的政治现状及发展前景,懂得应该有序地参与政治,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法治生活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民主法治精神、权利义务观念,帮助学生提高依法做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做自主、自律、自治的公民。爱国爱澳教育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状况,如认识并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中国的政治体制,从而热爱祖国,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其次要了解澳门的基本状况,如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内容、意义和作用,了解澳门文化的多元性及其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热爱澳门,关心澳门的变化。
3 澳门道德教育的课程
道德教育课程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中介。“它既是传递一定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学习、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追求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13]在回归以前,葡澳政府在课程领域主要关注公立学校,而各私立学校由于办学实体、办学理念、学制的不同,课程与教材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进入“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改变,澳门原有的学校课程体系很难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要求。”[14]因此,澳门政府自回归以来一直努力推进教育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课程改革,同时在本地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澳门道德教育的课程类型
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传授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澳门道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两类。
3.1.1 正规课程
道德教育的正规课程即指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澳门政府规定小学、初中及高中必须开设“品德与公民”课程,按照各阶段的“基本学力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及教学计划,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态度及价值观。澳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分为道德课、公民课、宗教课三类,各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任选其一。在时间要求上,“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间不得少于8320分钟,初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间不得少于8240分钟,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间不得少于3720分钟。”[15]
3.1.2 非正规课程
道德教育虽然有着专门的正规课程,但是道德教育课程既要诉诸认知的因素,更要通过情感、行为的经验去实现。所以,非正规课程是道德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全方位学习的内涵。澳门道德教育的非正规课程包括余暇活动、学生辅导服务等。
余暇活动是指“教学活动以外的另一类教育活动,旨在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潜能、个性及各种有益的兴趣,促进其道德品质的提高及自我实现。”[16]余暇活动可由学校组织及安排,也可由学校与校外其他机构协作举办。澳门十分重视余暇活动,规定小学、初中及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均须参加,且“小学阶段的余暇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4240分钟,初中教育阶段的余暇活动时间不得少于7040分钟,高中教育阶段的余暇活动时间不得少于6240分钟。”[17]澳门政府认为余暇活动有利于学生参与集体、服务社群,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
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于1989年开始为公立学校提供学生辅导服务,并于1994年开始资助民间辅导机构派驻辅导员到私立学校提供学生辅导服务,而且逐渐扩展至各个非高等教育阶段的在读及离校学生。澳门的学生辅导服务秉持“以生命教育核心理念为学生提供预防及发展性辅导服务,按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及就学状况,分别以驻校学生辅导服务及离校生支援服务等形式开展。”[18]在2015—2016学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共资助9所辅导机构聘请205名驻校学生辅导员及20名离校生辅导员提供学生辅导服务。”[19]驻校学生辅导服务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及教师,服务内容包括个案辅导、小组辅导、资讯服务、转介服务、资料提供服务、预防及发展性活动(如生涯规划、建立正向行为、预防偏差行为、关怀社会及个人发展等主题的讲座)、评估服务及社区教育活动等。离校学生支援服务的服务对象为未完成非高等教育各阶段的离校学生,主要以家访形式提供辅导服务,内容包括个案辅导、家长支援、辅导活动(如学习小组、人际关系小组、生涯规划工作坊)、咨询服务等,协助离校学生提升学习动力、解决在学习与人际沟通及成长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可以尽快重返校园,完成基础教育或协助他们投身合适的工作。
3.2 澳门道德教育的教材建设
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教材都是课程领域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澳门,教材曾是制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澳门的教材制度是一种典型的“自由式的”,政府对于教材没有任何限制,使用何种教材完全由学校决定,这种制度在保证教材多样化的同时,也使得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澳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依赖型”的教材市场,由于人口少、市场小,澳门一直以来没有一套自己的教材,而是直接使用外地的教材,因此教材有了依赖性。2007年,澳门政府系统性地开展了本地道德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澳门的“基本学力要求”编写、出版了《品德与公民》,这套教材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小学的试用版于2008年9月出版,修订版于2016年9月出版;初中和高中的试用版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出版,修订版分别于2018和2019年出版”[20],这是澳门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推出的第一套按照新的基本学力要求编写的教材,也是影响面最广、推广最成功的教材,为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与教师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澳门道德教育的方式
