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
——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为例

2022-11-24郭三华宋影飞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师资新能源实训

郭三华 王 晶 宋影飞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5500)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指出: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1]。当前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待遇、素质能力不断提高,但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要求相比较,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科)专业目录的时间较短,围绕专业或专业群开展教师团队建设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成了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融汇了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2]。这就给新能源汽车类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师转型发展、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带来了挑战,导致教师团队建设困难重重,影响专业或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以组建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为例,详细介绍团队组建过程中,在校企双向流动、结构化师资建设、模块化教学水平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系列做法和经验,并分析了在涉及产教融合、师资培训、教学水平提升、平台建设、团队搭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创新型教学团队组建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师资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化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等问题,分析团队组建过程中涉及校企双向流动、结构化师资建设、模块化教学水平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系列做法和经验,为职业院校教师团队的组建提供借鉴[3-4]。

(一)利用“教师转型发展定位+兼职流动岗位设置”,解决教师数量短缺、来源单一的问题

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这一典型特征,在组建团队时,注重教师技能基础与专业背景的结合,将材料工程类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电工电子类专业、电力拖动类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教师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师个人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上,围绕电机、电池、电控三大核心技术,注重与新能源汽车维护与保养、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新能源汽车装配与制造三个典型服务领域的实际技能需求相结合,实施教师转型发展定位,让教师聚焦于某个典型的服务领域的实际技能需求,集中实现教师转型发展所涉及的技术技能的提升。

设置兼职流动岗位,积极引进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并组建相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从行业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技术能手担任产业导师或者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从整体上对专业或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技能培训等进行指导,并参与具体的师资培训、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学生技能培训等过程。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实训基地和交流平台,解决校企交流不畅的问题

打造具备共享性、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为校企沟通提供平台和载体,实现信息共享、人才共育,深化产教融合。一是将原有的实训基地进行转型扩建和完善,实现基地转型发展,适时补充和完善相关的培训与认证体系或模块,使实训基地得到充分利用。二是通过新建实训基地,积极对接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对接国产、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打造集学生技能培养、区域培训与认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教融合基地。

成立山东省汽车工程职教集团以及环渤海职业教育联盟,搭建校企沟通桥梁。职教集团和联盟聚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项目、师资培养、校企双向流动、学生实习等相关内容,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保障校企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反馈。

企业、学校、社会均参与实训基地、交流平台的运行过程,解决校企交流不畅的问题。

(三)注重标准引领、体系集成建设,解决教师转型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过程中标准和平台不系统的问题

在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双师型”教师评价和选拔标准的引领下,团队教师全员参与1+X证书制度下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师资培训过程,综合各种评价类标准的要求,将标准所规定的技能点、知识点进行有效分解,构建模块化的师资培养教学体系,并依托模块化功能分区的实训室、多功能的实训基地、综合性的师资培训平台、技艺技能传承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积极开展师资专项培训。如此,形成了集技能培养、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科学研究等于一体的系统化团队提升策略,实现了教材开发、教育教学、实训操作、技术应用、科学研究等能力的综合提升。

(四)聚焦名师引领、专家型教师培养,解决教师发展的梯队结构化的问题

一是突出名师在团队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其在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教师个人发展,特别是在教学成果、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典型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发挥其在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规划、建设、总结、凝练等方面的综合性指导和系统性规划作用,提升团队发展速度。

二是注重对专家型教师的培养,让专家型教师成长为团队的骨干,使其不仅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还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课程研发、资源建设的能力,特别注重其在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

三是注重老中青梯队的结构优化,使团队成员各有侧重、扬长避短,以老带新,实现实践经验的共享和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保障团队的梯队结构合理,进而系统化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五)提升教师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解决团队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

积极开展涉及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应用的师资培养,包括低压电工上岗证、社会专项能力、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应用与推广等相关培训,在课程开发、专业群建设、职业技能比赛、师资培养等方面,逐步培养专家型、技术型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师团队。通过与区域内中小微企业的合作,解决其在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专利申请、项目申报等方面遇到的难点和痛点,提升教师团队服务企业的能力,并通过与企业联合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师资培养与应用推广中心,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对接系列服务项目、搭建服务平台,提升团队的影响力,打造团队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职业教育专业化教师团队。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运行与实践

(一)打造区域技术培训与认证中心

积极对接汽车产业转型,通过完善、改进、新建等手段,打造了三类典型的产教融合平台,形成了区域技术培训与认证中心[5]。

一是完善已有的戴姆勒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所搭建的实训基地。引进戴姆勒-奔驰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新型车型,扩建中德新能源汽车培训与认证中心,提升整个实训基地对电工、电池、电机、电力电子、用电安全、整车控制等实训的基本需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资源和系列标准,定期开展围绕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机、电池、电控技术的教师培训和对外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

二是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电动车品牌和新势力造车品牌,新建新能源汽车实训基地。引入其企业标准、培训资料,充分发掘其技术资料的逻辑性,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涉及的技术技能点、知识点,形成典型的活页式教材、课程资源。企业专家定期开展针对教师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系列培训和系列等级培训认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多功能平台。

三是新建培训与应用推广中心。将企业的最新车型、先进技术应用融入其中,实现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形成对外示范应用推广中心。

(二)打造典型师资培训平台

一是围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成立汽车专业领域省级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办公室,积极开展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师资培训与认证工作,目前已经完成培训8场,受益教师达到600余人。

二是积极与知名企业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类教师实践流动站,满足教师专业理论、基本技能、企业综合技能应用的系统化培训,形成“基本技术—综合技能—企业实际应用”三阶段提升的实践过程,加快教师团队的整体转型发展[6]。

(三)打造示范性创新平台和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围绕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开展省级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建设。整合当前团队的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资源,立项省级汽车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系列技术应用推广和典型产品研发,为下一步研究中心的搭建打下较好的基础;保障团队紧跟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提升团队技术应用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形成示范性的创新平台和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四)搭建资源建设系列平台

借助教育部所发布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标准,借鉴1+X证书制度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涉及的技术技能点、知识点,结合团队发展和实训资源整合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子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实施电机与驱动控制、电池及管理系统、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体系资源的建设[7]。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形成集文字、操作视频、动画、综合测试等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资源建设平台,满足线上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8-9]。

(五)搭建实体化运行师资交流平台

联合省内50多家知名企业和兄弟院校,搭建山东省汽车工程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体系,针对教育教学、教师团队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校企共建专业或基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就业实习等开展系列主旨论坛,出台章程和实体化运行机制,保障师资交流的畅通。

充分利用省级学会专家团队、环渤海职业教育联盟、国家级创新团队等平台,搭建技术可交流、产学可结合的师资交流和提升渠道。

三、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实施双带头制度,以校内名师和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技能大师作为带头人,以专家型教师为骨干,积极开展内培外引工程,打造梯度合理、专兼结合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0]。团队在模块化开发、1+X证书制度的试点实施,典型技术技能平台的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的应用,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搭建技术技能平台5个,建设创新平台3个;形成产教融合基地4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1名,各类行业专业名师5名,知名产教融合基地培训师8名;引进国家级技术能手、省级知名专家10名;大大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创新创业类比赛、技能比赛、综合技术技能应用方面取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一等奖奖项30项;在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就业的人数大幅度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得到企业、行业的高度认可。

本文分析了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在团队组建、校企双向流动、结构化师资建设、模块化教学水平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实践做法,打造了典型的产教融合平台、师资培训平台、应用协同中心平台,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相关专业或专业群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效案例支撑。

猜你喜欢

师资新能源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