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国禅宗的艺术表达
2022-11-24梁春发
陈 丽,梁春发
(1.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2.南昌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江西南昌 330032)
我国禅宗在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儒家、道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核,“成为了一种诗意化的生命哲学,导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命律动与和谐,获得无限的生命愉悦和自由”[1]。禅宗立足于现实的内在超越性对我国文人的思想人格和艺术表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禅的人生方式及其境界也正是一种艺术的境界”[2](P210-211)。由于禅宗思想的渗入,我国诗歌、书法、文学等艺术形态从观照、审视到构思和传达手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认为单纯索解文字之义是不能明心见性的。禅宗推崇以心传心,在自心体悟中观照天然本真之我,而诗、画等通过语言文字、线条、色彩等营造审美化的艺术氛围,往往能更好引导接受者进入纯粹精神境界,促进人们更加主动深入地体悟原初自我本心。由此,我国禅宗在历史进程中与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态紧密融合在了一起,以诗喻禅、以画喻禅、以乐喻禅等等,采取“绕路说禅”的方法来表征“不可说”的本心。禅宗也在和这些艺术形态的互渗融通中丰富了传达理念的途径,以审美形式启示人们自主领悟、领会佛法要义而得以更好进入身心和谐圆融的精神境界。
艺术创作会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影响,包括作者的创作个性、创作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因素以及所使用的表达媒介等等。当中的表达媒介又主要包括塑造形象所使用的创作媒介以及作品完成之后的传播媒介,前者有文学中运用的语言文字,绘画中的线条色彩,舞蹈中的形体动作等;后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概括性地分为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比如说口头、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等。不论是创作媒介还是传播媒介都有其根本性特点,媒介变化也会使得艺术创作的具体表征和风格发生相应改变。当前兴起的网络传播媒介就给艺术表达带来了根本性变革。2022年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我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2.3个小时,互联网深度融入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网络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新媒体进入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时代心理、文化传播、信息接受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给禅宗艺术在内容和形式表达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禅宗艺术表达也在顺应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和传播平台的过程中呈现出了特定的风貌。
一、艺术形态上的综合性
关于艺术的分类,以接受者对艺术的感知方式为依据,主要可以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想象艺术等。禅宗文化艺术据此也可分为禅宗视觉艺术(如禅宗绘画、书法等);禅宗听觉艺术(如禅宗音乐等);视听艺术(如禅宗电影);想象艺术(如禅宗诗歌)等。每一种艺术形态在体现其艺术特征的同时也形成了其相对稳定的证悟法门的路径,或视觉、或听觉或语言文字等。比如说禅宗视觉艺术通过线条、色彩、形体来构造直观性形象呈现出的静态空间之美,禅宗文学之于语言文字的间接含蓄而产生的想象性体悟。
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在传统传播语境中除了视听艺术以外,艺术形态的呈现往往是单一的,或可视,或可听,接受者常常只能通过某一种感觉进入作品建构的艺术世界。但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的电子技术手段使传统艺术呈现和感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多种艺术形态能在同一时空环境中复合型呈现,给接受者创造了多元化的艺术接受空间。