道德的形成是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与行为的统一过程,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与途径,通过多种教与学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其道德情感,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澳门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与大众传媒。
4.1 课堂教学是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
澳门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同时遵循全面渗透的原则,将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4.1.1 直接开设道德教育课程
澳门在小学、中学阶段都设有道德教育课,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实施道德教育,每周的课时量为1—2节。在课堂中注重体现活动引领教学的课程理念,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呈现了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教学游戏、情景模拟、情境问题辨析、社会小调查以及操作性活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公民》的“生活有目标”一课中,就包括两个主题活动。其一是“绘制灯塔”,“让学生说出目标的近义词,教师将学生所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组成灯塔形状,并请各组同学介绍灯塔的作用。”[21]通过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对目标依次作出解释与定义。其二是“彼尔与灯塔的故事”,教师播放多媒体“彼尔与灯塔的故事”,引导学生交流“这座灯塔对于彼尔起到了什么作用?” 进而让学生明白灯塔的象征意义,最终懂得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这使学生在参与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他人、社会和环境,学会做人与做事,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4.1.2 重视各科的渗透作用
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渗透至各科教学当中。例如澳门的小学不仅开设“品德与公民”课,还开设“常识”课。“常识”课的教育内容不仅以澳门现实生活及发展需要为基础,而且与澳门道德教育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如“要求学生了解澳门本地的传统与现状、认识中国及世界当前的社会议题,培养他们的人文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认识影响澳门社会发展的中外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与文化的意识以及对澳门与国家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与“让学生关心本地、区域及全球的环境议题,培养其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及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观”[22]等内容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其爱自己、爱他人、爱澳门、爱国家及爱大自然的情怀。此外,澳门的地理、历史等社会学科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对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4.2 课外活动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途径
课外活动通常泛指学生正式课堂学习之外的一切非学术性活动及正式课程维度之外的学习体验。学者David keer等对其内容作出了具体界定,认为课外活动包括参观访问、校际交流、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以及课外学习等,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施。课外活动旨在补充和发展教学计划,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并使其善用课外时间,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外活动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政治参与、行为养成、文化交融。[23]澳门长期以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青少年加强与内地的接触,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在活动中观察和体验祖国的发展变化,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4.2.1 政治参与类活动
政治参与类的课外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使其成为民主社会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最终实现澳门道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澳门通过有组织的社团活动以及主题仪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例如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合办的“‘追梦·飞翔’青年领袖培育计划”,以提高澳门青年社团领导层的领导才能,加深其对国情、国策的认识,为澳门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主题仪式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升国旗仪式与国歌教育。在升、挂国旗方面,澳门政府在2019年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将升国旗仪式“纳入本地学制正规教育的中小学学校,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只有“遇恶劣天气”或“不具备条件举行升旗仪式者”除外。[24]在国歌教育方面,澳门特别行政区规定“将国歌纳入本地学制正规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25],通过升国旗、奏唱国歌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4.2.2 行为养成类活动
