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路径
——基于“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的分析

2022-11-24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主力军专业课思政

孙 擎 孙 勇

(1.大连枫叶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6; 2.牡丹江技师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课程思政”将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讲话强调了专业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性。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出一系列具体工作安排,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3],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开始进入快车道。80%的高校教师是专业教师,80%的课程是专业课程,80%的学生学习时间是专业学习。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4]。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专业课教学的地位更加突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本文从专业课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建设“主渠道”入手,分析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现状,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现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实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5]。2019年5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6]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7]。在该模式下,教学主体变为“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客体变为“学生+员工”的双身份,教学环境拓展到了“学校+企业”的双重环境。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队伍“主力军”的现状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从课程思政的系统构建到具体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然而,纵观当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改善。

1.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第一,对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不强。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不是自己的分内工作,企业师傅更是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己能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教给学生、把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就可以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他教师的事。第二,把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自觉意识不强。一些教师不能充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的双向促进作用,担心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后会破坏原有知识的连贯性,影响知识内容的衔接。第三,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主动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对学生三观发展的关注及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领,迷失了教育的本真。

2.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有待提高。多数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了解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范、基本要求、特定的话语系统理解和掌握不够,虽然也想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但是搞不清楚要融入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规律和技巧运用不熟练。很多专业课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没有系统周密的计划,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课程思政的效果难以体现。第三,政治素质有待加强。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我国总体政治状况把握不够,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透,不能及时、灵敏地捕捉和反应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其政治意义,对学生的政治倾向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科学分析和差别应对。第四,专业综合素质仍需提高。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的发展历史、专业发展前景、专业文化范式、专业思维方法等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掌握不了其中的精髓,不能上升到思想、文化层面进行讲授,不能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第五,自身人格魅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专业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不能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口头上向学生宣传思想品德规范,行动上却另搞一套,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受教育者心中的形象,思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建设“主战场”的现状

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承载着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8]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1.课程目标的思政要求不清晰。现阶段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以知识加能力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为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实际工作中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以爱岗、敬业、忠诚、奉献、合作、负责、学习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重合的,但是条理还不够清晰,课程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强,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效果一般,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2.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逐步深入,专业课教师不断尝试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但其深度还不能满足价值塑造的需求。例如,很多专业内的科学史、行业发展史、行业内的励志人物事迹、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挖掘得还不充分,课程中包含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伦理等内容还没有完全提炼出来,对后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3.课程实施与思政教育融合不顺畅。部分专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书育人的本质,没有把立德树人放在应有的位置,没有把价值塑造融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往往会产生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中的思政点挖掘出来之后,教师一般都是将其穿插在专业课之中进行讲授,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足,育人效果略显不足。

4.课程评价方式与思政评价不契合。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主,主要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缺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这种评价方式并不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是对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如果没有在第一时间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强化已经形成的新品质,影响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如果对学生的缺点不能进行及时批评,将会错过学生纠正不良习惯的最佳时机,这些都对课程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主渠道”的现状

课堂教学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仅要进行宏观的教学体系建设和平台搭建,更要注重“知行合一”,进行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9]。因此,专业课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然而,当前高职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乐观。

1.课堂教学的思政目标设定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思政目标就是课程的思政目标的简单分解,目标的设定比较粗糙,并不完全适合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有些思政点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平滑,切入不自然,描述不够具体,没有与课程类型、教学方法、现实学情相适应,目标的实现和评价都很难找到抓手。

2.思政内容的安排不贴切。部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连接不平滑,课程思政内容虽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但与课堂教学的课程类型、教学方法、当前学情等方面不适应,给人以硬性加入的感觉,思政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些甚至会打乱正常的课堂教学节奏,没有达到课程与思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3.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不佳。部分院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量安排、切入时机、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与课程内容不协调,有些课堂教学中思政内容体量过大,影响了课程本身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给学生一种上思政理论课的感觉,脱离了课程思政的本真;有些课堂思政主题的切入不自然,为思政而思政,出现了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的现象,正常的课堂教学和课程思政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课堂思政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衔接不好,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思政内容的融入不协调,没有形成一个主线明晰的全过程思政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3]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1.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第一,提高专业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0]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 ’,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1]。一个优秀的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不断增强专业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第二,提高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的自觉意识。专业课中内含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其中的文化、思想要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又会促进专业课的学习,通过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提升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自觉。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课程思政只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第三,提升专业教师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主动意识。促进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的天职,也是教育存在的唯一合理依据[12]。关心学生的成长是每位教师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 “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3]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努力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品味,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