在很多禅寺网站、禅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推文中可以看到禅宗文化对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的交叉与融合使用。像上海玉佛禅寺微信公众号、江西曹山宝积寺微信公众号、成都文殊院微信公众号等禅寺新媒体平台就常会在同一推文中同时使用到绘画、音乐、音频、小视频、文学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态,以视觉、听觉和文字想象性形象同时对禅宗文化进行复合性艺术化呈现,在综合表达中为接受者设定多个思想触发点。这些艺术形态以其不同的艺术特点相互呼应、相互深化,共同促成接受者对佛法的体悟。比如上海玉佛禅寺微信公众号在2021年六一儿童节推出的[“做人得有点童心”,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就同时用到了丰子恺的散文《做人得有点“童心”》、漫画《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瞻瞻的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等和梦然演唱的通俗歌曲《少年》,文字、绘画、音乐在交互中形成了综合性的艺术世界:文字豁达平和,将孩童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娓娓道来;绘画简洁自然,在简易笔墨图像中勾勒孩子的稚拙神采;音乐动感飞扬,在抒情的旋律中唱响内心纯粹的少年时光。各个艺术形态风格不同又互相应和,营造出了多元化的视听氛围,导引人们在多重感觉中体悟本真初心。
二、艺术内容上的灵活性
相较传统媒体,新媒体给予了艺术表达更加自由的空间。以这一特征为基础,新媒体平台的禅宗艺术并没有局限于对多种传统禅宗艺术形态的简单组合,而是常常打破传统文化界限进行灵活的创造性表达,突出地表现为对各种流行文化元素的吸纳与融合。
在内容上,禅宗文化加强了和社会现实的融合,在新媒体的艺术表达中主动引了当下的流行音乐,流行话题,社会文化热点等多种流行文化元素。以音乐为例,就可以很明显到看到在新媒体时代禅宗对音乐的使用既注重了其传统的延续,又自觉进行了时代更新。在禅宗发展历史上,禅宗大师历来重视“以音声为佛事”,禅宗有“音教”(或“声教”)之说,以音声所说之教法,教化众人。三宜盂禅师云:“以声为教,用形为则”“即形声化,假言启类”[3](P61)。禅宗音乐把中正、平和、淡雅、肃庄等作为基本的审美尺度[4](P53)。同时禅宗在教化过程中又注重随机接引、应病于药,因为充分考虑学人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爱好,所以禅宗大师们也“十分重视俗曲、民谣的开悟功能。他们在传法中,把俗曲、民谣作为启迪学人智慧、打开学人法眼,促使学人开悟的重要工具和手段”[5](P42)。而新媒体平台不仅有着海量的音乐资源,制作和发布音乐相较传统媒体也更加方便快捷,这都把禅宗音乐的审美世俗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更加顺应接受者的喜好与兴趣,灵活使用不同类别的音乐形态。比如说,江西曹山宝积寺微信公众号在推文中常会适时引入通俗歌曲等流行音乐,在以人们熟悉的音律节奏直接触动人心的同时又为所开示的内容营造了直观化情绪氛围。2019年五四青年节时,曹山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推文[有的人,一生都在过青年节],其中就应合五四青年节日讲述了朱士行、法显、鉴真、佛图澄、虚云等高僧大德在老年时“行所当行、为所当为”的“青年岁月“。推文配上了歌手朴树的通俗歌曲《平凡之路》,在抒情动感的节奏中低声吟唱青春常有的伤感、迷茫和最终的“平凡”选择,通过歌声旋律直接带动人们产生情感共鸣而有感于大师们不惧时光年轮、行于当下的“青春”人生。《平凡之路》原初的表达主题本来和禅宗没有太大关系,但经历诸多人生起落“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了悟情怀又与禅宗在平常中实现超越的内在意旨有相通之处,运用这首流行歌曲来说禅解禅不仅让人觉其巧妙,而且歌中富有现实生活意味的歌词表达也更容易触动人们的感情世界。除了灵活化用,新媒体平台也为禅宗音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和发表空间。比如上海玉佛禅寺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歌曲《玉佛问禅》,是玉佛禅寺发起、策划并制作的人文体验类纪录片《4天3夜在寺院》的MV主题曲,歌词诚挚质朴,在轻灵流畅的歌声中唱出“一世放下红尘纷扰心清净/一切随顺因缘执念空/一生笑看云淡风轻/尽在不言中/一束香花供奉佛前身躬行/一份慈悲度化的爱在心中/一轮明月观照我心/禅意浓”,为听者唱出了修行路上的点滴感悟和明朗。
