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轨道智汇
2022-11-24
文:王博丨本刊记者
从2008年到2022年,一座城市、两段奥运缘。从奥运支线到冬奥支线,两条支线、一路创新行。
2008年8月8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首班车发出,开启45小时不间断运营,随之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宏伟。2022年,14年后全面上新的冬奥支线则成为科技赋能地铁的缩影,更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轨道智汇”,作了崭新诠释。
延长的不仅仅是里程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奥会时,北京轨道交通仅有2条线路、54公里运营里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其时建成8条地铁线、200公里里程,同年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投入使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其时已建成27条线路、783公里里程,每天开行超10000列车,运送乘客千万人次。
8条线、200公里到27条线、近800公里,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奥运情”“北京梦”,同时也见证了“双奥之城”变迁。
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以下简称:轨指中心)检测中心主任张莉眼中,从2008年夏奥会到2022年冬奥会,14年间北京轨道交通延长的不仅仅是里程。张莉说道,“而地铁是城市融入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和这座双奥之城的发展相得益彰,北京轨道交通在管理模式、票务服务、客运规模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正是有力佐证。
把时光回溯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轨指中心刚刚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当时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成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管理中枢,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列车的运行控制、设备状态、售检票情况等进行统一监控、联动指挥、协同调度,保障北京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均衡、有序运营。“轨指中心的运营也标志着北京轨道交通发展,以及北京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管理,都迈入网络化运营的新阶段。”张莉表示,随着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试运行,京港地铁加入北京轨道交通运营行列,北京轨道交通形成多运营主体的网络化运营管理模式。
随之而来的,是票务管理的创新发展,这也是网络化运营后的更高要求。“2008年6月9日,北京轨道交通正式启用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结束了38年的地铁纸质车票的历史。”张莉说道,这也实现了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内一票通行”,进入“刷卡时代”。据张莉介绍,北京轨道交通还先后推出线上购票车站取票、电子单程票、电子发票等服务,省去了现场排队、现金购票充值、换取发票等烦恼,方便了乘客地铁购票,提升了出行体验。”此外,北京轨道交通还打破行业及空间壁垒,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其他城市的互联网票务互联互通。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已与地面公交实现“一码通乘”,先后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呼和浩特等5座城市实现轨道交通的票务互联互通,并推动数字人民币在北京轨道交通场景的全业务应用。
创新有纵深,融合有广度
北京“绿色办奥”深入人心的背后,北京轨道交通也在低碳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2008年路网日均客运量为340万人次,到2019年日均客运量最高接近1100万人次,再到2021年底在公共交通中出行分担率已达57.4%,北京轨道交通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之一。
北京地铁冬奥支线在乘客服务、票务服务上的诸多创新应用,仅就乘客服务而言,除了整合原互联网票务服务热线、京港地铁公司客服热线及轨道运营公司客服热线,升级为北京轨道交通路网乘客服务热线96123,还可实现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的转变。而北京轨道交通96123乘客服务APP的推出和不断迭代升级,不断增加新功能,加大信息量,实现多网融合的信息共享。一旦置身站内,则能看到更为立体丰富的乘客出行导引,乘客获取信息的方式进一步丰富,比如可视化的乘客召援服务、新一代PIS系统、数字化广播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地铁冬奥支线率先上线的平安列车服务,通过AI人工智能、视频分析及边缘计算等技术,可实现对车厢内拥挤度识别、异常行为、不文明行为分析及告警,为乘客提供更舒适、安全的乘车环境。
轨指中心暨路网公司副总经理梁樑表示,这些创新都是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的工业数字底座开发,轨指中心通过“云平台+大数据”彻底打破业务间的自治和壁垒,做到线路通、专业通、设备通、数据通、应用通,实现对数据更高效的治理及挖掘,实现北京轨道交通体系全要素数字化。
据了解,轨指中心的大数据汇集了轨道交通的票务交易、设备状态、客流清分、票款清分及行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路网客流精准预测,实现全路网‘一张图计划、一张网管理’的智慧调度,让路网运力按需配置、精准投放、快速调整、动态评价。”梁樑表示,后续轨道交通还将进一步与铁路、民航、城市数据进行融合。
与城同行,一起智慧向未来
和城市同行,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见证了北京“双奥之城”的蝶变,这一切离不开科技创新。
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作为北京轨道交通业主单位,2019年牵头编制《北京智慧轨道交通发展行动策划方案》,其最大亮点就在于打造面向乘客、面向服务的智慧地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升乘客出行满意度、运营管理和票务服务水平;用科技的手段和创新的管理理念,降低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及运维成本。
为支撑智慧化、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在京投公司的支持下,路网公司暨轨指中心在2021年8月设立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负责轨道交通运营数据归集、治理,深度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应用工具的自主研发,有力推动北京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助力北京市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政府、运营企业、乘客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也为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所需的数据分析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服务于2022北京冬奥会的北京地铁冬奥支线,就是京投公司打造的线路级1.0版本的智慧地铁示范工程,未来将不断升级迭代,逐步向北京全网推广应用。
梁樑介绍道,为应对超大网络和庞大客流带来的挑战,路网指挥调度方面提出3个转变:从关注行车向关注客流转变、从被动发现向主动预警转变、从单一调度指挥向联合联动转变,进而构建路网智慧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全貌监视、分析报警、乘客诱导、诱导跟踪及应急指挥。与此同时,基于轨指中心一、二期现有条件,打破“一线一中心”建设运营模式,加强既有线路整合,构建单专业多线路调度系统,实现调度运行管理的集约化,实现线路接入能力翻倍,优化调度人员配置、精简设备配置,提质增效降本。
张莉进一步表示,未来的北京将是用数字管理的智慧城市,北京轨道交通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系统)也必须顺应智慧北京发展的要求。“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智慧城市框架内,构建新一代的AFC系统。这必须直面并解决好一个核心问题,即未来究竟向乘客提供什么样的票务服务。”张莉说,“在我们的心中,未来已经不是乘客需要什么而提供什么,而是要给乘客提供意想不到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提供超越乘客想象的服务体验。”
这离不开持续创新。“比如我们已成功研发‘安检+健康码+体温检测表’三合一的融合进站方式,已应用于冬奥支线,为乘客快速进站提供便利。下一步还将持续研发并将逐步实现智慧的地铁票务服务。”张莉介绍道,在乘客的智慧服务、AFC系统的智慧运行、AFC系统的智慧维修等方面,北京轨道交通有着深刻的思考,并付诸于创新实践。比如为每一名乘客进行数据画像,根据出行特征,提供最为经济的票价方案,也可做到根据不同的乘客群体推出相适应票种,这在北京市郊铁路已经初步实现。又比如,新一代AFC系统已经实现客流量大的时候多开机、客流量小的时候少开机,一方面降低了设备能耗,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降低了设备损耗和维修维护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而在AFC系统的智慧维修方面,已可根据票务服务需求,更为精细化的确定维修等级。
“当北京轨道交通AFC系统完成智慧化升级时,我们将用充分实践和应用成果,为行业创建更加有说服力的标杆。”张莉对此充满信心。未来,包括北京轨道交通的AFC系统在内的众多轨道交通的创新举措,一定会融入到北京智慧城市2.0整体框架中,从传统的信息化思维转向智慧化思维。这就更需要自我突破,自我革新,真正创建出乘客与行业超越想象的价值。
与城同行,一起创新迈向智慧未来的北京轨道交通,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