2.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每位专业课教师都具备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各高职院校应通过专题培训、教师进修、组建专业团队、教师自学等方式,采取线下线上等途径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培育,逐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提升课程思政的底蕴。

3.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着不同于专业课的独特特点和教学规律,这都需要专业课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等个体相互作用的复杂运动过程,本身拥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等特殊规律。同时,也有与这些规律相对应的常用教学方法,比如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咨询辅导法等。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殊规律和教学方法,并不断地付诸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

4.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是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必备素质,专业课教师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第一,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念能够激发教师课程思政的工作动力,促使教师在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专业教师必须时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三,拥有较高的政治水平。能够准确把握当前的国情、党情,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敏锐捕捉专业课中的思政点,及时发现学生的政治倾向,并及时分析研究和有效应对。

5.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教师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能够使学生产生崇拜之情,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更愿意相信教师讲授的内容,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态势。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有清晰的了解,对学科创建和发展的历程有整体认识,对为学科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事迹如数家珍,对学科中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的成长路径了如指掌,这些都会成为课程思政的恰当融入点,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展开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也是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教学服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不断提高的学习需求等。专业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必将促进课程思政的高效展开。

6.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师自身的气质、性格、品格、学识、能力和风度等因素综合产生的一种强大的个性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种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亲近、亲和的力量[14]。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增强课程思政吸引力、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15]专业课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要展现出性格开朗、善于理解学生、情绪乐观、有幽默感、意志力强、精通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形象,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

(二)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

《纲要》中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是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又特别强调课程建设要“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3]。纵观已经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各种专业教学标准,在育人目标上除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外,都包含“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6]的课程思政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必须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1.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合理分解细化课程思政目标。在专业教学标准中,将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16]。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合理地分配到课程目标之中。结合各门专业课的不同特点以及内含的思政元素,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规律,统筹各门课程的思政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其一,课程思政目标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各级各类课程的思政目标也是彼此联系的,不能将所有的课程思政点都设定为课程目标,要依据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思政体系的整体性来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其二,课程思政目标的协同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必须注重各教育元素的协调。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其他各门课程目标的确定一定要与思政理论课相协调,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另一方面,各门课程之间的思政点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但也是思政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不能将其割裂开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框架内依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协调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实现各门课程思政目标的协同。其三,课程思政目标的时间性。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世情、国情、学情都会发生变化,课程思政的目标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变化不断增加适应新形势的课程思政目标,剔除一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课程思政目标,保持课程思政目标的先进性。

2.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内容具有知识性、直观性和体系性的特点,思政内容却具有价值性、隐蔽性的特征,是对专业内容的针对性补充。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汇于专业课程内容之中,是一种隐性内容,需要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在合适的时机挖掘适合的思政元素,完成价值塑造的使命。第一,在课程内容的供给上要保证课程思政的需求。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并根据本地区、本行业、本专业、本课程的实际情况,编写贴合实际的校本教材,适时融入行业发展史、专业发展史、学科发展史、本专业的励志人物事迹、本地区或本学校的先进人物事迹等,融思想性与学理性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完美结合。第二,教师在教学活动策划时要关注社会现状、行业发展现状、学生思想现状,适时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内容,润物无声地进行世情与国情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教育。第三,在职业实践课程中,结合工学一体的教学特点,有意识地融入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内容,融入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理念,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维意识、法治精神、劳动精神等相关内容。