再者,新媒体自由的网络信息空间为人们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给人们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却也容易让很多人产生现实疏离感和不真实感。由此,新媒体禅宗文化艺术常常会即时关注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热点,并灵活将这些内容化入到佛法开示中,导引人们以纯净之心重新回归到日常现实世界。在禅宗看来,“现象界的乾坤万象都是真如的显现,山河大地即是真如的禅悟境界,以一幅幅清丽如画的图景,作为禅者悟道的契机”[6](P7)。通俗来说,也就是禅者眼中处处皆可见禅意禅趣。像上海玉佛禅寺微信公众号会不定期对热映的影视作品、短动画进行艺术品评,在评介的同时自然地将佛法穿插其中。比如2020年年初,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哔哩哔哩网站热播,玉佛禅寺微信公众号就即时分三期:“成长篇”“成年篇”“成熟篇”对该片进行了艺术鉴赏,结合佛法义理对该片进行了内涵解读,以散文化的文字品味片中纷纭流转的凡常人生,引导人们在鲜活各异的人性世界中“收获洞彻人生真相的智慧启示”。
对这些流行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运用表明了禅宗文化“信手拈来”“不拘一格”的万千法门,彰显了当代禅宗与所处社会语境主动对话的发展态度,也在对现实的关注中体现出了我国禅宗慈悲济世的精神。由于网络对现代日常生活巨大的渗透性,一个网络热词或者一种生活方式都会随着网络迅速传播开来。比如说,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的“躺平”,主要指的是面对压力自我放弃、“不努力”“不作为”的生活态度。本来躺平这个词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消极与妥协意味,但在网络流行中却演化了一种社会时尚,成为了很多人堂而皇之自我放弃的“官方”说辞而纷纷“一躺了之”。适时,成都文殊院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躺平,真的可以吗?看看佛教“正思维”怎么说],解析了正在社会风靡流行的“躺平”之风。文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躲平主义”虽是一种个人自由选择,但却充满了逃避意味。又依据“苦、集、灭、道”佛教四谛进行深度思考,导引人们在“正见”中积极面向目标、解决问题。推文在“躺平”中开始,应和人们的关注点和普遍社会心理进行佛法开示,充分显现了禅宗文化“对症下药”的入世情怀。
要特别注意的是艺术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为了促进流行文化在内容上能更加自然融入到佛法讲解中,新媒体平台的禅宗艺术在形式上灵活运用了漫画、动画、网络流行语、动图图片、表情包等多种流行文化元素。比如曹山寺微信公众号在2020年的一篇推文[还在纠结7+3=8?不如挽救一下你的散装身体]以当时正流行的网络流行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引出身体健康问题,其间穿插使用了网络流行语“艾瑞巴蒂”,以及“熊猫头”“长草颜”等网络表情包,这些流行文化元素的出现不仅能激起人们的亲近之心,也更能凸显曹山寺于时尚风潮中的宁静平和,从而也就自然表现出了推文的主题:曹山寺的“养身调心”。
三、艺术手段上的更新性
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语境,禅宗文化艺术也在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以新媒体平台的特征为基础实现禅宗文化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对诗歌、影视、绘画等禅宗传统艺术表达进行时代化更新。
可以先来看到禅宗诗歌在新媒体传播中发生的变化。我国禅宗诗歌历史悠久,“从禅宗出现时起,诸大师就以诗偈作为传心示法的主要工具”[7](P28),唐宋以来的诗论和写作中常常贯穿着禅宗的内在精髓。诗歌成为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的重要载体,也在与禅宗的融汇中形成了意味深长的艺术之境、成就了我国特有的一种诗歌样式。禅宗诗歌兼具禅宗思想和诗歌艺术表达,创作主体多是能对禅宗和诗歌进行融合的高僧大德或深味禅理禅趣的诗家文人。而新媒体交互性的平台特征,使得禅宗诗歌这种传统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改变。“新媒体的交互设计为艺术活动的传播创建了新平台,与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不同,网络和移动终端给用户提供了充足的交流渠道。而以社交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的艺术活动,则更加注重用户的信息反馈,形成以用户为重点、以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机制”[8]。新媒体的交互性让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充分地表达自我见解,通过点赞、留言、转发等多种互动形式参与到文化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中,人们获得了更加自由、开放的话语空间,这一变化也促进了艺术表达从“部分精英”到“普通大众”的转变。