行为养成类的课外活动是以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澳门政府通过举办“澳门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国防教育营”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澳门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自2005年开始举办,活动地点为驻澳部队综合训练场或澳门营区,主要内容包括野营拉练、卫生救护等军事训练项目,也包括“爱国爱澳”等不同主题的授课交流、参观军事设施、评比竞赛等活动。其目的是让澳门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军人的生活,从训练中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与国防意识,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加深家国情怀。
4.2.3 文化交融类活动
文化交融类的课外活动旨在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互相认同,达成融合。例如澳门政府主办的“‘认识祖国、爱我中华’学习资助之旅”,通过资助私立学校组织学生到内地体验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举办的各类盛事及相关活动,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合办的“国情教育培训活动”,每年暑假举行,为期10余天,主要内容包括区情专题讲座、本地参观和内地考察三个部分。首先是邀请澳门的教育机构开办国情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前往国家驻澳行政机构参观,然后前往内地的国情教育基地,与内地的师生进行交流,以加强澳门学生对澳门及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了解。例如2019年共有26所学校、69名初中生前往东莞、中山等地,参观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虎门炮台等国情教育基地。
4.3 社区教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渠道
社区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居民素质的教育。与“知识逻辑”为主的学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的活动课程,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渠道。
澳门政府大力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鼓励居民和民间组织及机构广泛参与,并认为学校和社区应相互配合,合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得以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例如澳门政府开展了“2021年社区品德教育推广活动”,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德育中心主办,小山艺术会、梦剧社、大老鼠儿童戏剧团、怪老树剧团等单位协办,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在澳门的社区、公园等地免费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吸引本社区的学生及家长参与活动。主要活动包括以生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蕉蕉狼吃掉士多啤梨猪?——生命教育故事互动小剧场”“小白哪儿去?——生命教育亲子体验”等活动,通过绘本故事、角色互动与游戏,使参与者了解生命无常,学会面对逆境,处理负面情绪,珍惜生命;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礼’要快长大——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故事互动小剧场”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暖身游戏、唱歌、手工等形式引入主题,使学生认识中华礼仪之美,同时可以在体验的过程中学到故事内容及道德知识,并学习应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以预防赌博为主题的“人生走马灯——预防赌博戏剧”等活动,通过戏剧活动,加深学生对博彩业与澳门关系的认识,了解赌博的危害,从而远离赌博。
总之,社区教育既是一种道德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或教学活动。在社区教育中,“居民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具体体验真实的问题,通过反思观察,进一步抽象概括,进而产生感悟,最终走向精神的觉醒。”[26]
4.4 大众传媒是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媒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向广大受众传播道德教育内容,使其在接受广泛信息的同时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电视载体。澳门教育电视《动感教菁》栏目持续制作多元化的节目内容,以推广《基本法》和爱国爱澳教育。如通过“生活教育”系列短剧,以情景喜剧的形式,推广《基本法》和其他生活信息;“游走澳门街”系列介绍澳门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中澳文化交融的故事,使市民和青少年对澳门各区的特色有更深的认识,提升其爱澳情怀。
第二,广播载体。澳门的广播电台节目有《教青社区》《澳门青年》等,《教青社区》制作了内容多样的电台节目,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亲子教育”“家长情绪管理”“健康使用互联网”“共建和谐校园”等;《澳门青年》主办了“纪念《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26周年之我与《宪法》《基本法》演讲比赛”等,通过主持人与特邀嘉宾来分享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
第三,网络媒体。例如“澳门德育中心网”收集整理了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包括生命教育、金钱价值、性教育、公民责任、爱国爱澳、品德与公民等相关道德教育资讯。“澳门教育心理辅导及特殊教育中心网站”为澳门在学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服务,协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人际沟通及成长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此外,也确保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能得到合适的服务及教学安排,使其发挥潜能。
第四,杂志刊物。澳门教育暨青年发展局为了开拓更切合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探讨道德教育议题的平台,出版了《教师杂志》《教育文摘》等刊物,集中收集教育主题焦点文章,同时也设有不同领域栏目。如“亦师亦友”栏目刊载学生心理成长、学生辅导等文章;“国际视窗”介绍外国教育趋向,启迪澳门道德教育的新视角;“师语悠哉”则由教师自由撰写教育小品文,交流教学心得。
综合来看,利用大众传媒进行道德教育有两大优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扩大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它能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各种利益群体乃至每一个人,使道德教育真正具有全面性;二是能增强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