3.课程实施中强化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专业课程具有知识能力专业性、学科体系规范性、育人方式职业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计划性、鲜明的正面性、突出的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性、积极的引导性和明显的长期性等特征,让思政教育无痕且有针对性地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之中,才能实现“1+1>2”的效果。课程实施是二者融合的关键环节,再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若不能很好地落实,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很多专业课教师将课程中的思政内容穿插在专业知识之中“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感觉是在专业课里讲思政,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首先,在专业实践中锤炼品德,形成并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工学一体化教学,专业实践课程比较多,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并把自己已经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其次,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17]。身边榜样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比如让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作成长励志报告或利用丰富多彩的媒体形式广泛宣传本专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以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专业课教师自身也是很好的榜样,教师自己先要成为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和忠实实践者,能够始终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成为学生合格的引路人。最后,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回顾专业和学科发展史时,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理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可借助线上教学扩展知识边缘,设置一些关于课程内容思政点的外延链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微信等在线资源,实现与学生点对点的交流,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和思想疑惑,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4.创新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作为隐性教育的专业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融会贯通于专业课程之中,两方面相互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目标。这两方面在评价上不可能准确分割,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发展又要求相对科学的评价与之配合,以有效反映其实施效果与不足,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的不断完善。因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评价必定是多维度的、立体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8]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课程思政评价设计必须“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评价结果必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 课程思政评价作为专业课程评价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有机结合体,以存在形式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实施方式的融入性和协同性,成果表达的过程性,增值性和综合性为特点,人才培养效果主要体现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然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与专业课的知识 、能力、情感等发展相互促进,其评价具有过程性、增值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评价点应该包含学生对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将其上升到思想层面即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情况,形成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情况等。因此,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价一定要坚持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评价的统一。目标评价模式重在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变化程度与预设目标之间的差距,通过对学生在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方面的认知情况,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情况、运用思政知识及原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情况的前后变化程度(增值)的观察,并与预设的思政目标进行比对,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情况。过程评价模式侧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过程的全景式呈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轨迹、增值程度、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全方位揭示,这种揭示一定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结果性评价为辅。其评价结果也是以描述性为主,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的客观描述,如实反映课程思政实施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结合效果,以科学评价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三)强化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就是课程思政的一个舞台,课堂教学就是课程思政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成果。《纲要》中强调“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建设。

1.课堂教学的思政目标设定要科学合理。每节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由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分解而来的,这种分解要根据每节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而定,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思政目标的融入要“有机”。课程思政是依附于课程之上的,脱离了课程,思政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一定要从课程内容中有机生成,是课程内容的升华,而不是“镶嵌”或“添加”,必须依托于课程内容,依据学情,适应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二,思政目标要可实现。每节课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深有浅,有多有少,设定思政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取舍,要针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学情选择能够实现且贴近社会现实的内容,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第三,思政目标要可评价。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要摸得着、看得见,不能是一些空洞的高谈阔论,必须以评价为导向,要立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进行详细描述,以利于对目标达成的层次进行分级,便于评价。

2.课堂教学的思政内容设定要适合。一般教师在设置每门课程的思政点时,已经初步挖掘了每节课的思政元素,但真正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还需根据课程的类型、教学方法及当时学情的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必要的甄选。显性的思政点要自然依附于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通过知识传授自然生成,其过程应该是平滑的,水到渠成的。隐性的思政点,如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的培养则应贯穿于课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全过程,突出预设思政点的生成性,不要由教师讲授出来,而要由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体会出来,在能力培养过程中自然形成。

3.强化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管理。《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水平”,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管理”,形成有亲和力、有思考张力的良好课堂氛围,让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效果。第一,显性课程思政的体量要适宜。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到育人的效果,不能影响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在合适的时机自然切入;其体量一定不能过大,具体数字还要根据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综合考量,把握“精”“深”“透”的原则,以“精”为立足点,把思政点讲深、讲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第二,思政主题的切入要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这样形象地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4]思政主题切入课堂教学的理想方式就是“自然生成”,即通过课程知识点自然切入,有预设但又不显得生硬,做到水到渠成。比如,对涉及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等专业领域思政问题的内容,可采取问题创设的方式展开,引发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思考,并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联事件的内容,可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展开,阐述其背后的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专业知识层面中外对比明显的内容,可采取比较导入的方式展开,平滑切入“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政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要灵活高效。除了正常课堂讲授与互动外,还需要注意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衔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提升思政内容的融入程度与学习效果。首先,课前明确提出课程思政问题,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以便在课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其次,课中互动的形式一般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课堂讨论”“微专题研讨”“小组讨论”等方式。最后,课后教师也要继续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院校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提高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不同学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不断强化课堂教学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欢

主力军专业课思政
美国战斗武器公司主力军防御手枪
南昌起义主力军为何多为粤军
———纪念八一建军节95周年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