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2022-11-24张予籍余航宇
张予籍,张 磊,钟 声,余航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物流学院,成都 621000)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粮食生产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国家一直把提高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工作的重要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了从粮食供给不足到供给达到基本平衡的改变。 黎东升等[1]认为虽然粮食供给基本保持稳定,但是也无法完全避免威胁粮食安全问题的情况发生, 粮食安全风险依然存在。即使我们处在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仍需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意识。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之国际粮食市场重要供应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 国际粮食市场供给令人担忧,从金融视角来看,国际上的投机资本会借机炒作粮价, 将进一步加剧国际粮食价格震荡,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粮食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实现了连续多年丰收。我国的粮食库存充裕,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迅速发展的工业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农村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外流,粮食产后损失居高不下,大众餐饮粮食浪费严重, 这些都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长期来看,我国的粮食供给与需求处于并可能长期处于一种紧平衡的状态。 对此,我国提出了“节粮减损”战略,从生产、收获、储存、加工、运输及消费等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予以改进。 本文着重讨论在突发事件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突发事件冲击粮食安全的原因分析
1.1 突发事件和公众恐慌心理分析
突发事件是指意外地突然发生的重大或敏感事件,包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战争和社会冲突、恐怖事件、自然灾害等。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1854 年的霍乱、1918 年的大流感、1957 年的H2N2 流感、2003年的SARS、2014 年的埃博拉以及2019 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战争和社会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海湾战争、2022 年俄乌冲突等;自然灾害事件:地震、海啸、洪涝及冰冻雨雪灾害等。
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组成社会公众的个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因反应时间短、信息传递过程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容易产生恐慌和作出非理性的决策, 对粮食或某种商品的抢购行为即是这种非理性决策的表现形式之一。 樊春雷[2]等对我国SARS 期间发生的几次抢购风潮进行了总结回顾, 从心理行为学上分析和解释了导致抢购行为的心理机制, 认为抢购行为是一种源于危机情景下公众高情绪唤醒水平的自动化反应。 卢巧旻等[3]研究认为: 公众恐慌程度是影响抢购事件系统的关键内在变量。 谢立仁等[4]建立了影响突发事件下抢购行为的模型, 认为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恐慌情绪、信息扩散程度、参照群体影响及商家反应压力是影响突发性抢购的主要因素。
1.2 突发事件引发粮食安全的原因分析
面对突发事件的突然发生,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粮食危机一旦产生会对经济、社会产生放大和连锁效应,具有影响广泛性、冲击连锁性、控制应急性等特征。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危机是指供给不足造成的短缺危机, 突发事件下引发的粮食危机是总量供给正常而因为特殊原因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特定人群面临粮食供给中断或市场扭曲买不起或买不到足够粮食的危机。 粮食危机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置, 会影响到全社会或整个经济体的粮食供给发生剧烈动荡, 甚至扩散成为全局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在正常状态下,个体购买行为比较理性,会根据常识、经验、需求等决定购买粮食的品种和数量。 我国的粮食供给充足、 安全系数高、价格波动小、需求平稳、社会稳定,因此社会公众通常不会产生抢购粮食的行为。但在突发事件下,由于外界环境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性、威胁性、紧迫性,个体为了规避风险、减少自身损失、非常容易受到媒体、 谣言或周围其他个体的影响从而参与到抢购行为中。 樊纲[5]的理论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突发事件下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方面是突发事件造成粮食供给受到抑制,物流系统出现萎缩或障碍,伴随或不伴随粮食供给减少。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会造成粮食的心理需求膨胀, 消费者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产生粮食涨价或短缺的心理预期,从而改变购买粮食的日常习惯, 一次性集中购买较长时间消费量的粮食,形成需求突然增加。
俄乌冲突爆发后,世界多国限制粮食出口,造成世界粮食市场总供给减少, 同时也因为战火造成黑海、亚速海等粮食贸易运输通道局部受阻,二者共同作用,世界粮食市场受此影响,粮食价格屡创新高,其后续如何演变,有待观察。 在国内,2002 年SARS期间,北京、香港等地因疫情原因部分道路封闭,导致粮食物流减少;2008 年初我国南方冰雪灾害造成运输困难;2019 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各地多点持续散发,为控制疫情蔓延扩散,部分地区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甚至按下社会生产生活暂停键以减少人员和货物流动, 客观上会造成粮食物流减少或局部中断。 国内的这几次突发事件虽有产生粮食危机的诱发因素, 但短暂局部的粮食抢购现象并未演变成大范围粮食危机, 对粮食安全的冲击也是有限的。我国多次成功应对粮食抢购现象,防范和化解了因抢购粮食而冲击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 充足的粮食供给是化解危机的物质基础,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关键时刻可以调得出粮食,满足市场需求。
2 突发事件下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突发事件下地方政府应对对粮食安全的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持续增强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技术也与时俱进,粮食产量也随之增加。 由于我国粮食总量大,粮仓充足, 在实现国内粮食自给自足的需求之余还有一定的余粮用作储备粮食。 这使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他们认为在目前充足的粮食储备状态下, 基本不会或者根本不可能出现能够威胁到粮食安全的事件,这种错误认知会使地方政府缺乏突发事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