诗歌写作由此充分进入到普通人中间,人们在主动参与和对话中成为了创作、传播链条的一个环节。比如成都文殊院在2021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由文殊院青年佛学会文学社和《空林佛教》编辑部联合发起了以“万物·春生”为主题的线上“春日诗歌会”,人们可以通过“评论区留言”或“扫码投稿”等方式参加。尔后在2021年4月13日又以[“春日诗歌会”通知:您的诗,已入选!速来围观——]对“春日诗歌会”中精选出来的20首诗歌进行了线上展示,并通过留言形式进行互动品评和诗歌再创作,在互动中一起赏春写春、解禅悟禅,以对话性的艺术审美形式发挥了传播禅理的效果。从中可见,禅宗诗歌艺术借助新媒体平台具备了新的表达手段,与接受者在即时互动中共同生成作品,普通接受者的体验也成为了艺术作品延伸性的组成部分,而正是在这种深入体验中,禅宗文化义理被自然感悟领会。
在诗歌之外,20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影视艺术也是传达禅宗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影视表达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短视频的出现和流行。短视频的传播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内,因为创作主体更加普遍化,制作灵活、内容碎片化和表达个性化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34亿,这一巨大的用户群体对文化创作与表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相较而言,传统禅宗影视作品多取材于禅宗历史重大事件、名寺发展和高僧大德生平,侧重于做整体性内容表达;而短视频则多是片段性的,往往集中于某一“点状”内容做自由灵活地呈现。有很多禅寺在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都开通了视频号,不定期发布原创短视频。其中,有进行写实的,多辅以音乐和镜头剪辑对禅寺日常进行片断再现,生活化的现场氛围消除了很多人对禅寺的陌生感;也有注重写意的,多是对禅寺山水景观进行唯美表现,在意境化的审美情境中引导人们进入纯粹宁静的思想空间。这些短视频作品虽然短小,但却以其一体化的声画空间顺应了当前时代图像化的信息接受方式,不仅提高了人们对禅宗文化的关注,也拓宽了禅宗影视艺术的表现渠道。
除了短视频,禅宗文化在影视表达上也尝试了与新媒体革新技术融合,探索具有时代个性的艺术新形态。比如在2016年,由曹山宝积寺出品、华荣道传媒制作的VR纪录片《参见小师父》就采用了VR技术,该片在各网站平台上线后获得了广泛好评。VR“指用计算机技术产生‘虚拟’的世界,让体验者能够无限制自由化地观看,以获得体验的沉浸感”[9]。这种利用技术生成的“再造”性真实使《参见小师父》产生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观众通过观看视频如同身处寺院,跟随着片中主人公——12岁的演艺小师父一起经历了从早起打扫卫生、出坡到上课学习、打坐至晚间休息的寺院生活,在认识小沙弥尼寺院日常生活的同时更在一个个体验性情境中感悟到了佛禅的悠远澄澈与盎然生机。
最后要说的是,新媒体平台在发布上相较传统媒体更加自由,以此为基础,禅宗文化在某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上进行了更新,着意提高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说在漫画的创作上,上海玉佛禅寺,江西曹山宝积寺等都会在微信公众号以系列形式定期推出、更新本寺原创性的漫画故事。漫画中的小师父憨萌可爱、困惑多多却又总能在对自身诸多囧事的顿悟中豁然开朗,漫画作品多以小故事的形式展开,总体氛围轻松幽默,在形象直观的描述中引领人们见证漫画主人公成长的同时反观自我,领会当中的佛理禅趣。
四、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用艺术想象忘掉现实苦痛,用审美方式对人生自由加以体验”[10]。禅宗艺术将禅宗旨趣和艺术审美融合在一起,在形象感染与情感共振中引导人们自然领悟佛法义谛,实现自我的内在精神超越。当前,“网络世界万丈喧嚣,是佛教的踟蹰处,也更是立足处。尊重互联网,意味着更加尊重崭新的时代缘起”[11]。禅宗艺术作为传播禅宗的重要文化样式,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现出了随机接引学人的特点,随着环境、接受人群的变化主动更新艺术方式、艺术形态。正所谓“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宜,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印光法师文钞》)。面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接受者特定的心理状态、阅读习惯,我国禅宗艺术在表达形态、表达内容和表达手段等方面都主动适应并且做出了调整,在充分实现艺术表达效果、丰富了当代艺术文化形态的同时也拓宽了禅宗文化的传播渠道,促进了禅宗的现代化发展与转化。