2.2 成品粮应急储备比例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经济体制, 在前面几十年,农业一直在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伴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 工业污水和废渣的排放使得土地污染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粮食质量逐渐降低;同时城镇化建设占用大量耕地资源,土地资源的数量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也随之下降。粮食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幅员辽阔,在处理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没有统一方法。比较常见的是采取加大粮食储备的措施,但进行储备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原粮而非成品粮。 一般来说,调节成品粮供需平衡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王义保等[6]提出,成品粮的脱销断档的现象一般都出现在此类情况下, 一旦出现成品粮的脱销断档现象, 或有一些投机分子在此时对成品粮进行囤积, 势必加重消费者对成品粮购买的困难,这将会给部分人的生活带来想象不到的困难,相当部分的人群受到心理因素的驱使会对成品粮进行抢购,这就有必要提高成品粮的应急储备比例。
2.3 地方粮食应急加工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目前各地粮食加工企业分布不均, 加工企业储备粮有限, 许多粮食储备企业几乎没有粮食加工能力,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很难及时满足消费者抢购粮食的消费需求,究其根本,就是部分地方粮食加工能力低下,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粮食生产加工技术落后。
2.4 地方粮食储备法规有待健全
根据国家规定要求, 在粮食主产区和销区的应急粮食储备的时间期限有不同规定。 但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实施, 这或许也是造成某些地方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能力不足的原因, 突发事件一经发生,便会出现一定时间内无粮可调现象。
3 突发事件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是粮食基本自给。 因此,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各级政府必须树立起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正确认识, 不断加强粮食安全制度及其粮食应急储备设施的建设, 发挥政府在市场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 切实保证政府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有调节粮食供需平衡的能力, 建立完善的粮食生产、储备、加工和供应应急体系。
3.2 建立成熟的成品粮供给体制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要有切合实际的成品粮应急供给措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实际影响选择合理解决方案。从实际问题出发,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建立成熟的突发事件成品粮供给体制, 尽可能地降低突发事件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次级危害。 供给体制的建立须由政府牵头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对粮食的生产、储备、加工、运输和销售等整个产业链进行合理引导,采取针对性的积极有效措施, 以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 进一步稳定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价格。
3.3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各级政府在日常工作中, 要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保障粮食安全状况下的粮食的有效供给。 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体系相关的支持政策,继续推进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在现有农业补贴的基础上, 不断规范补贴措施, 加大补贴力度,继续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主产区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将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到各级地方政府, 增强他们的粮食安全主体意识。 在粮食主产区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不断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地增加粮食的产量和提升粮食的质量。
3.4 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监测预警机制。 在监测预警机制中对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进行监测预警,这种监测预警机制从粮食的生产开始,到粮食的消费结束,它是一种动态、连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全程监测的预警机制能够有效发现粮食安全问题薄弱环节, 对于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有效的改进, 从源头出发, 降低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风险。 针对以往突发事件中存在的粮食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结合监测预警机制,对粮食安全风险问题的出现进行科学预测,防患于未然。
4 结语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物资, 面对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风险问题, 政府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下粮食安全风险问题时,要大力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对粮食安全风险的认识,完善粮食生产、储备、加工和供应应急体系;建立成熟的成品粮供给体制,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次级危害, 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进一步稳定粮食市场上的粮食价格;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体系相关的支持政策,继续实行粮食保护价政策,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对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进行监测预警,从源头出发,降低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风险。结合监测预警机制,对粮食安全风险问题的出现进行科学预测,防患于未然。
除了以上各种措施外, 还要用节粮减损的方法应对粮食安全风险,从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提高粮食储备技术和保证粮食储备品质、 降低粮食加工精度和提高粮食加工得率以及减少大众餐饮粮食浪费等各个环节减少粮食消耗,从开源、节流的各个方面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风险。
应对突发事件下的粮食安全风险。 要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危机管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市场的干预能力、 应急保障能力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 充分认识我国粮食产出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下粮食安全风险需要全社会地共同努力,粮食安全风险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